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摘人生真理愈辨愈明吗.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 文摘 人生 真理 愈辨愈明吗
- 资源描述:
-
1、真理愈辨愈明吗学者们常说:“真理愈辨愈明。”我也曾长期虔诚地相信这一句话。但是,最近我忽然大彻大悟,觉得事情正好相反,真理是愈辨愈糊涂。我在大学时曾专修过一门课“西洋哲学史”,后来又读过几本中国哲学史和印度哲学史。我逐渐发现,世界上没有哪两个或多个哲学家。学说完全是一模一样的。有如大自然中的树叶,没有哪几个是绝对一样的。有多少树叶就有多少样子。在人世间,有多少哲学就有多少学说。每个哲学家都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理。有多少哲学家就有多少真理。专以中国哲学而论,几千年来,哲学家们不知创造了多少理论和术语。表面上看起来,所用的中国字都是一样的,然而哲学家们赋予这些字的含义却不相同。比如韩愈的原道是脍炙人口
2、、家喻户晓的。文章开头就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韩愈大概认为,仁、义、道、德就代表了中国的“道”。他的解释简单明了,一看就懂。然而,倘一翻中国哲学史,则必能发现,诸家对这四个字的解释多如牛毛,各自自是而非他。哲学家们辨(分辨)过没有呢?他们辩(辩论)过没有呢?他们既“辨”又“辩”,可是结果怎样呢?结果是让读者如堕入五里雾中。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我顺手 举两个中国过去辨和辩的例子。一个是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我觉得,惠施还可以答复“子非
3、我,安知我不知子不知鱼之乐?”这样辩论下去,一万年也得不到结果。还有一个辩论的例子取自儒林外史:“丈人说:你赊了猪头肉的钱不还,也来问 我要,终日吵闹这事,哪里来的晦气!陈和甫的儿子道:老爹,假如这猪头肉是你老人家自己吃了,你也要还钱。丈人道:胡说!我若吃了,我自然还。这都是你吃的!陈和甫儿子道:设或我这钱已经还过老爹,老爹用了,而今也要还人?丈人道:放屁!你是该人的钱,怎是我用的钱,怎是我用你的?陈和甫儿子道:万一猪不生这个头,难道它也来问我要钱?”以上两个辩论的例子,恐怕大家都是知道的。庄子和惠施都是诡辩家。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要说这两个例子对哲学辩论有普遍的代表性,那是言过其实。但是,倘若你细读中外哲学家“辨”和“辩”的文章,其背后确实潜藏着与上面两个例子类似的东西。这样的“辨”和“辩”能使真理愈辨愈明吗?戛戛乎难矣哉!哲学家同诗人一样,都是在作诗。作不作由他们,信不信由你们。这就是我的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