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社戏》教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戏 部编版八 年级 语文 下册 第一 单元 教案
- 资源描述:
-
1、1社戏1.感知旧时江南水乡的民风民俗,把握文章脉络。2.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领悟语言简洁富有表现力的特点。3.理解本文儿童叙述视角,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由来已久,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鲁迅先生一起走近“社戏”这一传统民俗活动,一起与水乡儿童们嬉戏,一起感受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快速朗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结构。明确:线索:到赵庄看戏。根据看戏前,看戏时,看戏后可以把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随母亲小住平桥村。(13)第二部分:到赵庄看社戏。(430)(1)看社戏的波折(49)(2)途中的见闻和感受(1013)(3)赵庄看社戏(1421)(4)深夜归航(2230)第三部分:看社戏后余波。(3140)2情节把握:课文具体写了几件事?详略如何?明确:课文具体写了7件事随母归省;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月夜出航/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详写的是四件事;略写的是三件事。3.讨论一下,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明确:看社戏是主要
3、内容,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情节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则略写。目标导学二:细节探究(一)学习第一部分 文本细读1.思考随母亲小住平桥村与写看社戏有什么关系? 明确:(1)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2)引出了同去看社戏的人物乡间生活的小朋友;(3)还交代了“乐土”中的乐事,为下文写“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看社戏做了重要的铺垫。同时,平桥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怀念的。2.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我”为什么称它为乐土? 明确: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但在我是乐土,因为:(
4、1)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2)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戏,掘蚯蚓,钓虾,放牛;(3)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3. 第一部分小结明确:本文作者围绕社戏,浓墨重彩地写了看戏的全过程,读来令人身临其境。而对于看戏的机缘,看戏后的余波,作者则简略带过。详略结合得很高明。(二)学习 第二部分 文本细读1.“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如第一层就写了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三次波折:叫不到船;不准和别人去;外祖母要担心。三次转机:八叔公的船回来了;小伙伴们与我同去;保证不出事
5、。2.看戏前真的是“一波三折”,不让去看社戏,我的表现如何?明确:第一盼望的急得要哭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渲染沮丧)不钓虾,东西也少吃,不开口。(烘托社戏对儿童的吸引力)这样“一波三折”的好处是:1)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2)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3. 第10段对少年朋友的开船动作运用一系列准确的动词进行传神的描绘,请分析其效果。明确:“点”“磕”“退后”“上前”“架”等一系列动词,表现小伙伴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的愉快的心情。4. 阅读10-13段,思考:作者详细描写了哪些内容以突出小伙
6、伴看戏途中的心情?明确:这是一幅月夜行船图。从视觉角度写:豆麦“碧绿”、远山“淡黑”,月色朦胧在水气里,依稀的赵庄,几点火。从嗅觉角度写:豆麦和水草的“清香”。从听觉角度写“潺潺” 的水声,小伙伴的说笑、嚷声,远处的“歌吹”。从感觉角度写: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喻成“踊跃的铁的兽脊”。(以动写静,烘托出“我”急迫的心情)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环境描写的作用: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描绘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