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答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南省 名校 教育 联盟 2020 2021 学年 语文 学期 期中 试题答案
- 资源描述:
-
1、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答案12367101112151819CBCCDBCADDC所有选择题分值均为3分1. 答案:C解析 C项强加因果;叶嘉莹不完全认同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原因是王国维运用西方理论解读红楼梦时,有生搬硬套之嫌。A、B、D三项无误;A项,由材料一“若前二种之悲剧,吾人对蛇蝎之人物与盲目之命运,未尝不悚然战慄,然以其罕见之故,犹幸吾生之可以免,而不必求息肩之地也”可知,B项,由材料一“无时而不可坠于吾前;且此等惨酷之行,不但时时可受诸己,而或可以加诸人,躬蒙其酷”可知,D项,由材料三开头与结尾部分可知。2. 答案:B解析 B项以偏概全,根据文意,应是“中国大多数文学作品”。A、C、D
2、项无误;A项由材料一“非是而欲满足阅者之心难矣”(原文为“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选入试题有改动)可知,C项由材料二“可是我们所要针对的是这一个作品的本身,而不是把一个现成的理论,套在它的上面”可知,D项由材料三“破惑此前红学研究的误区,开辟红楼梦研究的新视角”“王国维突破传统研究角度和框架,以西方美学视角阐发红楼梦内部悲剧价值”可知。3. 答案:C解析 C项宋江等接受招安是农民起义局限性的表现,也是农民起义悲剧性之所在,与材料“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顿者终于顺利(原文为“始于困者终于亨”,选入试题有改动)”的国人喜欢的圆满结局无关。4.(4分)解析 注意审清题干,关键词“如
3、何论证”所涉较广(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等),做题时应抓住题干第一句“从论证方法角度看”。答案:1)对比论证,作者拿代表国人乐天精神的传统戏剧长生殿牡丹亭圆满结局与红楼梦悲剧精神做对比,突出了红楼梦的悲剧性质与意义。2)引用论证,引述叔本华悲剧理论,指出第三类悲剧在社会人生中的普遍性,论证红楼梦悲剧的“彻头彻尾”就在于这类悲剧的普遍性。3)举例论证,以分析“宝黛爱情”悲剧原因为例,论证了红楼梦“彻头彻尾”悲剧的内涵。评分标准:一点一分,三点满分。5.(6分)解析 审清题干,“结合材料”意味着考生要从材料中分析归纳,探究启示,这启示主要分布在材料二、三.有成功与不足两方面的启示;同时,答题
4、须紧扣给后世文学评论创作者的启示组织答案。答案:1)王国维突破传统研究角度和框架,以西方美学视角透视红楼梦,建构了系统的悲剧理论体系。启示后世文学评论创作者,文学评论的创新需要新视角,而新视角常常需要系统的哲学、美学理论方面的知识积累来支撑。2)文学评论针对的是作品本身,不能生搬硬套哲学、美学理论;王国维完全套用叔本华唯意志哲学来阐述红楼梦内涵,导致思想倾向极其消极。3)文学评论需要从作品内部来解读作品,也要从作品创作与反映的时代社会背景、客观社会矛盾的角度来解读作品。4)文学评论要充分辨析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前人各类研究成果基础上将评论推进到更高层次。评分标准:一点两分,3点即可得全分,其
5、他结合了材料且言之成理的答案可酌情给分。6. 答案:C解析 C项有误,结合前文情节,王志强由无意到有意地让空姐误认汪晓东为金卡用户,并静观情况变化,表现的是身为警察的王志强内心的善意与苦心;而这里的一脚,是王志强出自善意的对汪晓东文明意识觉醒的褒扬与提醒的一脚,也是王志强平易一面的反映。7. 答案:D解析 D项有误,该细节不曾设置悬念,也与下文“座位”情节无关,读者于此,也没有什么阅读期待。 8.(4分)答案:王志强是一个公务繁忙,经验丰富的警察;(他“长期在外奔波”“坐飞机执行公务”成了航空公司金卡会员;他能一眼辨析机场穿制服的人的行为目的,能因换座位导致的误会而发现教育罪犯的机会,工作经验
6、足见丰富)王志强是一个心存善意,懂得尊重的警察。(罪犯汪晓东因换座缘故,被误认为金卡用户而受到额外礼遇,王志强没有向空姐说明,且把这当成了一次感化罪犯,唤醒罪犯内心美好人性的机会,这其中有对罪犯的善意尊重与身为警察的苦心)评分标准:每点两分,只要有形象特征的概括。解析 鉴赏人物形象,需要抓住作品对人物的描写,与作品中情节发展中人物的选择来把握人物形象特征。9.(6分)答案:小说以王志强带有戏谑与善意的一踢与汪晓东郑重地对王志强说:“谢谢!”为结尾,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小说艺术。(概括内容)1)小说以此为结尾,与文题“谢谢”及文中汪晓东在飞机上因空姐特别的礼遇而形象全改构成呼应,使小说结构浑然一体;
7、(结构作用)2)小说结尾王志强带着戏谑的一踢的背后是警察的善意与苦心,汪晓东郑重的谢谢背后是被尊重后美好人性的回归。(形象作用)3)结尾至此戛然而止,不拖泥带水,巧妙留白,言有尽而意无穷: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共有的对美好的向往与追求,尊重与被尊重,对任何一个人都能产生强大的力量;作品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警察的善意与苦心,弘扬了社会主旋律与正能量。(技巧、主旨作用)评分标准:每点两分,三点得全分。解析 审读题干,“深蕴匠心”告诉考生要揣摩作者的用意,而这用意需要先弄清写了什么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去揣摩,一般涉及写作技巧处理、作品结构安排、人物形象塑造、小说主旨表现等方面。10.答案:B解析 解答此题
8、须先疏通句意,在此基础上,利用语法分析与对偶修辞破解难点。11. 答案:C解析 C项有误,从文中 “古者立谤木,欲闻己过”可知“谤木”上所书为进谏之言,而不是“发泄情绪”之用。谤木,相传尧舜时于交通要道竖立木柱,让人在上面写谏言,称“谤木”;因此,“谤木”指广开言路,听取各方意见。今演变成华表。12. 答案:A解析 A项中“精通律法”与原文“征不素习法”不符。13. 答案:(1)(魏征)冒犯君王威严直谏时,即使遭遇皇帝震怒的时候,(魏征)还是神色不变,而皇帝也能慢慢平息(或者收敛)怒火。评分标准:犯颜1分;徙,迁徙,引申为改变,1分;霁,1分,全句句意1分。(2)魏征履行仁义,来辅佐本人,想使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