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祝福》教学反思汇总.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祝福 高中语文 教学 反思 汇总
- 资源描述:
-
1、高中语文祝福教学反思汇总祝福教学反思第一篇在长久的授课过程中,我越来越感到,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已经渐渐失去了阅读的耐心,大家都习惯于形象化,比如喜欢看电视剧,看微博、朋友圈,简短的文字配以大量的图片,取代对文字本身的理解与想象。长期的游荡式的没有目的的碎片化阅读会让你在读长文时浮躁,降低在阅读时的注意力。我们越来越失去了阅读文学作品本身,也就是对文字本身的细细品味、鉴赏、联想、共鸣等等,没那个耐心了。我们的阅读理解力在退化,这是人类的悲哀。人们即使在读书时,也是基于抓情节,找结局,其实,就这篇小说而言,你要找结局,结局开头就给你摆出来了:祥林嫂死了。但祥林嫂为什么会死?这一个过程更需要我们关注研
2、究,这才是真正读小说。在图文信息时代,我们还应该尽可能学会和保持一种古典的阅读。祝福描写了一个淳朴的劳动妇女祥林嫂。丈夫死后,她为了逃避被出卖的命运,便来到了鲁镇,在地主鲁四家里做工。但不久仍被婆家绑回去,逼嫁到山村里。“她一路只是嚎,骂”,后来还“一头撞在香案角上”,不惜以自己的生命来反抗旧社会、旧礼教的压迫。当她再一次在鲁四家里出现,那是第二个丈夫病死,儿子被狼叼走之后。因她再嫁再寡,鲁四把她看成不祥之物,暗暗告诫家人不许她沾手祭品。镇上的人由于受到封建礼教的毒害,也跟着嘲笑她。柳妈又以“阴间”的锯刑来恐吓她,要她到土地庙捐一条门槛,当作赎罪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她为了自己的生存,不断
3、挣扎,捐了门槛;但仍然无效,主人还是不许她摆设祭品。她从此精神失常,像一个木偶人。不久被鲁四赶走,成为乞丐。最后怀着对“阴间”的恐怖和疑惑,在年终“祝福”时,死在街头上。教授这篇课文,是为了让学生在了解文学作品本身的魅力的同时,了解到封建礼教对人的思想的摧毁。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的悲剧,人们麻木地对不存在的鬼神加以祝福,对身边的人却充满冷漠,这是多么虚伪!按照传统教学,我分析赏析小说的结构、环境描写的作用、小说人物刻画手法等等,但是学生对此并没有兴趣,没有兴趣何来阅读?于是乎,他们麻木僵硬地跟着我学习了这篇文章,从我布置的作业反映了出很大的问题。我曾经给一个班级布置了一篇习作祥林嫂,我想对你
4、说,可是你知道90后的学生时怎么样写的么?摘录如下:“祥林嫂,听了鲁迅先生讲了你的故事后,我觉得你的一生都很悲哀。先是第一任丈夫去世,随后逃到了鲁迅家中当杂役,却被老远寻来的婆婆逮住,捉回了家,由婆婆的安排,又替祥林嫂找了户人家,被迫与第二任丈夫生了个儿子,结果第二任丈夫也不幸去世,留下了孤儿寡母的祥林嫂,后来儿子又被狼叼跑了。再后来你就疯了,真可怜。其实我觉得,你太倔,丈夫死了就好好在家待着嘛,何必出去乱跑?婆婆叫你嫁你就嫁呗,何必要死要活?就好好在家看孩子嘛!结果,孩子也看不好,被狼叼走了。你说你,做妻子,克死了丈夫;做儿媳妇,还要别个老人家到处找你;做母亲,又让孩子被狼叼走,你失败不?就
5、连最后,回鲁迅先生家做佣人,摔锅砸盆的,把别人家闹得鸡犬不宁,你叫我怎么说你好?真是越想越生气,今天就你说到这儿吧,再说下去,我也得呕死!”看到如此习作,我哭笑不得。这就是我费力从考试的角度出发授课的结果。学生压根没觉得人与人之间的麻木和冷漠会带来恶果,反而觉得祥林嫂是自食其果。反思之下,我们的语文教学到底在教什么?应试教育难道不是新的对人的摧残么?如何通过语文教学,既保证高考的需求,又真正让学生学会思考、积极参与,将德育与智育相结合呢?这既要有专业素养,也要有对学生个性的分析和洞察。这就需要巧妙设计问题,深化认识,渗透德育!我按照90后、艺术类学生思维敏捷、活泼好动、喜欢表演的特点,重新调整
6、祝福的授课方向和预设。“礼教杀人”无疑是祝福要表现的主题,我想让他们在感受形象的同时受到心灵的触动,从人性的角度认识到,“礼教”不仅仅是恶人杀人的武器,也是无数普通的人甚至是善良的人,无意杀人的工具。于是,我通过自己的阅读感受,提出一个辩论题:祥林嫂的悲剧到底是谁造成,她是自杀还是自然死亡?班级的同学兴致高昂,完摆脱了被动、无奈、麻木的学习状态,每个人都化身福尔摩斯,仔细阅读,分析文本,感受语言,寻找线索,通过蛛丝马迹佐证自己的观点。在这个寻找与辩论的过程中,完成了一次有意思的阅读。主张祥林嫂是自杀的组员找到证据:祥林嫂提出一个问题:“人死后有没有魂灵?死掉了的人会不会见面?”问题本身就说明她
7、有想死的欲望,已经有自杀的动机;原来祥林嫂以为如果捐一个门槛就可以赎罪,但是结果还是没能赎罪,依然遭到嫌弃,所以她就绝望了;四叔说:“不迟不早,偏偏在这个时候,可见是一个谬种”。如果是自然死亡,四叔就不能说是谬种,“偏偏”两个字,就是说明祥林嫂的死是突然的,死亡时间是经过选择的。主张祥林嫂是自然死亡的组员找到证据:如果祥林嫂要自杀,应该在她的孩子死了以后就自杀;前面祥林嫂问我,有地狱吗?她还去捐了门槛用来死后赎罪。都说明她怕死;“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了”,祥林嫂连沦落到要饭的地步都没有自杀,就说明她的确是不想死。那两天是冬天最冷的几天,她就是一个乞丐,应该是被冻死饿死了。其实,祥林嫂究竟是怎么死
8、的,我也不知道,我知道的是阅读必须建立在有兴趣、善分析、有感触的基础上,作品才能深入内心。我赞成丁玲的一句话:“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他的人和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给她精神上增加痛苦。这就是,无论她是自杀还是冻死饿死,反正祥林嫂是被逼死的。”我认为,比弄清她具体是怎么死的,更重要的是,究竟哪些人把她逼死了。谁是元凶呢?-这就能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到对主题的思索,自然而然地我们就会联想到鲁迅笔下的中国人孔乙己和祥林嫂,他们有惊人的相似,虽然一个是读书人,一个是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但他们都是被人歧视和嘲笑的对象。孔乙己到了酒店,“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气氛”,“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但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