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摘历史1911清王朝最后一个春天.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 文摘 历史 1911 王朝 最后 一个 春天
- 资源描述:
-
1、1911,清王朝最后一个春天辛亥革命转眼就100年了,10月10日将是辛亥百年纪念日。即将出版的著名纪实文学作家王树增的1911格外引人期待。这本展示1911年辛亥革命的风云历程,探求历史大势及其演变原委的大作,严格来说是用笔记体创作的历史随笔。无论是史料采集还是视角选取,都有独到的地方。立宪党人忍无可忍挑战皇权1911年5月,南方已进入夏季,繁花在溽热的暑气中怒放;而北方仍在深春,残花在逐渐燥热起来的风中漫天飞舞。皇族和臣民都无法意识到,这是大清帝国的最后一个春天了。一连串重大事件纠结在一起,一步步向着那个著名的历史节点逼近。第一个重大事件是朝廷主动所为:5月8日,清廷颁布上谕:管理帝国的最
2、高权力机构政府内阁成立了。这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第一个政府内阁。内阁官制规定:内阁由国务大臣组成,国务大臣由内阁总理和各部大臣充任。内阁总理决定大政方针,保持政令统一,协调各部大臣,训示监督地方督抚。同时,内阁总理“随时入对”皇帝和太后,各部大臣“随时入对”内阁总理,而有关国务之上谕,由国务大臣副署。内阁会议将议决法律、敕令、官制、预算、决算、条约、外交、任免以及处理议院移交的人民陈请议案等。然而,清廷推出的内阁,不但没有受到赞同与拥护,却因对以往满臣汉吏平分共组执政机构的颠覆性改变,而成为促使这个已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帝国突然死亡的众多因素之一。13名内阁成员中,汉族大臣只占4名,满族大臣却占9名
3、,9人中皇族竟占5人:总理大臣奕劻、民政大臣善耆、度支大臣兼任监务大臣载泽、海军大臣载洵、农工商大臣兼任禁烟大臣溥伦。这样一个内阁,国人称之为“皇族内阁”。皇族内阁的出现使清廷最终丧失了所有政治派别对它仅存的认可。实行国会制度,建立责任内阁,是立宪党人追求的政治目标,也是国会请愿运动中立宪党人和大多数封疆督抚的共同诉求。立宪党人期望通过和平的手段,完成以君主立宪制为目标的政体变革。梁启超是立场变化最为剧烈的立宪党人之一。他认识到大清帝国已经到了“国势杌陧不可终日,中智以下咸忧崩离”的地步,开始暗中准备伺机发动政变。6月4日,一个名为“宪友会”的全国性政治组织成立了。立宪党人以“组建一个政党”的
4、名义在民政部备案,总部设在了北京,而民政部竟然没有任何防备地批准了。当时的中国,连同皇族在内,很少有人通晓“政党”的概念,一个离心离德的“政党”将对执政者的生存产生多么大的威胁,无论是皇族还是立宪党人都不明白。几个月后,宪友会的主要发起人和领导者,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成为倾覆大清帝国的强有力的推手。张謇北上政治游说在立宪党人的营垒中,巨绅张謇的所作所为耐人寻味。张謇很清楚,朝廷的政体变革是否成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更关系着他的实业的前景。如果连支持君主立宪的绅士们都与朝廷离心离德了,那么大清王朝必将处于举国恨之的危险境地。他决定亲自北上进行政治游说。在历史的非常时刻,立宪党人已开始考虑抛弃朝廷另寻
5、政治出路,并且已准备与握有潜在军事实权和政治实力的官僚阶层的上层人物联合,以应付一切可能发生的政治变故,并在变故中寻求政治主动,这无疑是立宪党人试图谋取最大政治利益的机敏所致。1911年6月8日,张謇到达北京。他就大清帝国内政和外交的几个重大问题对摄政王载沣提出的忠告真诚而急切。关于政体变革,他特别提醒载沣万万不可半途而废,须切实通过各省咨议局了解民情和民生问题。待谒见贪婪和昏庸众所周知的庆亲王奕劻后,张謇倒觉得这位满族权贵已是极其可怜,因为当他历数完大清帝国目前的危机后,庆亲王奕劻竟然“掩面大哭”。对于危乎其危的大清帝国来讲,内阁总理大臣的掩面痛哭以及朝廷实行的所有自救措施都已经晚了。曾经辉
6、煌的大清王朝,在意识到不进行变革就无法生存下去的时候,其决心变革的胆识当入史册。无法想象,一个延续了数千年帝制统治的封建王朝,能够毅然变更似乎天经地义的政体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客观地说,这样做需要巨大的勇气与魄力。从这个角度讲,推动这一变革的慈禧太后,是一个可以重新评价的历史人物。但是,对于所有试图进行变革的执政者来说,至关重要的是启动变革的合适时机以及为变革准备足够安全的时间。就大清王朝而言,最好的变革时机,应在戊戌变法期间,如果那时慈禧能够和光绪一起站在维新派一边,而不是以个人权力的得失衡量变革事宜的话,中国近代史当重写。可惜大清帝国不但再次错过了最佳时机,同时由于皇族们种种卑劣的私欲,
7、阻碍着政体变革的种种努力,拖延了可能成功的最后的时间段。皇族们很快就会明白,他们最终丢掉的不仅是奢侈的生活方式,而且是赖以世代生存的政权。1911年,危机四伏的大清帝国已经没有转危为安的时间了。同盟会定1913再起义6月30日,一个名叫杨笃生的同盟会员在英国利物浦投海而死,理由是对革命党人武装起义一再失败的绝望。死前,他给在伦敦的吴稚晖写去一封信,托他将自己积存的100英镑交给黄兴充作军费,另外的30英镑替他转交给母亲。孙中山认为,革命者不应该这样去死,他在回复吴稚晖的信时说:“夫人生世间,对于一己方面,此身似属我有,行动可以自由;然对于社会方面,此身即社会之一分子,亦不尽为我所有也,倘牺牲此
8、身不有大造于社会者,决不应为也。”此时,同盟会内部的分歧依旧难以弥合。孙中山坚持在两广地区发动起义引起了同仁的普遍不满,广州新军起义失败,令失望情绪在革命党人中弥漫。孙中山短暂地潜回日本时,与同盟会的同志发生了争执,愤怒之余甚至表示:“同盟会已取消矣,有力者尽可独树一帜。”而宋教仁认为,以往的失败是因为起义地点选择不当。现在看来首选应该是中央,其次是长江流域;而选择边境地区是下策。对此,胡汉民不赞成,谭人凤愤怒,黄兴没有提出不同意见,但认为无论在哪里发动起义,都必须要有充足的款项支撑。7月31日,中部同盟会成立会在上海四川路的湖北小学召开,宋教仁、陈其美、谭人凤等人参加。中部同盟会认为,以往屡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