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扫描版含答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北省黄冈市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扫描版含答案 湖北省 黄冈市 2013 2014 学年 高二上 学期 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扫描 答案
- 资源描述:
-
1、2013年秋季黄冈市高二年级期末调研考试语文参考答案1.A (B帙zh C伛y D掎j)2.C(A蓬篷 B诀决 D娑挲) 3.B(A应是“震耳欲聋”,C应是“无所不在”, D应是“包罗万象”)4.A(B句子杂糅,应是“我们感到既光荣又自豪,这种感觉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C语序不当,前后主语不一致,关联词“尽管”放在“素芭”之前 D缺介词,“用”前加上介词“以”,“以”与后面的“为”搭配。)5.B(“中国”与“西方”位置互换。)6.B(把未然说成已然,应在“奠定”前加“开始”;同时原文是并列关系,此处却表述为递进关系。)7. A(“使它们得到抒发和满足”错。“它们”混淆了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原文是
2、“使情感不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这里的“其”是指情感,而不是情感、观念、仪式。) 8.D(“这种观念又恰恰与儒家一致”的说法错误。此处的“这种观念”指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恰是“对儒家强调的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这种观念给予了有力的冲击”,甚至“解脱和否定”,显然这与儒家是完全不一致的,而原文中所说的“恰恰可以补充、加深儒家一致”的观念是指庄子的“大巧若拙,言不尽意;用志不纷,乃凝于神”,所以D的说法是张冠李戴,前后矛盾。)9.D(辞别;A率领把;B引导,带着牵攀,招供;C功效,作用功绩,功劳)10.C(是自我反省,是虚心问计,
3、是写魏公子的不忍之心)11.D(A魏王派兵是在平原君“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的情况下,“接连派使者”:是在派兵之后;B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是真心想要救援赵国”,而是发自内心去救,“得不到魏王允许”错;C原文中“恨”是“埋怨”“恼恨”的意思,再者“不愿赴死”也错)12.(1)公子自已估计,恐怕终不能得到魏王的允许了,他决计不独自苟存而使赵国灭亡。(“度”:估计,1分;“计”, 决计,打算,1分:大意1分)(2)我对待侯生的礼节也够周到了,天下没有人不知道。(“所以”表示动作的方式,1分;“备”:周到,1分;大意1分)(3)(武帝)就派孙武以中郎将的身份,让他持节出使匈奴,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
4、,并送给单于丰厚的礼物。(“赂”:赠送,送给,1分;“留在汉者”:定语后置,1分;大意1分)13.(3分) 此乃江南韩熙载耳尚有当时所画题志甚明熙载谥文靖江南人谓之韩文公因此遂谬以为退之退之肥而寡髯。(多断一处扣1分,错两处扣1分)【参考译文】世人画的韩愈,面部小而且有漂亮的胡子,戴着纱帽,其实这是江南的韩熙载。还有当时的画可以作证,画上的题记说得很清楚。韩熙载的谥号是文靖,江南人称他为韩文公,因此大家就将他误以为是韩愈。韩愈胖而且胡须很少。元丰年间,用韩愈附祭文宣王庙,郡县画的韩愈像,都是韩熙载。后世不能再辨认,韩愈就成了韩熙载了。14.徽真是一位双眸明澈、红唇娇小、(半)身姿妩媚的美丽女子
5、。(2分)词人主要是用白描的手法表现画中人的形象。(2分)“堪恨处”是画中人的“无情”,只是美人图。(2分)从词的感叹之中不仅间接地表现了画中人物之美,也从侧面赞赏了画工艺术之精。(2分)15.(1)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3)红巾翠袖,揾英雄泪?(4)剑阁峥嵘而崔嵬 (5)舞殿冷袖,风雨凄凄。(6)梧桐更兼细雨(7)以先国家之急而后后私仇也 (8)吞声踯躅不敢言16.BC(B项无“渲染烘托”作用,且只有第一次描写是“产生忧郁和厌烦情绪”的原因;C项“我”只是暂时忘却,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放弃”“过上”言过其实,有些夸大。)(两项全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
6、分,有选错的给0分)17.“我”的感情先抑后扬。独自在车厢时是阴郁和烦闷,看到俗气的小姑娘时是不屑和轻蔑,到小姑娘抛橘子给弟弟时是震撼和喜悦。(4分。先抑后扬1分,具体分析3分。)18.有色彩的对比。小说前一部分的忧郁、阴暗、厌烦的色调,与后一部分孩子的红脸蛋、五六个黄灿灿的橘子形成的明亮、鲜艳、乐观的色调进行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也预示着心情的变化。“我”和小姑娘的对比。“我”忧郁、冷漠、悲观,小姑娘心中有爱、对生活充满希望,是小姑娘的爱唤起“我”对生活的憧憬。“我”的前后心态对比。之前“我”忧郁、悲观,看到小姑娘抛橘子后“我”产生了莫名其妙的喜悦,有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4分。每点
7、2分,任答两点即可。)19. 观点一:主人公是“我”。小说的主体内容,是通过“我”的反思,揭示两种不同的人生感受,一者无聊倦怠,一者温暖坚定。“我”的感情变化,是小说的主线,串连起小说的情节,也表达了对人世的悲悯,形成了小说的情感内蕴。小说的主要“意象”橘子的情感意义也是通过“我”的视角赋予的,“我”才是小说中人生的觉悟者。小姑娘只是引发“我”的反思和情感变化的一个外部因素,不能视为小说主要形象。观点二:主人公是小姑娘。小说的主要描写对象是小姑娘。小说的主要意象“橘子”,正是小姑娘姐弟之情的象征。小姑娘抛散橘子,是小说的中心情节。“我”在小姑娘抛散橘子之前之后的情感叙述,只是为了烘托小姑娘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