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学案:第六单元第22课《愚公移山》.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愚公移山 部编版八 年级 语文 上册 第六 单元 22
- 资源描述:
-
1、愚公移山【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朗读课文,疏通课文第一、二段文句,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教学重点】分清节奏,朗读课文,积累词语【教学难点】疏通课文,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课时安排】共3课时 本节为:第一课时一、预习成果展示1.愚公移山选自_,这是一篇_,既有生动的_情节,又富有_ _色彩,历来脍炙人口。列子是一部_ 家著作,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_ _著。2.读准下列加点字。万仞( ) 冀( )州 惩( ) 之塞( ) 之迂( )曾( )不能 荷( )担 箕畚( ) 孀( )妻 始龀( )智叟( ) 无穷匮( ) 亡( )以应 一厝( ) 二、课堂学习研讨1. 指导学
2、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 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本文写了_ 3. 以小组形式借助注释,疏通课文第一、二段文句,探究疑难词句。(1)第一段起什么作用?_(2)读课文一、二段,看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几个方面,请用简单的语言概括? a._ _;b._ _;c._。 4. 第二段写愚公移山的情景,有一个细节,找出来,并说说它的用意。 三、当堂训练检测1.朗读下面各句,语意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2. 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文中写“太行”、“王屋”二山“高万仞”,始用夸
3、张的手法写两山的高大,意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B“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既表明愚公的事业受到众人的拥护,但并不参与。C愚公是有远大的抱负,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古代劳动人民形象。D“杂然相许”,表明移山得到了家人的支持。3.从课文学习中知道, “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1)江(长江)阴_ (2)洛 (洛河) 阳_(3)衡(衡山)阳_ (4)华(华山)阴_四、课后小结参考答案第一课时一、1.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列子是一部道家著作,相传是战
4、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著。文章寓意明显,反映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2.万仞rn 冀j州 惩chng 之塞s 之迂y 曾cng不能 荷h担 箕畚jbn 孀shung妻 始龀chn 智叟su 穷匮ku 亡w以应 一厝cu。二、1.示例: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2.略3.第3.1题: 第一段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交代故事背景,为写愚公移山做铺垫。第3.2题:山高而且大。 年老力衰,人员少。 工具简陋,运土石路程远。 第4题: 细节: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用意:说明愚公
5、移山的伟大壮举得到了众人的支持。三、第1题:C 第2题:B 第2题:(1)在长江南岸;(2)在洛河北岸;(3)在衡山南面;(4)在华山北面。愚公移山【教学目标】1. 朗读课文,疏通课文第三、四段文句,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2. 理解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教学重点】疏通课文,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教学难点】理解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课时安排】共3课时 本节为:第二课时一、预习成果展示 解释加点的词语。(1)方七百里( ) (2)年且九十( )(3)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 )( ) (4)聚室而谋( )( )( )(5)吾与汝毕力平险( )( )( )(6)杂然
6、相许( )( ) (7)其妻献疑( )(8)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9)如太行、王屋何( )(10)荷担者三夫( )(11)叩石垦壤( )( )(12)孀妻有遗男( )( ) (13)始龀( )二、课堂学习研讨1. 以小组形式借助注释,疏通课文第三、四段文句,探究疑难词句。2. 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他们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三、当堂训练检测1. 对课文重点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移山的原因是: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愚公移山的目的是: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C.愚公移山的具体行动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D.愚公移山的信心是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