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马说》课后练习测试题.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说 初中语文 课后 练习 测试
- 资源描述:
-
1、初中语文马说课后练习测试题练习一基础知识训练1、给下列加点的注音祗辱( ) 骈死( ) 槽枥( )一食或尽粟一石(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或尽粟一石 : 虽有千里之能 : 才美不外见 : 且欲与常马 : 3、翻译: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马说是一篇 ,作者 (朝代) (姓名)。文章短小精悍,通篇运用 手法。阅读语段,答文后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
2、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5、下列加 字的含义不同,请加以分辨。食之不能尽其材( ) 一食或尽粟一石(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执策而临之( )策之不以其道( )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6、“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A、策之不以其道 B、以丛草为林 C、以至鸟兽木石 D、不以善小而不为7、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8、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封建统治者比作“ ”,将人才比做“ ”,而伯乐喻指 ,集中
3、抨击的社会现象是 。9、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作者借此表达了 的心情。10、对文章的中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天下无马。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11、这篇文章托物寓意,抨击统治者的错误行为。但作者没有正面阐明该怎么做。参照最后一节,你认为他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探究拓展训练工之侨献琴刘基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
4、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1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弦而鼓之 ( ) 作断纹焉( ) 易之以百金( ) 莫不然矣( ) 13、下面句中的“之”指代什么。弦而鼓之 ( ) 还之 ( )易之以百金( ) 工之侨闻之 ( )14、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译文: 15、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寓意: 参考答案23、马说1、略 2、有时 虽然 显现 尚且 3、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4、杂文 唐朝 韩愈 托物寓意 5、喂养 吃 表转折 表承接 鞭打 记 6、A 7、食 马 者 不 知 其
5、能 千 里 而 食 也 8、食马者 千里马 圣明的君主 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 9、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10、B 11、学生能联系当今的社会现实,说出自己的理解即可。 12、弹 花纹 交换、 买 这样 13、琴 工之侨 琴 这件事 14、可悲啊,这个世道!难道只是一张琴的遭遇如此吗?没有一件不是这样的! 15、揭露了当时的封建统治者崇古非今的不良风气,寄喻了盲目守旧,势必摧残人才、阻碍改革的道练习二一、基础部分1下列加粗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祇(zh)辱于奴隶人之手B骈(pin)死于槽枥之间C食(sh)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其真无马邪(y)?其真不知马也2解释下列
6、各组中加点的字。3下列句子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A食之不能尽其材B才美不外见C其真无马邪D安求其能千里也4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B执策而临之C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D骈死于槽枥之间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义的一项是()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强烈的愤慨。B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C马说第二自然段中四个“不”有力地谴责“喂马人”的无知。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