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的文学性不能削弱当代中学语文教育刍议.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学科 文学 不能 削弱 当代 中学语文 教育 刍议
- 资源描述:
-
1、语文学科的文学性不能削弱当代中学语文教育刍议文章对当前中学语文教育忽视文学性的倾向及其危害作了全面分析,提出了必须加强语文学科文学性教学的见解。认为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和进行文学审美教育是语文学科所独有的教育功能。同时,文章还探索了加强语文学科文学性教育的有效途径。中学语文;语文教育;文学性说来也怪,中学语文这一学科,现在竟然成了不受一些人欢迎的学科,一些学生认为枯燥无味,提不起他们的兴趣、学起来没劲,甚至一些语文教师也觉得教起来没有意思。内容丰富多采,以形象见长的语文学科为什么竟然使他们觉得索然寡味,以至受到他们的冷落呢?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多年来语文教育中忽视语文学科的文学性是
2、一个重要原因。一中学语文教育忽视文学性,表现在诸多方面。首先,表现在教材选编上的严重失误。其一,重语文训练而轻语文教育。片面地强调“语文是工具”,导致课文的选用和知识短文的安排全部服从于“听说读写基本技能训练”。一些文字粗糙的文章,从实用角度而被选中;一些文质优美的文章即使选用了,也只是被看作是语文训练的工具,不是从进行语文教育、塑造人的角度出发。其二,重普通文轻文学作品。为了训练需要,大量选用普通文,许多优美的文学作品不见了,初中教材尚好一些,高中教材尤为严重。仅以高中第五册为例,就选编了两个应用文单元,共6篇课文,占全册课文总量的25%;仅选录了一篇外国文学作品(警察和赞美诗),还只是个自
3、读篇目。许多优秀的名家名篇,不能登上中学语文的“大雅之堂”。据统计,高中六册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仅占11篇,不到总量的8%,象雨果、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狄更斯、果戈理、托尔斯泰等世界闻名的大作家,学生只能从教材注解中知道他们的名字,有的连注解也未提到过。前些年,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还可见到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狄更斯的穷人的专利权、果戈理的泼留希金、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节选),现在这些作品也都在教材中销声匿迹了。其三,选文重政治标准轻艺术标准。为了让选文在政治上无可挑剔,领袖文章和一些政治性很强的文章占了很大比例,仅领袖文章在高中教材中就占了10篇。其次,表现在升学考试试题设计上的偏颇。从试
4、题类型比例看,检验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试题多,检测学生文学修养方面的试题少,前些年检测的文学常识类题目,近些年显著减少。再看阅读选文,试卷中的许多现代文和文言文不重文采,如1990年考卷中现代文阅读选文是三个人学习文言文的发言,枯燥无味。1994年文言文阅读选文是选自宋书·孝义传,更是语言晦涩,乏味得很。加上近些年实行标准化考试,百分之六十以上题目只须选择答案,不大容易检查出学生的文学修养。为了适应这种考试,各类练习如洪水猛兽在中学横冲直撞,许多学生整日穿行于ABCD,跋涉于题海之中,象陷入了“八卦阵”,穷于应付,疲于奔命,严重地影响了学生语文实际水平的提高。二当前中学语文界
5、忽视文学性的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严重关注。这种倾向,忽视了课文中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削弱了语文课文和语文知识的美育功能,情感教育功能和培育学生文化素养、思想素养的功能。长此以往,危害无穷。第一,降低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本来以形象见长、集各类体裁于一身的语文学科,应该是学生非常喜爱的学科,可是由于过分注重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选文又不大考虑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缺少趣味性,使许多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把语文学习当成了一种负担。第二,造成学生语文修养的低下。教材选编,缺少文质优美的文学作品,覆盖面小,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品少,使许多学生知识面狭窄,语汇贫乏,文学素养差,提
6、到许多文学史上的名家名篇,都茫然无所知,简直有点“举秀才,不知书”的情形。1994年高考试卷中提到的李汝珍著镜花缘、拜伦著唐璜,这么一些起码的文学常识,竟然难倒了一大批学生。让学生填写“桃李不言”和“他山之石”成语的下句,不少学生出了考场,竟对教师说“从来没见过这些成语”,可见学生孤陋寡闻到了何种程度。较之五六十年代,学生们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也有所下降,学生争读文学名著(象当年争读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样)的热烈场面比较少见了,这与语文教育中削弱文学性不无关系。第三,削弱了语文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中学语文课在中学教育中义不容辞地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它对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的政治方
7、向,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共产主义道德”,都起着不可低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一个中学生的成长,品德的形成,世界观的树立,首先得益于语文课,在这一点上,其影响甚至超过政治课。而这些影响和教育,大都通过文学审美作用得以实现。不难想象,如果削弱了语文的文学性,文学作品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也就无从谈起。过去语文界曾流行一种说法:“不能把语文课变成文学欣赏课。”笔者并不反对,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定语文课具有文学欣赏因素。如果完全消除文学欣赏因素,也就完全否定了文学的审美作用。而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深深地打动学生感情,使他们在欣赏过程中,得到感情上的满足,认识上的深化及美学的享受的。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文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