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咬文嚼字 教案
- 资源描述:
-
1、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分析结构,理出作者观点。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3、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教学重点: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教学难点:借鉴本文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A、导入下面两个句子中,哪个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说明理由。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的含露目。明确:学生也许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见解,只要自圆其说即可,教师应该给以相应的鼓励。总结:师提出自己的观点比较认同第二种描写。理由:1、含露者,
2、是说黛玉的两眼常似湿润,就好象仙露明珠,就象文中后面的“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用意相同。2、从林黛玉一生的悲剧来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绛株草,来到人世间就是为了偿还眼泪的,可以说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对她悲剧人生的准确表述。3、“蹙”是皱眉的意思,皱眉应该是身体不适或者心里不痛快的时候的一种表情,也正合了后面的描写。而似喜非喜,林妹妹的喜从何呢?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来说,这20个字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只要我们仔细斟酌就会发现,这短短的几个字却可以把林妹妹的一生都概括在内了。如果说鲁迅作品的每一页都挤满了研究者的脑袋,那么红楼梦中的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浸透着红学家的心血,可见咬文嚼字的重要
3、,下面我们就看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B、介绍作者1、找同学介绍作者。2、补充总结: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在晚年80岁的时候还自学了俄语,并且一生翻译了很多的著作。在治学方面,朱先生走的是研究和翻译的路子,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解释三此,给学生以启发。)研习课文一、让学生查阅工具书,解释咬文嚼字的意思。总结: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解释: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B.形容卖弄才学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二、原来的意义是贬义的,朱先生在文中却反其道而行之,大胆的提出了新的观点,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
4、课文,找出答案。总结:(1)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2)咬文嚼字,表面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三、朱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15段中,作者都举了哪些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郭老改字院 (1)、郭沫若改字文字与感情有关若虚改“李广射虎” (2)、王若虚改史记文字与情感有关韩愈“推敲” (3)、韩愈改诗文字与意境有关四、找朗读好的同学读第一段。找出郭沫若改台词的例子:“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1、“你是个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个没有骨气的文人”好在何处?(让同
5、学们在下面大声的读这两句,体会不同)总结:“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增强了语气。所以是什么发生了改变?情感才随之而变。 引导:句式。2、对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作者是怎样评价?总结:(1)“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并不适宜。(2)“是”在逻辑上是联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3、朱先生想告诉我怎样的道理?明确: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精神。五、找同学读第3段。1、翻译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和
6、改动以后的两段。明确:原文见到草中有大石,误以为是虎就射它,射中了石头,箭头进入石中,走近一看,原来是石头。就又再射大石,最终也未能再射入石中了。2、改动前后有什么变化?明确:原文属于细节描写,比较生动;改动以后,优点是变得简洁,缺点是没有了细节描写,只是简单的叙述,缺乏生动的感觉。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其中对人物的刻画和描写更是开“史家之绝唱”,比如学过的鸿门宴对樊哙的描写,怒发冲冠,非常形象,仿佛就在我们的面前。古人有“用墨如泼”和“惜墨如金”两种用笔方法,所以什么时候惜,什么时候泼,大家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自信斟酌。六、找同学读第5段。(重点分析)1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