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摘人生哲学家的两难境地外二则.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 文摘 人生 哲学家 两难 境地 外二则
- 资源描述:
-
1、哲学家的两难境地(外二则)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第七卷的卷首,讲了一个著名的“洞喻”的故事:囚徒们一直生活在地洞里,他们的脖子和手脚都被捆绑着,不能活动,甚至不能扭头,眼睛只能看着洞穴的后壁。在后壁上,他们看到如同“皮影戏”一样的表演,认为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大家如此生活,并不觉得悲哀。有一天一个囚徒突然挣脱了绳索,回头看到“皮影戏”的操纵者,又走到洞口,见到了阳光。他庆幸自己摆脱了厄运,同时也为同伴们感到悲哀。他觉得自己有责任向同伴说明什么是真正的生活,但当他返回洞穴时,却遭遇了更大的困难原来的同伴不相信他说的每一句话,他本人甚至有丧命之虞。事实上,柏拉图的“洞喻”之说,是为其“哲人王”领导国家
2、的政治蓝图服务的。柏拉图认为,哲学有“道济”世人的责任,要用哲人的心性、品质引领社会的精神风向,哲人与民众的关系是一种教化的关系。但事实上,哲学家的生活和民众的生活之间有难以消弭的裂痕,因此哲学家的人格和境界不为民众所接受。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就死于民众的审判。哲学家本人也无法找到合适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哲学家陷入“自作多情”的两难境地:一方面,他认为民众的生活是不幸福的,或是不符合德行的,他认为自己有责任领导民众改善这种生活;另一方面,民众并不认为哲学家的生活是健康的或是幸福的,并且不接受哲学家对自己生活的领导。幸福方程式赛利格曼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经过多年的研究之后,赛利格
3、曼提出了一个幸福的公式:总幸福指数=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H=S+C+V)赛利格曼提出这个有关“积极心理学”的公式,和他时年五岁的女儿有关。在他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后的一天,他陪着五岁的女儿尼奇在院子里播种草籽。赛利格曼虽然写了大量有关儿童心理的著作,但实际生活中他与孩子并不太亲密,因为他平时很忙,有许多任务要完成,所以这个时候也只想快一点干完。尼奇却手舞足蹈,将种子抛向天空。赛利格曼叫她别乱来,女儿却跑过来对他说:“爸爸,我能与你谈谈吗?”“当然。”他回答说。“爸爸,你还记得我的五岁生日吗?我从三岁到五岁一直都在抱怨,每天都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当我长到五岁时,我决
4、定不再抱怨了,这是我做过的最困难的决定。如果我做到不抱怨了,你可以不再那样经常郁闷吗?”孩子的话让赛利格曼的心突然一震,他觉得自己有必要重新认识熟悉的孩子、熟悉的环境,甚至熟悉的自己。那一刻,他感到是孩子启发了自己。尽管自己是个心理学家,但并没有改变自己抑郁的气质;尽管尼奇只是个五岁的孩子,但她在努力矫正自己爱抱怨的习惯。培养尼奇意味着看到她的潜能,发扬她的优秀品质,培养她的力量。培养孩子不应总盯着孩子身上的短处,而应认识并塑造孩子身上的长处他们拥有的最美好的东西,这些最优秀的品质将成为他们幸福生活的动力。那一天,尼奇的话改变了赛利格曼。过去的五十年他都在阴暗的情绪中生活,而他决定从那天开始,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