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七 年级 上册 语文期末 复习 文言文 阅读 专项 练习题 Word 答案
- 资源描述:
-
1、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10. ( 16.0分 )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下面小题。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世说新语方正)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2、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注释】被收:被逮捕。中外:朝廷内外。琢钉:古时候一种儿童游戏。遽(j) 容:恐惧的脸色。冀:希望。(1)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意与日去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B.元方入门不顾 顾野有麦场C.时融儿大者九岁 学而时习之D.二儿故琢钉戏 温故而知新(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去后乃至 屠乃奔倚其下B.相委而去 博学而笃志C.冀罪止于身 非得一人于井中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覆巢之下(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B.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C.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D.大人岂/见
3、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5)上述两文中的元方与孔融的两个儿子年纪虽小,却非等闲之辈,他们分别有哪些过人 之处? 10.(1)B(2)C(3)A(4)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人丢下,自己走(离开)了。 当时孔融的两个儿子大的九岁,小的八岁。(5)元方:知信明礼,机智聪明,明白事理,正直率真。 孔融的两个儿子:年纪虽小,处变不惊,安定从容,无所畏惧,审时度势,预料到灾祸的到来。【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 A :意志/打算;B:回头看;C:当时
4、/不时;D:仍然/旧知识。 A:才/于是,就;B:表顺承/并列;C:在,介词;D:的,结构助词。 A这句话的意思是: 父亲难道见到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吗?据此可知正确的断句应为: 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故选A。 关键词语,期:约定。委:舍弃。去:离开。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是省略句,完整的句子为:(你父亲)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这是判断句。 面对友人的无理怒斥,元方以“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进行反驳,可见他知信明理,机智聪明,明白事理;当友人“ 惭,下车引之”他”入门不顾”可见其性格率真。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中“ 孔融被收,中外
5、惶怖 ”时,而其两个儿子“ 故琢钉戏,了无遽容 ”,可见他们年纪虽小,却处变不惊,安定从容,无所畏惧,而儿子说的话“ 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可见其审时度势,预料灾祸的到来。据此作答。 参考译文: 孔融被逮捕,朝廷内外非常惊恐。当时孔融的两个儿子大的九岁,小的八岁。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一点惶恐的样子都没有。孔融对使者说:罪责可以仅限于自己一身,两个儿子可以保全性命吗?他的儿子从容地进言说:父亲难道见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吗?不一会儿逮捕他们的差役果然也到了。(一)文言文阅读(17分)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6、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夫君子之行”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下车引之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C久之,目似瞑,意暇甚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19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B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C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D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本文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B“学须静也
7、”的“学”已不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是从正面说明淡泊与宁静的重要性。D本文用精炼简短的文字,就把修身养性和治学为人之道讲得清清楚楚,可谓言简意赅,字字千金。2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8(3分)D 结构助词 的19(3分)C20(3分)C 反面论述21(8分)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的目标。(“淡泊”“明”“致远”各1分,大意1分)年纪随同
8、时光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丧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陋室,到那时再后悔又怎么来得及!(“驰”“去”“复”各1分,大意1分)5(12分)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
9、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下列语句中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及其家穿井及:待,等到B.淫慢则不能励精淫:放纵C.国人道之道:讲述D.险躁则不能治性治:治理(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及其家穿井/其一犬坐于前B.静以修身/以刀劈狼首C.有闻而传之者/温故而知新D.国人道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A.不能内心平淡,随遇而安,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没办法完成远大目标。B.不能内心平淡,随遇而安,就没办法阐明意志,不能宁静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C.不能内心恬淡,
10、不慕名利,就没办法阐明意志,不能宁静专一,就没办法完成远大目标。D.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4)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两文说理透辟,但手法各异。甲文寓理于事,富有说服力;乙文则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让说理走向深刻。B.两文结构清晰,甲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有开端、发展、结局;乙文从立志、学习、惜时三个层次进行阐述。C.两文语言简洁,各具特色。甲文语言凝练、幽默风趣;乙文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D.两文皆短小精辟,引人深思。甲文告诉我们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态度,不能轻信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乙文告诫儿子要通
11、过勤学获取高官厚禄。(1)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ABC正确。D有误,句意: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治:修养。故选:D。(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其:代词,他/其中的;B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介词,用;C而:连词,表承接/表示承接。D之:代词,代指这件事/助词,的。故选:C。(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
12、,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句中重点词:淡泊,内心淡泊,不慕名利。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句意为:不能内心平淡,随遇而安,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没办法完成远大目标。故选:A。(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ABC正确;D有误,“乙文告诫儿子要通过勤学获取高官厚禄”错,由“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知勤学不是为了获取高官厚禄。故选:D。答案:(1)D (2)C (3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