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情景创设的四大误区.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情景 创设 四大 误区
- 资源描述:
-
1、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情景创设的四大误区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的活动性和体验性,注重合作和探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对话交流就成了课堂的核心。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及师生与作者的对话中,情景的创设特别是情景性问题的创设就成了教师关注的重要课题。形象而生动的课堂情景设计更容易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静态的知识被学生动态化地吸收。但是,在课堂教学具体操作实践中,有些老师所创设的教学情景却收效甚微,甚至事与愿违,反到干扰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对事物的认知、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对作品的审美鉴赏。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外出观课评课的经验来总结归纳,
2、大概有如下几类情况:误区一:情景创设忽视了学科性特点在多媒体走进课堂的今天,越来越多的高中语文老师也喜欢用画来创设情景,点缀自己的课堂,追求所谓的“图文并茂”。比如上戴望舒的雨巷,老师就先给学生展示一幅雨景图;读王维的诗,老师就挂出一幅山水画;学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老师就以各种秋景画为新课导入,有黄山的秋,泰山的秋,长城的秋毋庸置疑,语文学科注重学科的综合渗透和课外的拓展延伸,其本身就包含了美学、哲学、绘画、雕塑及音乐等诸多学科的内容,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课堂上,语文学科的渗透要做到因文而异,绝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在说明性的文章中,相关的图画可以加深学生对说明对象的感性认识,像贾祖章的南州六月荔
3、枝丹,文中的插图详细直观地示意了荔枝的结构,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把握理解,课堂上用一用这种画无可厚非。而在散文、诗歌和小说等体裁文章里,则需谨慎用画。这是因为语文学科最本质的元素是语言文字,尤其是文学语言,本身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的特点。可以说没有哪一种符号能够完全替代语言文字的这一特性的。譬如断臂的维纳斯,日本作家清冈卓行以文学语言来描摹那只残缺的手,她就变成了令人遐想使人神思的千手女神。如果我们改用雕塑绘画的方法来修复那只残缺的手,那么就极有可能抹去了读者宽阔丰富的想象空间,从而使风情万种的千手女神变成了黯然失色的双手雕像。退一步讲,在我们的语文课上,能够把学生带进文本的意境,图画情景并非最好
4、的选择。试想,学生的生活经验虽不够丰厚,他们的人生历程虽不很长,但是,谁没见过雨中的长巷,如画的山水,多姿的秋景?在学习相关课文之前,与其用一幅静态的画给学生,还不如引领学生从记忆的宝库里搜寻一幅曾经拥有过的动态的生活图画,仔细观察回味,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这样,有多少学生,就会有多少幅生活画面,他们因而能够比较容易地从自我的世界走进作家的人生和文本内容,反而能够更好地得到体验生活、观察自然、创造艺术的能力培养!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老师不但在课堂上展示图画,甚至有的时候还让学生结合文意画画,我认为这更不可取。诚然,充满灵性和神韵的画的确能够做到“画中有诗”,引发人们无穷的想
5、象和联想,从而给人以美感和情韵的熏陶。八大山人朱耷画鱼,就画了一条活灵活现的鱼在纸上,另外别无一物,但给人满纸清波荡漾的感觉;齐白石画鸟,一根枯枝斜出,上站一鸟,别无修饰,但用笔的神妙,使人感到环绕这鸟的是一个无垠的空间,以及天际星辰的交相辉映。反之,如果我们由于画技的拙劣而画不活鱼和鸟,能给人如此奇妙的审美情趣吗?比如一位老师执教王维的山居秋暝,由于王维诗文的特点是“诗里有画”,所以老师要求学生用画来描绘诗。一位学生主动上黑板画,他画了山、水、竹、莲、渔舟总之,诗里的意象都画到了,可是由于画画的水平问题,优美的诗句衍变为呆板僵硬的线条,导致山不像山,水不似水,竹莲渔舟更是画得幼稚难看的结果,
6、逗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样的画画,实景不实真景不真,虚景全无神境难现,不但不能引发人的美好想象,反而破坏了语言构建的意境,冲刷掉观赏者的审美趣味,诗情诗境诗味诗韵因而一下子全给画没了,活生生地糟蹋了一首活生生的诗。语文课上最好的画是用语文学科最本质的东西文字来描绘的,我们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用文学语言来绘画生活的素养。这样,不但锻炼和培养了学生思、说、读、写的能力,而且在每一个人的心里还将感受到一幅幅千姿百态的图画。所以,不论是展示图画,还是画画,教师在创设情景时都应该慎用,否则不但会使文意褪色,而且可能会让学生反胃,使他们的欣赏趣味荡然无存,这样反而会使我们走向审美鉴赏终极目标的反面!误区二:
7、情景创设忽视了文体性特点有些老师喜欢追求课堂的热闹和荣华,在情景创设时不顾文体,努力煽情,激发起学生如潮的笑声和掌声。一位老师执教李清照的雨霖铃,先是听伴乐朗诵,再是自由诵读,当学生对诗词有了初步解读和感悟后,就进入到学生示范朗诵的环节了。此前,教师已经成功地创设了与诗词相和谐的课堂情景氛围,师生也融进了婉转、凄清的诗境中。作示范性朗诵的同学朗诵水平很高,简直达到了声情并茂的境界,读完后,教室里像空谷一样静谧,同学们还沉浸在余味中,此刻,老师却突然用大白话说道:“咋样?大家该来点掌声吧!”掌声虽热烈,但却一下子驱散了弥漫在教室里的浓浓的诗情诗味,与教学内容和课堂气氛极不协调,因而格外刺耳,令人
8、扼腕叹息。试想,如果老师真的要想表扬同学高超的诵读技艺,不用掌声,而换用饱含情愫的赞美语言,比如:“声声慢意境凄美,刚才这位同学也读出了这种凄美的意韵,仿佛使我们看见晚年的李清照孤独地倚坐窗前,片片枯叶从她眼前飘落,点点滴滴的秋雨洒在她心头,愁绪难了”这样,效果不是更好吗?让学生追寻着这种优美的情韵走进词人和诗词的更深处,从而水到渠成地完成对诗词的学习和欣赏。而突如其来的掌声恰如夏季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不但扯断了学生的思维,破坏了自然顺畅的教学流程,更是抹去了学生学诗的美好心境。这样的掌声,裹着表扬和鼓励学生的美丽外衣,消极作用比较掩蔽,但又非常严重。如果我们需要用掌声和笑声来创设情景,应该因文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