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市朝阳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缺答案 北京市 朝阳区 2021 届高三 上学 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WORD 答案
- 资源描述:
-
1、2020北京朝阳高三(上)期中语 文2020.11(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本试卷共8页。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材料一“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我国粮食生产已经连续5年保持在13000亿斤以上,2019年粮食产量是13277亿斤,人均占有量是472公斤,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特别是稻谷、小麦这两大口粮,人均占有量均超过200公斤。目前我国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在粮食总量平衡的基础上,结构性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是能守住的。尽
2、管如此,我们仍要珍惜来之不易的“饭碗”。今天,“舌尖上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据统计,约有35%的食物损耗发生在消费端。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显示,2012年至2015年间,中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每年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那么,有效遏制餐饮浪费将是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手段。餐饮浪费的综合影响已经超越粮食安全本身,对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产生了明显的负面效应。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粮食浪费造成14亿公顷耕地和2500亿立方米地表水的损耗,还导致了34.9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大量人力、物流成本等无谓消耗。食物浪费引发的资源环境压力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
3、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瓶颈。杜绝浪费,亟需有效引导。餐饮是资源型消费,必须重视利用经济手段调节供需杠杆,必须创新路径形成高效治理机制。具体来说,要提升餐饮品质,让“不好吃”不再成为餐饮浪费的理由。要改进餐饮服务模式,推出小份菜、半份莱,点莱人员主动提醒顾客适量点餐;鼓励餐饮门店实行分餐制;免费提供打包餐盒,餐饮门店给予顾客“打包折扣”,要适当限制特色餐饮企业的市场准入,加强监管。要适度减少对供应自助餐企业的经营许可,减少餐饮企业使用“无限量供应模式,加强对自助餐门店食物浪费的监管。从餐饮消费的角度看,一是塑造健康、理性的餐饮消费理念,从节约意识的树立、节约美德的养成入手,在全社会长期开展厉行节约、反
4、对浪费的舆论宣传,加强对青少年粮食安全、节约美德的主题教育。二是建立对消费者的餐饮浪费罚金制,例如规定食物浪费率超过一定比例,结账时菜价也上浮一定比例。三是严查严控公费餐饮浪费,实行趣戒机制,遏制公款消费的餐饮浪费现象。(取材于李洁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粮食产量人均占有量高于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B.我国的粮食总量平衡,但结构性的矛盾将长期存在。C.我国能够守住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D.食物损耗是指“舌尖上的浪费”,目前仍然普遍存在。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餐饮浪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全球餐饮浪费是造成地表水、人力、物流成本等
5、损耗的根本原因。B.“不好吃”是造成餐饮浪费的主要原因,所以必须调节供需矛盾。C.从创新治理机制看,适量点餐和分餐制完全能解决餐饮浪费问题。D.塑造健康餐饮消费理念可以从树立节约意识和养成节约美德人手。材料二粮稳天下安。对于我们这个人口大国来说,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下,我国社会始终保持稳定,粮食的稳定供给功不可没。粮食充足,则市场稳定、人心安定。高水平、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可以增进民生福祉。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这些年,我国耕地持续减少,从1996年到2012年减少了近1.3亿亩。耕地数量减少,既有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占地的原因,
6、也有用地不节约、不集约的因素。只有守住耕地,才能守住明天的饭碗。如果耕地守不住,都非农化了,粮食生产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们就没有了赖以吃饭的家底。这是关系子孙后代的长远战略问题。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很快,农业从业人员女性化、低文化程度化也一并出现。外出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不愿回乡务农,农业后继乏人问题已经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要思考如何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吸引年轻人留在农村、投身农业。加大农业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力度,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农村实用人才,鼓励支持大中专院校特别是农业院校毕业生到农村经营农业,从政策上扶持农业,提高农业效益,让务农成为体面的职业。
7、在人们一般的观念里,粮食安全所涉及的农产品多为稻谷、小麦、玉米等谷物,其实肉、蛋、奶等畜牧业农产品以及大豆、食用菌、水果、茶叶等都包括在内,要避免这种认识误区带来的农产品种类单一和不合理。近几年来,我国长期短缺的农产品如大等,已扩大种植面积,产量有所提高,玉米等种植过剩的农作物种植面积也大幅度调减,种植结构失衡的局面初步得到了扭转。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十几亿中国人不能靠买饭吃,找饭吃过日子,不能把粮食安全的保障寄托在国际市场上,否则一旦出现有钱也买不来粮的情况,就要陷入被动。当然,立足国内,并非所有粮食和农产品都要完全自给,还要充分用好国外的粮
8、食资源和市场,当增加农产品进口,但要把握好规模和节奏,防止冲击国内生产,农民就业增收和国际市场带来大的影响。民为国基,谷为民命。要让百姓端稳手中的饭碗,就必须要抓好粮食安全,使社会之基更稳更牢。(取材于韩长赋、刘慧的相关文章)3.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农业劳动力出现老龄化、女性化、低文化程度化现象。B.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低,是农业后继乏人的主要原因。C.提高农民的经济收人和社会地位,对农村的发展很重要。D.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能吸引年轻人投身农业。4.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耕地是影响粮食生产的根本要素。B.
9、非农业化占地造成耕地数量减少。C.粮食安全包括畜牧业农产品安全。D.中国人的饭碗必须装中国的粮食。5.面对粮食安全问题,我国应采取哪些策略?结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要概括。(5分)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6分。(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1题。(共20分)史论上苏洵史何为而作乎?其有忧也。何忧乎?忧小人也。何由知之?以其名知之。楚之史曰梼杌。梼杌,四凶之一也。君子不待褒而劝,不待贬而惩;然则,史之所惩劝者,独小人耳。仲尼之志大,故其忧愈大;忧愈大,故其作愈大。是以因史修经,卒之论其效者,必曰“乱臣贼子惧”。由是知史与经皆忧小人而作,其义一也。其义一,其体二,故曰史焉,曰经焉。大凡文之用四:事以
10、实之,词以章之,道以通之,法以检之。此经、史所兼而有之者也。虽然,经以道、法胜,史以事、词胜;经不得史无以证其褒贬,史不得经无以酌其轻重;经非一代之实录,史非万世之常法;体不相沿,而用实和资焉。夫易礼乐)书,言圣人之道与法详矣,然弗验之行事。仲尼惧后世以是为圣人之私言,故因讣告策书以修春秋),旌善而惩恶,此经之道也;犹惧后世以为己之臆断,故本周礼以为凡,此经之法也。至于事则举其略,词则务于简。吾故曰:经以道、法胜。史则不然,事既曲详,词亦夸耀,所谓褒贬,论赞之外无几。吾故日:史以事、词胜。使后人不知史而观经,则所褒莫见其善状,所贬弗闻其恶实。吾故曰:经不得史,无以证其褒贬。使后人不通经而专史,
11、则称谓不知所法,惩劝不知所祖。吾故曰:史不得经,无以酌其轻重。经或从伪讣而书,或隐讳而不书,若此者从,皆适于教而已。吾故曰:经非一代之实录。史之一纪、一世家、一传,其间美恶得失固不可以一二数,则其论赞数十百言之中,安能事为之褒贬,使天下之人动有所法如春秋哉?吾故曰:史非万世之常法。夫规矩准绳所以制器,器所待而正者也。然而不得器,则规无所效其圆,矩无所用其方,准无所施其平,绳无所措其直。史待经而正,不得史则经晦。吾故曰:体不相沿,而用实相资焉。噫!一规,一矩,一准,一绳,足以制万器。后之人其务希迁、固,实录可也!慎无若王通、陆长源辈,嚣嚣然冗且僭,则善矣。(有修改)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12、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卒之论其效卒:最终B.而用实相资焉资:帮助C.旌善而惩恶习旌:表彰D.故本周礼以为凡凡:平凡7.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A.史何为而作乎仲尼惧后世以是为圣人之私言B.以其名知之故因讣告策书以修春秋C.然弗验之行事后之人其务希迁、固D.则其论赞数十百言之中则规无所效其圆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君子不待褒而劝君子不用获得褒奖来进行劝诫B.经或从伪讣而书经书有的是依据虚假讣告写的C.安能事为之褒贬怎能对事事都进行褒贬D.嚣嚣然冗且僭扬扬自得冗长而且不知高低9.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孔子志向远
13、大故而忧患深广,忧患深广故而著述伟大。B.作者认为经书只是一代历史的实录,史书却是万古不变的常法。C.作者认为春秋能够让天下人的一举一动有可以遵循的准则。D.作者以规矩准绳与器的相互作用类比,表明经与史之间的关系。10.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2分)史待经而正,不得史则经晦。11.根据文意,概括“经”与“史”的异同。(6分)(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2题。(6分)12.下面论语中,孔子对“食”的态度是什么?反映了怎样的思想?请简要概括。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可谓好学也已。”(学而)子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