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关于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关系的思考.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关于 阅读教学 写作 教学 关系 思考
- 资源描述:
-
1、关于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关系的思考(泰顺中学 林德才)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成败。一直以来,许多人都在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作出了许多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探索。但是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局限,这些探索都未能给语文教学带来根本性的改变。在此,我想结合平时的教学情况,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一、读写结合:一种传统的读写教学模式南宋史蒙卿说:“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bai扇之,不销不止,极为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而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此也。”(据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卷二引)他用比喻的
2、形式来说明自己对读书与作文的关系的认识,即认为读书是作文的基础,作文是读书的目的,并且强调了读书对作文的促进作用。类似的说法在古语中还有很多,诸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说的都是同样的道理。这种认识贯穿了我国古代整个封建社会,它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封建科举制度有关系,因为科举制度是以文取士的,而作文是“为君子立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古代的读书人就必须“费力”地去阅读圣贤书,许多人“皓首穷经”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自己能够凭一文而登科。到了近代,随着现代语文学科的诞生,人们对读写关系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但以读促写的观点一直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如梁启超在作文教学法
3、中就极力主张“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写”的水平,“读”的注意中心就该在“写”的规律和法则上;叶圣陶、朱自清合著的国文教学中也指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这些认识影响了整个百年现代语文教育史中人们对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关系的认识和实践。体现在教学实践上,人们普遍采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让学生把从“读”中掌握的知识经过“写”来外化,或把“写”作为检验知识转变为能力的成效的手段,一方面又通过“写”的过程来加深、巩固知识的理解,这样,在“读”、“写”这两种交替反复的语文实践中,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能力同时得以提高。在课堂上讲读的是什么文体,就写什
4、么文体,于是,有关文体知识、写作技巧之类的内容就成了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与之相应的,体现在教材编写方面,主要采用读写混编的方式,1933年由傅东华编写的复兴初、高中国文教科书,第一次在选文中间穿插编入了系统的“习作”教材,开创了读写教材混编的新体例。这种教科书编排形式定型以后,大多数的同类教科书中都采用了文选加单元知识短文(主要是写作知识短文)的形式进行编排,一直到90年代还是如此,如9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的第一单元,选了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难老泉、我的空中楼阁四篇课文,单元知识短文是写景状物的一般要求,其读写结合的指导思想十分明显。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些人曾作过一些不同的探索,如在40年代
5、的陕甘宁边区就曾作过读写分离的尝试,当时的教育厅长晁哲夫提出国文教学法必须改革,“一是讲读要与写作分开;二是在应用的基础上研究如何写,在写作时再研究文章的体裁”,在当时的语文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80年代由欧阳黛娜主编的辽宁省新编初中阅读和写作,就是采用分编型课本,在读和听、写和说两个方面都有比较清晰的训练序列,为读写教学模式作出了积极的有意义的探索。但这些探索都很快就被读写结合的历史洪流所淹没。二、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反思“读”对于“写”的促进作用是不可置疑的。自古而今,大凡那些有文学成就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很难想象一个不读书或读书甚少的人也能洋洋洒洒下笔千言。但是,写作能力的提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