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语文论文“新语文教育”论纲.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 语文论文 语文教育 论纲
- 资源描述:
-
1、“新语文教育”论纲 所谓新语文教育(简称“新语文”),是秉承五四新文化精神的教育,是建筑在“语言即人、即存在”的哲学观上的,以“说真实的个性的话”为价值论,以“用语言立人的精神”为语文教育终极目的和本体论,以“举三反一”为语文教育的总体操作论的语文教育观。套用梁启超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欲新一国之国民,必新国民之精神,欲新国民之精神,必新国民之语言。 新语文教育的背景与它的新质 新语文的提出,不是标新立异,不是趋时赶潮。是中国语文教育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是近20年中国语文教育改革水到渠成的结果。新语文,是我尝试着对百年中国语文教育,尤其是对近20年中国语文教育的一个总结,是一份不像样的“答卷”。我的
2、思考、研究,进行了10年。也即从90年构思拙文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关于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思考时就已开始。 若有一种学术敏感的话,那么我们回首20年中国语文教育的各方面的改革与探索,就会发现,它发展到今天,已创造出许多突出的“新质”,譬如呼吁人文精神,强调个性意识、自由意识、创新意识,强调文学性,强调语感,强调大语文等,这些,总体上就是一股“人文精神”大潮。这,已是过去的语文教育的固有框架不能包容的了。它已由量变达到质变。再次,近3年全社会的语文教育大讨论,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热切期待与批评,总势上也是呼吁在语文教育中“灌注人文精神”,正如著名教育理论家杨东平对这场讨论的概括,“中学语文教
3、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此讨论也是期待着我们超越,期待着一个新婴儿的诞生。 新语文的“新”并不新,更非故意标榜“新”。此“新”,特指五四新文化的“新”,与五四新文化的新鲜血流一脉贯通,与那个“澎湃的海洋”接上源头。也即说,此“新”,不是我突发奇想,而是我们在历史上就有过,却被丢掉了。80年多前的五四新文化,从一提出就未持续下来,被动荡的历史激流无情冲断,早年夭折。20世纪历史主旋律是“救亡图存”与“富国强民”,旋律的主角是“民族”和“国家”。而五四大师如鲁迅、蔡元培等倡导的新文化的主旋律却是“立人立现代人,立人从国民精神上立人,立人立个性自由的主体之人”,唱主角
4、是“个性的人”、“人的精神”。但后者这个旋律未演奏下去,被前者断然地阻隔了。因此五四只是提出了“立人”的理想,却未完成。新文化中断了,而属于新文化一部分的现代新语文教育,当然也就无从展开。现在是重提这个“新”并接续这个“新”的时候了。 再从教育理念说,五四时期蔡元培、鲁迅、陶行知等大师所提出的“现代教育”(也即“新教育”)也未实施下去。“所谓现代教育,就其精神实质而言,其实是简单明了的。世纪通行于世的现代教育,简而言之,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按照青少年成长的实际需要组织教学,从而取代了世纪形成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旧传统。它是由本世纪初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所推动。”“可以概括地说,现代
5、教育就是提倡和造就一种民主的教育(面向大多数人的教育)和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而非智育中心、学科中心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与中国传统以博取功名为目的、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格格不入的。”(杨东平语)可概览五四后的中国教育,这种现代新教育理念也被历史无情割断。直到了最近20年,我们身边传统旧教育观念的回潮却有甚嚣尘上之势。因而,今天也是接续上五四新教育理念的时候了。因此,新语文的“新质”就是承续五四新文化,以主体的人为核心,通过语言,立精神,扬个性,做真我。 下面我从价值论、本体论、操作论三方面,阐述“新语文”的内涵。我的阐述是从指出五四后中国语文教育的三重误区展开。 价值论:由强塞“公话”到张扬“私语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