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质检语文试题.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南省 周口市 2021 2022 学年 九年级 下学 第一次 质检 语文试题
- 资源描述:
-
1、2021-2022学年度下期第一次质检试题九年级语文(注:请在答题卷上答题)题号一二三四总分(一)(二)得分一、积累与运用。(26分)1、阅读下面文段,结合课本内容,完成下列问题(4分)有些人有一种错觉,似乎优雅风度就是()造作,是出于无聊,是()风雅,是毫无意义的扭捏作态。当然,优雅风度可能是外在的。但是就整体而论,优雅风度是靠祖祖辈辈一代又一代人的经验积淀而成的,并且标志着人们渴望变得更高尚,渴望生活更优越、更美好的愿望,这是一种世代相传、持续不懈的追求。问题的关键究竟何在呢?要养成优雅风度应该遵循哪些准则?收集那些难以逐一熟记的行为举止的“道德箴言”,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呢?一切优雅
2、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时时刻刻要记住:一个人不应该()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din xi jinB. din xi zhnC.din ji zhnD. din xi zhn(2)在语段括号里填入词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矫揉 附庸 防碍B.娇揉 咐庸 妨碍C.矫揉 附庸 妨碍D.矫柔 附庸 妨碍2、古诗文名句默写(8分)(1)长风破浪会有时,_。(李白行路难)(2)_,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3)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表现边地荒凉的句子是_,_。(4)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运用典故,表达作者渴望得
3、到重用的心情的两句诗是_,_?而秋瑾在满江红中使用典故暗示自己和国家的危难处境的诗句是_,_。3、名著阅读(4分)(1)儒林外史的第五十五回中作者主要写了四位“奇人”,他们分别是季遐年、王太、盖宽、荆元。请你选择其中两位,说说他们有什么“奇才”?(2分)_(2)儒林外史中还有一个作者塑造的理想人物杜少卿,读完这部小说,你喜欢杜少卿吗?为什么?(2分)_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调节人与世界的关系,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这样,人才能实现从“小我”向“大我”的转变,成为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
4、续的生命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A.B.C.D.5、请你参加以“找寻语文课本里的中国”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8分)(1)【活动一:寻礼义】下面的文段,引发了同学们对于“师生在校如何相处”的讨论。你与同学们在讨论这个问题时会说些什么?请把你的发言写在下面。(2分)“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宋濂送东阳马生序)_(2)【活动二:寻文化】同学们梳理初中语文课本,绘制出下面的统计图。请给统计图拟写标题。(20字以内)(2分)(3)【活动三:寻品格】请仿照画线
5、部分补写两个语句,完成邓稼先赞词。(2分)赞邓稼先带着一颗拳拳赤子心怀着一腔殷殷爱国情他品行纯正无愧中国男儿_踏遍戈壁共草原,无须马革裹英灵。这就是邓稼先!这就是“中国”魂!_(4)根据你的读书积累,在下面横线处是填上正确答案。(2分)邓稼先是著名的 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核武器研制开拓者和奠基者,被称为 。二、现代文阅读(29分)(一)阅读下文,完成69题。(共13分)不求甚解马南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
6、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
7、典著作,那除了 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 ,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
8、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
9、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 ;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 。6、依据课文内容文中横线上依次填写的词语,顺序正确的是(
10、)(2分)咬文嚼字 开卷有益 狂妄自大 豁然贯通A.B.C.D.7、文章开头批驳了什么观点?作者是如何提出自己的观点的?(3分)_8、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文中列举诸葛亮的例子意在证明什么?(4分)_9、文章提出了读书时“不要固执一点,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结合你的读书经验,说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4分)_(二)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16分)丢失的衣裳王辉张嫂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一边看电视一边织毛衣,身旁趴着宠物狗花花。忽闻屋外风声骤起,天色旋即暗了下来。要下雨!张嫂赶紧放下毛衣,奔阳台收衣裳去。张嫂的手伸出阳台,正要将晾晒的衣裳往里拎,突然,身后咣的一声巨响,张嫂吓得手一哆嗦,
11、衣裳掉下楼去。张嫂回过头来,见是茶几上的花瓶翻倒在地,花花正躲在墙角落里,用犯了错误的眼神望着主人。花花,你又闯祸了,等我捡回衣裳再收拾你。张嫂扬了扬手吓唬道。匆匆下了楼,却不见衣裳,附近转了一圈也没有。奇怪,也就一会儿工夫,怎么就没了,让大风卷上天了?张嫂嘀咕道,便顺着风向继续找。不远处有个驼背老头,拎着一个蛇皮袋东张西望。张嫂看见他心里就来气。这老头是个拾荒者,租住在小区车库里;不仅古里古怪,还爱管闲事。张嫂记得有一次出门遛狗,自家花花也就在路上拉了点屎而已,别人都没吭声,就他叽叽歪歪,什么要文明养狗啦,要讲卫生啦。张嫂本来就看他不顺眼,听了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回敬道:你算那根葱,也配管我。
12、呸!抱起花花就走。张嫂怀疑是老头捡走了衣裳,而且就藏在那蛇皮袋里。但张嫂没抓现行,不好随便搜,万一他已转移赃物反咬她一口就麻烦了。张嫂便指桑骂槐起来。骂了一会儿,见那老头装聋作哑,拎着蛇皮袋若无其事地走了,张嫂心里更来气了,哼,做贼心虚了吧!就提高嗓门对着老头的背影骂得更凶为这事张嫂气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心里堵得慌,想去看醫生,却忘了医保卡搁哪儿了,翻箱倒柜地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正急得团团转,听见咚咚的敲门声,开门一看,是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满脸汗水,气喘吁吁,看了看张嫂,又看了看手中的卡片,笑呵呵地说:就是你,这回准没错。张嫂正诧异,他把一个塑料袋,连同手中的卡片一并递给张嫂:这里面是你的东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