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参考答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北省 东南 省级 示范 高中 教育 教学改革 联盟 学校 2020 2021 学年 语文 学期 期中 联考 试题 参考答案
- 资源描述:
-
1、高二语文参考答案1.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析】B曲解原文。对于造成当代文学衰落的原因,材料一并没有明确指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是什么。原文是“因此,现代传媒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特别是与科技手段相关的消费文化的兴起,是文学不断走向式微的内外部原因和条件”。2.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推断能力。【解析】A过于绝对。A项表述把“作家具有对小说形式把握的能力和娴熟的艺术技巧,不丧失文化信念,坚守人格”作为“创作出经典的作品”的充分非必要条件,太绝对。原文中这三方面是鲁迅作为大师魅力的表现,并没有提及具备这些魅力就可以创作出经典作品。3.C【命题立意】
2、本题考查对论述类文本论点、论据的把握能力。【解析】材料二的观点是网络文学可以趋向经典,创造经典。A项中所列举作品非网络文学,B、D项所列举的事例皆是网络文学中的不好现象,与观点相反。4.(1)引证法。引用希利斯米勒的相关语句证明文学的衰落。(2)例证法。以鲁迅等现代作家为例证明市场不能改变作家的创作动机。(3)对比论证。将鲁迅与当代作家进行对比,证明作家人格力量的萎缩和文化信念的丧失,才是当代长篇小说没有力量的重要原因之一。(任选2点即可,每点2分,论证手法1分,分析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掌握论述类文本主要论证手法的能力。【解析】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对比论证、例
3、证法、道理论证、引证法、比喻论证等。第一段中引用2003年美国批评家希利斯米勒新作论文学中句子“文学的终结就在眼前,文学的时代几近尾声”证明当代文学的衰落,属于引证法。第二段中为证明市场不能改变作家的创作动机,作家的文化信念和坚守的人格最重要,列举了以鲁迅为代表的靠稿酬生活的那些中国现代作家的实例,属于例证法。并在此段中将鲁迅与当代作家对比,证明作家人格力量的萎缩和文化信念的丧失,才是当代长篇小说没有力量的重要原因之一,属于对比论证法。5.答案示例一:同意。(1)材料一是悲观的,认为21世纪是一个没有文学经典的时代。文章从作家人格力量的萎缩、文化信念的丧失及多元文化初步格局的形成、传媒多样化的
4、发展两个方面分析了原因,得出结论。(2)材料二是乐观的,认为网络文学可以趋向经典,创造经典。文章围绕“影响的焦虑”和“陌生性”两个关键概念,讨论当下网络文学趋近经典的问题。答案示例二:不同意。(1)二者关注的作品领域不同。材料一开头列举了一些好的当代文学作品,关注的是传统的平面传媒领域的包括长篇小说在内的叙事文学。材料二关注的是出现才短短二十年的网络文学。(2)因为关注的领域不同,即使看起来两者态度有不同,也不能构成截然相反的关系。(同意或不同意皆可。每点3分,观点句1分,分析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论述类文本观点的理解能力和辩证思考的能力。【解析】同意或不同意皆
5、可。如同意,侧重于对两则材料阅读的求异思维,分析时注意抓住两则材料相反的地方。材料一中认为21世纪是一个没有文学经典的时代,材料二中则认为网络小说可以趋近经典,创造经典。二者截然相反。如不同意,则侧重于对两则材料阅读的求同思维,在阅读的过程中尽量寻找材料一和材料二不冲突的地方,即二者关注的作品领域有不同,再结合材料中所列举的作品确定其所属领域。6.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析】B项推断有误,从全篇角度来推断,拒绝出版社收购的主要原因应是钱钟书不仅淡泊名利,而且心怀祖国。7.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把握相关文学常识,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推断的能力。【解析】
6、A项“自卑”理解不当,“托无能之词,遣有涯之日”中“无能”为自谦之辞。B项“痴气”“傻气”是童真童趣,亦是率真可爱,还是智慧和创造力的代名词。揭露“头牌学者”表现了钱钟书对学术界虚伪丑恶、不择手段等行径的鄙视和憎恨。两者并无因果关系。C项“恃才傲物”是个贬义词,“敢于挑战权威”属过度解读,拒绝国宴邀请体现出钱钟书没有一丝一毫奴颜和媚骨。8. 忠实记述人物言行事迹及心路历程。通过对材料的取舍体现出一种世界观。通过记录人物活动进而分析、穿透时代。体现出解剖的眼光和担当的精神。作品表达对小人物的人文关怀。(以上任意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析
7、】审题重心是 “良心”一词,材料二中李世跃对出版张建术作品原因的阐述、对杰出的传记作者的要求以及张建术作品的突出特点,都可以筛选出来作答。9. 事例真实丰富:记述了钱钟书的大量言行事迹,用丰富多样的故事展示人物品格和内心世界。人物富传奇性:作者紧扣“魔镜”行文,记述了钱钟书的传奇经历,凸显了他多面、多变的复杂形象,让读者惊叹不已。手法灵活多样:事迹剪裁、详略处理有匠心,运用正、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等手法,充分展现人物风貌。(答案必须结合文章内容、手法及“小说”“报告文学”的体裁特点等来分析。三点共6分,答对一点得2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学体裁特点的把握,对材料相关内容的
8、分析和鉴赏能力。【解析】报告文学的特点是新闻性、文学性兼备,用统一的主题思想连缀不同人物和典型事件,从而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物活动。而小说作者往往通过虚构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并借助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魔镜里的钱钟书所记事例具备报告文学的新闻真实性,主人公钱钟书也具备小说人物才有的传奇经历与典型性格,文章艺术手法多样而纯熟,展现了杰出知识分子的学术品格与内在精神,雕琢出光辉照人的真人形象,体现了时代精神。所以答案必须结合文章内容、手法及“小说”“报告文学”的体裁特点等来分析。10.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析】“况边备渐修”与“师出有纪”是两个短句,应断开,排除A、C两项;“
9、马瘦”“人饥”放在“贼”后一同作谓语,不宜断开,排除D项。故选B。11.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解析】A项,“孔子所作”有误,六经并非孔子所作,而是孔子整理。故选A。12.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析】D项,“一个月就筑城完毕”一说有误,“旬日”指十天。故选D。13.(1)过了很长时间,元昊遣还被俘的宋将高延德,依靠他来与范仲淹约定讲和,范仲淹写信告诫劝谕西夏罢兵。(“归”“戒”各1分,句子大意2分。)(2)敌军发现之后,率领三万骑兵来攻打,并假装败逃,范仲淹告诫将士们不要追击,不久知道敌军果然有埋伏。(“骑三万”“北”各1分,句子大意2分。)【命题
10、立意】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4.他守边多年,羌人很亲近并喜爱他,他与羌人建立了和谐友善的关系。如果改任为邠州观察使,就与王兴、朱观为伍,恐怕被敌军轻蔑。(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析】从原文“臣守边数年,羌人颇亲爱臣,今退而与王兴、朱观为伍,第恐为贼轻矣”中筛选并概括出主要信息。【参考译文】范仲淹字希文,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代。范仲淹通晓六经,精通易学,学习经学的人大多向他请教,解决疑难,他手捧经书为有疑者答疑解难,不知疲倦。他曾经用自己的俸禄供养四方游学之士,而自己的儿子却要轮换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泰然处之。天圣七年(
11、1029),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日接受朝拜,仁宗皇帝也准备率领文武百官为太后上寿。范仲淹上疏请求章献太后将朝政大权交还仁宗,但没有得到任何答复。当时朝廷正在修建太一宫和洪福院,并在陕西征购木材。范仲淹见此情景说:“昭应宫、寿宁宫已毁,上天的惩戒刚刚过去不久。现在又大兴土木,浪费百姓财产,这不是顺乎人心、合乎天意的做法。应该停止修建寺观,减少平常年份征购木材的数量,来蠲免百姓长期以来所承担的负担。”这些建议虽未被受纳,但仁宗皇帝认为范仲淹是一位忠诚之士。朝廷提升范仲淹为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延州周围各要塞大多失守,范仲淹主动请求前往延州,被升为户部郎中兼任延州知州。当时塞门、承平各要塞已被废弃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2942.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