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念奴娇183;赤壁怀古》课堂实录.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念奴娇183;赤壁怀古
- 资源描述:
-
1、高中语文:念奴娇183;赤壁怀古课堂实录师:哪位同学说说苏轼? 生:苏轼是宋代词人。 生:苏轼是八大家。 师:应该说是八大家之一。哪八大家?说说。 生:苏洵、苏辙 生(插话):欧阳修、王安石 生(插话):韩愈、柳宗元、曾巩。 师:他们是什么方面的八大家? 生:文学。 师:当然是文学方面,他们应该是散文方面的八大家。 师:他们谁是唐代,谁是宋代? 生: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剩下的是宋代。 师:回答不错。 师:念奴娇赤壁怀古,看看“念奴娇”和“赤壁怀古”,哪个是题目? 生:“赤壁怀古”是题目。 师:题目和词牌,哪个与内容相关? 生:题目与内容相关。 师:看看注释,这首诗是苏轼在什么境况下写的? 生:
2、这首词是苏轼贬官为黄州(现在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时游赤壁时所作。 师:也就是说,是苏轼在人生的得意还是在失意时所作? 生:失意时。 师:请一个同学把全词读一下。 (一生读) 师:读的非常流畅。可是有个字读错了。 生:“羽扇纶巾”的“纶(gun)”,他读成ln了。 师:另外,我提点意见,还应该读出点气势。(示范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故意说)这一句的意思是滚滚的长江水一直向东流去,大浪淘洗尽了千百年来江水中的风流人物。 生:不对吧? 师:怎么不对? 生:“浪”应该是比喻吧? 师:比喻什么? 生:比喻时光。 师:对了。这里不能把浪解释为江水中大浪,应该是时光。你还知道
3、用水比喻时光的句子吗?比如孔子曾经说过的,“子在川上曰 生:“子在川上曰,逝如斯夫”。 师:苏轼劈头一句,非常有气势。江,直接用一个“大”字来修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 这句,很少有人能够比,能够写得出来。苏轼只这一句就成了千古名句,想起苏轼,我们就想起这句“大江东去”。 如此的气势、如此的磅礴,让我想起了李白的一句,写黄河的, 生:“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师:二者是一样的,都是大气磅礴的。苏轼和李白都不是“人”,我是说,他们不是凡人。他们都是“仙”。 生:李白叫诗仙。 师:李白或者叫谪仙,天上下凡的。苏轼叫坡仙。只有仙人才能写出如此超凡脱俗、鸟瞰大地.。 这两句似乎很熟悉
4、,(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学生响起了掌声。) 4 5 6 生:是三国演义的插曲。 师:是片头曲。这段歌词就在小说三国演义的开篇。大家看看,这两句,跟苏轼这两句几乎完全一样,“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就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样不一样? 生:一样! 师:一样呀,好,那么,咱们就用三国演义的这两句来代替、来改写苏轼这两句吧,看看行不行。把“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大学觉得可以不可以? 生:可以! 师:你说说,为什么可以,道理是什么? 生:“风流人物”就是“英雄人物”,都是杰出的、有成就的人物。 师:大家是否同意他的意见。 生:同意! 师:我不
5、同意!我觉得,如果“风流人物”就等同于“英雄人物”,那么,苏轼何必不干脆用作“英雄人物”呢。 生:可能出于音律考虑吧! 师:读一读,“英雄”和“风流”,分别是几声? 生:都是一声和二声。 师:音律上一样,苏轼就是不用“英雄”!一定有原因。 生:“风流人物”与“英雄人物”就是不一样.! 师:反正就是不一样。(生笑) (在苏轼的心中“风流人物”就是不同于“英雄人物”,究竟怎样不同,我提醒接着往下看) 师:“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里已经把前三个小句子具体化了,怎么具体化的?分别看看。 生:“大江”具体化为“故垒”, 生:“千古”这里具像化为“三国”, 生:“风流人物”这里具像化为“周郎”
6、。 师:如果说,前面是大场景、远景,而这里就是 生:是小场景、近景了,如同镜头拉近了。 师:“故垒”是“旧战场”,“赤壁”就不是周瑜跟曹操打仗时的那个赤壁了。那个“赤壁”在哪里? 生:在湖北蒲圻。 师:那么,也就是说,苏轼游览的不是真赤壁。不是真赤壁,苏轼还怀想什么古人呀,这不有点做伪吗?不对,实际上,苏轼是知道他所游览不是真正的赤壁的,“人道是”三个字就特意说明“是人们说”,不是“我以为”。 师:大家再考虑,这个地方能不能改成“周瑜赤壁”? 生:不能,“周郎”给人一种年轻的感觉。 师:“郎”字,显得特别年轻潇洒。大家再想想,人名与地名相提并论,即“周郎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赤壁在赤壁之战
7、之前闻名吗?不闻名。 生:赤壁是因为周瑜才闻名的。 师:反过来说呢? 生: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 师:非常好。那么,“赤壁”是一种什么景观呢?接下来就进行具体描写了。我们一起来读、背。 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师:大家考虑,这三句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譬如,“乱石穿空”是从形角度写的,写出了石头那种奇形怪状,那种参差交错。只有这样来写石头,才能写出战场的景观特点。 生:“惊涛拍岸”是从声音的角度来写。 师:“惊”的繁体字怎么写?只有知道繁体字才知道这个“驚”的意义,这里是“驚馬”的意思,如惊马一样的波涛,拍击着岸边,非常凶猛,非常暴
8、烈,翻江倒海,这是一江怒涛。 考虑,这两句分别从什么视角来写的。 生:“乱石穿空”是仰视,“惊涛拍岸”是俯视。 师:一个往高处写,一个往低处写。而“卷起千堆雪”是往深处写,写颜色。 穿空、惊马一样的波涛、浪花如雪,都是往极处写。 这样,由岸边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处。“赤壁”古战场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画面就形成了。 4 5 6 所以,紧接着一句“江山如画”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一时多少豪杰”是对下阕写人的开启。 “如画的江山”是一个舞台,是风流人物活动的一个舞台,在某种程度上,是如画的江山蕴育、塑造了风流人物。“一时”,指的当然是三国这段时期,而下片就集中笔墨描绘周瑜。 上片描绘了一种雄奇壮
9、丽的景观,下片主要塑造的是周瑜这个人。 我们还是把上片一起来背诵一下。要读了豪情,读出气势。 (接着)再试着朗读、背诵下片。 师:试着修改一下原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我们能否把“公瑾”换成“周郎”,能否把“初嫁”换成“出嫁”。 生:不能换。公瑾是字,这里带着尊敬的态度去写。 生:而且再用“周郎”就与前面重复了。 生:初嫁,是刚刚出嫁,而“出嫁”则没有这种刚出嫁的意思。 师:有句话,新婚新婚燕尔!这里就突出强调小乔的年轻,刚刚嫁给周瑜,周瑜还在度蜜月呢! (学生笑) 师:如果用“出嫁”,那就体现不出是小乔,而是老乔了。(学生更笑得欢)可是,我要告诉大家,这里,苏轼是真的“错”了,在指
10、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不是刚刚嫁给周瑜,而是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发生,而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已经真的不是小乔,的确是老乔了。 生:啊!(学生惊讶) 师:大家主要考虑一下,此处,苏轼恐怕不是真的不知道小乔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那么,苏轼为什么非得那样写不可呢? 生:是不是还是强调周瑜仍然沉浸在热恋当中。 (学生大笑) 师:情感如火,十年依然,十年不减。(学生还笑)这种理解,贴近但是不准确。 其实,苏轼这里是故意为错,有意如此去写。大家是否忘了开头我提的4个字,为什么苏轼偏偏用“风流人物”,而不用“英雄人物”。 生:我知道了。“风流人物”就是跟美女与英雄有关,是用美女来陪衬
11、英雄吧,说明周瑜是特别懂得情感的,是懂得爱情的。 (有学生又笑) 师:这就对! 师:在苏轼心目中,只会冲冲杀杀的,不能算作“风流人物”,“风流人物”须得有儿女情长。正如刚才同学所说,懂得感情,懂得爱情,他不仅仅是勇武有力“风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胆,还得要有柔肠。如果说,美女陪衬英雄,也不能说错。 所以,苏轼这里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的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的一面。 “英雄人物”似乎只让人们想到了英勇顽强、刚毅果决、坚忍不拔,那样一种豪气,一种气概。就如同词中四字写英雄气概英雄气概。 生:“雄姿英发”。 师:是。“雄姿英发”描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