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卷1-【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广东专用)(原卷版).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赢在高考·黄金8卷
- 资源描述:
-
1、黄金卷1 (原卷版)一、 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大家都知中国人喜讲“中庸之道”,一般人以为中庸之道是指平易近人,不标新立异,不惊世骇俗,调和折衷,不走极端而言。然此等乃通俗义,非正确义,中庸上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无论何事都有两端,此两端,可以推到极处各成为一极端。在此两极端间之中间都叫做中,此一“中”可以有甚长之距离。所谓“中”,非折中之谓,乃指此两极端之全过程。如言真善美,是此一极端,不真不善不美是那一极端。但此真、善、美三分,只是西方人说法。照中国人讲,此世界便是一真,不是伪,真伪不能对立。若论美丑
2、,此世界是浑沌中立,既非极美,也非极丑。 中国文化是人本位的,以人文主义为中心,看重了人的一面,则善、恶对立不能不辨。但纵是一大圣人,亦不能说他已达到了百分之百的善。纵是一大恶人,亦不能说他是百分之百的恶。人只在善、恶两极端之“中道”上,既不在此极端,亦不在彼极端。但必指出此两极端,始能显出此中道,始能在此中道上理论有根据、行为有目标,故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若非执其两端,则中道无可见。真实可用者乃此中道,非其两端。此乃中国人所讲“中庸之道”之正确意义。 在此等观念与意识之下,我认为中国文化尽可以借鉴西方文化,使中国文化更充实更光辉。并不如一般人想法,保守了中国固有之旧,即不能吸收西方现
3、代之新。似乎大家总爱把一切事物作相反对立看,不肯把此等相反对立来作互通合一看。所以我们中国所讲“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此刻实该大大地再阐明。这和我们当前所该采用的一切想法和做法实有很大的关系。中国人惟其有此中庸之道,亦可使各不同的宗教信仰也一样调和融通起来。佛教、回教、耶稣教来到中国,不仅和中国传统文化无冲突,在此诸大宗教之相互间都能和平共存,没有大冲突。你看中国社会上,这里一个天主堂,那里一个和尚庙:母亲信佛教,儿子信耶稣。这不是信仰不真,却是受了中国人相传那一套中庸之道之影响,大家可以说得通,不争执。 中庸上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那隐微处,在别人无可代他用力处,在每一人
4、之独处,最是那中庸之道之存在流行处。这也是讲的圣人难做。但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 “是不为,非不能”,此又是说圣人易做。明代的王阳明也说圣人易做。王学讲到后来,说到满街都是圣人。有一位罗近溪,正在讲堂讲学,正讲每人可以作圣,有一端茶童子进来,听讲人问,那童子是否也能做圣人?罗说,他早就是圣人。为何呢?那童子的职务是端杯,他把茶小心谨慎地端来,没有泼,没有翻,端上讲台,目不邪视地走了,那已百分之百尽了他的职。纵使要孔子来端这茶,孔子也这么端,不会比这童子端的更好,这已是止于至善,不能不说他已是一圣人。这也是讲圣人易做。 只因我们误解了此中庸之道,好像中国人讲的中庸之道不痛不痒,不黑不白。一人说
5、这对,一人说那对,不要紧,大家都对。这就成了滑头主义,走上了乡愿的路,所以孔子孟子要讲此中道,却最讨厌乡愿。 (摘编自钱穆中华文化十二讲)材料二: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的核心思想,即道德判断依赖于人们推己及人的能力,也就是只有通过使自己的个体性跨越其边界与其他人的个体性相重叠的想象力,人们的道德判断才能成为可能。在这里感受他人情感的过程,也就是同情,是道德生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社会秩序。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中庸”加注说: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所以,古今中外,关于中庸之道的宣扬,都可谓成秩序,定天下。无论追名亦或逐利,无非为了追求
6、幸福。那么幸福是什么呢?关于幸福,亚里士多德在论及自由时说幸福在某种情况下是“关于财富的中庸之道”,而财富则是获取幸福的必要手段,但如果太贪婪就会成为财富的奴隶,也就失去了自由,也就毫无幸福可言。反之,若能守住中庸,人就获得了自由,而自由的人,才是有了“幸福”的人。孔子理想中的大同世界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也就是人将对亲人的关爱推及他人,推及万物,因而需要相应的规范以对人的行为加以约束,避免自己追求幸福的行为妨碍别人追求幸福。因此要文明,要有精神生活,要有“中庸之道”对经济欲望的限制,才会有幸福,才能让更多的人得到幸福。在这个意
7、义上,显然守不住中庸之道,极端追求财富的人,是与幸福背道而驰的。譬如信任危机的出现,人人自危,相 互不信任之下,何来幸福可言。 (摘编自孔波涛、李慧探讨 “中庸之道” 下经济的考察衡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庸之道”认为,事物可以假设有相反的两极,两极之间都是“中庸”所说的“中”,这个“中”的距离可以是很长的。B佛教、回教、耶稣教传到中国,诸大宗教间之所以都能和平共存,没有大冲突,是因为受了我国“中庸之道”的影响。C同情是指要有恻隐之心,这是道德生活的基础,由此形成社会秩序。因此,中外关于中庸之道的宣扬,都可说是秩序。D“中庸之道”认为要对经济欲
8、望加以限制,这样才能幸福,这里所说的限制就是我们的欲望必须满足秩序与道德要求。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庸之道”,前者强调概念认知,后者强调社会行为。B孟子和王阳明都说圣人易做,是指“中庸之道”没有绝对标准反而显得更容易。C我们在生活中一团和气,很少苛责,不强调是非曲直,这其实并不是中庸之道。D道德判断能力高的人更易践行“中庸之道”,因为他们往往更能感受他人的情感。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A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B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C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D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4“损人利
9、己”这一行为为人所不齿,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5现代人该如何践行“中庸之道”?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4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辩才禅师沈祖棻树林稀疏的地方,露出了一角红墙,那正是巍峨的永欣寺。红的墙在落日的光辉里闪着眩目的色彩,当它映入骑在马上的辩才禅师眼帘的时候,他的心立刻跳动起来。他像一个从战场上回来的兵士,在一种没有生还之望的心情中意外地回到了故乡。他想到立刻就可以回到他住惯了的寺院,看见他心爱的东西那维系着他全部生命的一卷兰亭,他欢喜得要发狂了。他想起皇帝三次敕令他入内庭,千方百计想骗取他的兰亭,自己如何的不为
10、威势所屈,排斥了一切奇珍异宝的诱惑,始终不曾将兰亭献出来。秋渐渐地深了,萧条的气象笼罩了大地。辩才禅师近来总感到生活中还缺少了一些什么东西,可以说,是缺少一个人一个能够了解兰亭、同时也就是能够了解他珍爱兰亭的心情的人。他的弟子中,却没有一个能够了解兰亭的,这一点,辩才禅师不能不认为是他生活中的遗憾。有一天,那是一个寂静的黄昏,辩才禅师刚临摹过一通兰亭,慢慢地踱出禅室,远远地望见有一个生客在院子前面徘徊着,似乎是来庙中观览的。“是什么地方的施主光降寒寺?”辩才禅师殷勤地问。客人慢慢地走了进来,是一个三十几岁书生模样的人,高高的身材,穿一件宽大的黄袍,头上戴着巾,巾下覆着一个略瘦而苍白的脸,他非常
11、合礼地作了一个揖,用清朗而沉着的声音回答辩才禅师的问话。“弟子姓萧,是北方人,带了一些蚕种到南方做买卖;偶尔经过宝刹,一些生动的壁画吸引了我,这伟大的艺术给了我最高的启示,使我留住了。”辩才禅师很高兴地邀请来客进了禅室。他们下棋,弹琴,谈论文史,立刻非常相得了。有一天,姓萧的客人带来了一幅梁元帝自画职贡图给辩才禅师看,画是那样精巧;辩才禅师一见,就深深地赞叹起来。于是姓萧的客人说:“弟子最好书画,的确,好的画像好的字一样值得人称赞。”“好的字吗?那不用说是二王了!”辩才禅师得意地叫起来。“不瞒禅师说,弟子先世都传二王的楷书法,弟子也是从幼年就爱好二王书法,用心揣摩过的;现在出门还随身带着几通王
12、帖哩。”整个下午,他们在详细欣赏和互相赞叹来客所携带的二王法帖中度过。最后,辩才禅师看不过对方的过分夸张和骄傲,终于笑着说:“这几通固然不错,但是还不能算怎样好;老僧有一幅真迹,倒很异乎寻常呢!”“是什么帖呢?”对方似乎不信地问。“兰亭!”用轻快的调子毫不费力地说出这两个字,口角上挂着得意的微笑。“经过了多少离乱,哪会有真迹存在;不过是响拓本罢了。”对方轻蔑地笑了。“什么话!智永禅师在世的时候,一直珍藏着,临死的时候,亲手交付给我,哪会有错呢?”辩才禅师亲自从屋梁上取出兰亭,小心地打开了放在客人面前,得意地说:“请看吧!如何?”客人取在手中,细细地看了一会儿,指了几处地方说:“你看!这笔不得势
13、,那笔也不得神!果然是响拓本呢!”辩才禅师不答话,挥手将兰亭夺过来,感到从未受过的侮辱,脸涨得通红,气呼呼地叫道:“你不懂!你完全不懂!你不许再和我提兰亭两个字。”对方并不生气,轻松地笑了!“何必生气呢?弟子和禅师取笑的。弟子揣摩了二十年王帖,难道连真伪都辨不出吗?这的确是稀见的神品,快取过来让我细细赏鉴一下吧!人间的乐事,还有更胜于此的吗?”“请原谅我的粗鲁吧!你可以细细地欣赏,要知道这机会并不是容易的哩!”辩才禅师立刻转怒为喜,温和地说;同时又将兰亭笑嘻嘻地递过去。客人郑重地接了过来,细细地赏玩着,一面笑着对辩才禅师说:“看到这样的神品,就像见了天人一样,真是神光四射,令人目眩神迷;它将我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36076.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