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苏东坡其人禀性.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4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 文学 讨论 当代文学 东坡 其人 禀性
- 资源描述:
-
1、苏东坡其人禀性 苏东坡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书、画俱佳,他的人格所体现的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的精神闪耀着千年的中国历史,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旷世奇才,还被誉为第一千年世界历史的12位英雄之一。苏东坡自云: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可是封建官场之于他,注定是失败的地方,那不是因为他不懂官场,而是懂得太多,他痛恨那种无益的党争,屡屡在关键时刻吐露真言,因此他被当政的各派视为持异见者,频繁遭到贬谪,苏轼的无奈也是历史的无奈,是封建制度下的必然结果。难得的是苏轼坦然接受这种厄运,他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半天下,不仅没有被打倒,以其达观和智慧,以其丰富
2、的人生体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在升沉之间,留下了2700余首诗,300多首词,800多通书信,各种文章数以千计,被赞誉为不可救药的文人,创造了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迹。今天看来,这样的不可救药的文人才是中国历史的光荣,不仅因为他留下的大量的诗书画作品,还因为他的处世精神,为后世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范式。苏东坡,本名苏轼,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一三六年)十二月十九日,眉州眉山县人。眉山县位于今四川省成都南五十里左右,父苏洵,母程氏。苏东坡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三人在宋代文坛上皆享盛名,后人称之为三苏,皆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东坡故居在城南纱谷行,清朝曾经重建,号称三苏祠。当时有歌谣说: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
3、,眉山草木尽都枯萎失色,原因是草木之色全加诸于三苏身上,还有传说入:蜀有彭老山,东坡生则童,东坡死复青。当然这些只是后世对于苏东坡的崇拜而附丽的想象不实的话。苏东坡的母亲程氏,系出名门,知书达理,苏东坡小时候就由他的母亲亲自教导,启蒙读书。有一次,程氏教苏东坡读后汉书范滂传时,程氏不禁叹息起来,东汉范滂受荐于朝廷,心忧邦国登舟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随后发生党锢之祸,范滂亦被小人陷害,在范滂被害前与母亲诀别,范母对范滂说:儿今日能与李膺、杜密齐名,死亦何恨?儿既得令名,复求寿考,何可得兼!苏东坡读完这段故事后,随即问程夫人说:要是我也学范滂,母亲会允许吗?程夫人回答他说:你如果能做范滂,我就能作
4、范滂的母亲。可知苏东坡愿以天下为己任,虽遇艰厄而不悔的用世之意,在少年时即已显现出来。苏东坡21岁时,与父亲、弟弟一道,入京参加考试。当时任主考官的是欧阳修,小试官为梅尧臣,欧阳修读到苏东坡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兴奋地拍案叫绝,感叹道: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谈起我,人人都会谈论苏东坡的。欧阳修当然是谦虚之词,也足见苏东坡文章之妙,欧阳修之善于识才。梅尧臣也有题老人泉寄苏明允诗曰:日月不知老,家有雏凤凰;百鸟戢羽翼,不敢言文章。苏轼兄弟二人高中,轰动京师。但是,其母程氏突然病故,兄弟二人随父回四川奔丧,依例为母守制。到了嘉祐四年十月守丧期满,苏氏父子三人再次进京,通过考试,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
5、判官,四年之后还京,英宗因为早就知道苏轼的文名,打算招入翰林,可是当时的宰相韩琦认为苏轼太年轻,资历也太浅,不应该入翰林,此事也就作罢,其时苏轼只有二十八岁。嘉祐五年,苏洵在京师病逝,苏轼与苏辙兄弟二人扶柩还乡,依例守制又是三年,等到守丧期满回到京师,开始了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北宋外患严重,北有契丹,西北又有新崛起的羌夏,割地献金,几乎岁无宁日。神宗皇帝英年即位,很想有一番作为,他力求革新,重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王安石当上了宰相,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在全国展开了。王安石变法自然并非全部都是善策,比如王安石打算改变科举,苏轼反对,上议学校贡举状,又有一次,王安石主张开封府低价买浙灯四千,苏轼上谏买
6、浙灯状,两项计划俱被停止。于是苏东坡连续上书神宗皇帝,上神宗皇帝书和再上神宗皇帝书两书集中对新法进行批评,反对变法,他认为变法不能求急功锐进,而认为道德风俗为国家存亡之所系,这些论调都与王安石不合。苏东坡的行为引起变法派强烈的不满,因此,有人联名攻击他,有人趁机陷害他。而王安石对苏轼的言论也不能容忍,视他为反对派主要人物,也指使人开始弹劾他。此时的王安石深得神宗皇帝的信任,苏轼是继续强行劝谏,还是暂避锋芒?他明白强谏的结果只能是自己获罪,而于事无补,当今明智之举就是离开。苏轼选择离开政治斗争的中心,采取所谓中隐之策,到一个环境相对宽松的地方去,于是,苏东坡自请离京外任,这成为苏东坡一生为官的秘
7、诀,是逃避政治斗争的权变之策。熙宁四年(1071年)元月,苏轼被任命为杭州通判,此后辗转而密州、徐州和湖州。在地方官任上,苏轼救灾扶贫,颇多善政。虽然离开了政治斗争的漩涡,但是在地方看到的新法之弊端,又使得他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苏东坡自己也说如蝇在食,吐之乃已。于是他在自己的诗歌中对于新法之弊进行了批评。他的这种性格正如其弟苏辙为其所撰墓志铭所言:见事有不便于民者,不敢言,亦不敢默视也,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苏东坡在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奉调到湖州,苏东坡一再上表给皇帝,使得朝中革新派极为恼火。元丰二年六月,李定、舒亶、何正臣等摘取苏东坡诗中的话,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
8、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元丰二年四月苏轼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苏东坡才上任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当时通判祖无颇目击说: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是为著名的乌台诗案,以李定为首的这些台谏官之所以要兴起这场冤狱,目的就是要打击旧党保守派司马光等人的势力。苏东坡被押解回京途中,百姓都出来送行,人人泪如雨下。回京入牢,狱卒知道他的身份,每天弄热水给他洗脚。审讯过程很长,期间仁宗皇后病死。临死前,她对皇帝说:苏东坡因写诗而获罪,这全是小人陷害他,他们在他的政绩上挑不出毛病,就想曲解他的诗来定罪,你可不能冤枉无辜,天神会动怒的。就在这一年的岁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