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智贤中学2015高中语文 3.7.1 前方教学案 苏教版必修1.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4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智贤中学2015高中语文 3.7.1 前方教学案 苏教版必修1 江苏省 连云港市 赣榆县 中学 2015 高中语文 3.7 前方 教学 苏教版 必修
- 资源描述:
-
1、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智贤中学2015高中语文 3.7.1 前方教学案 苏教版必修1课题前方学习目标1、了解摄影散文这种新兴传媒手段 2、体会联想在这篇文章中的具体运用 3、了解和探索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 重点和难点 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教具多媒体 教 学 流 程活动记录复备栏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海淀区学院路一家临街书店,将一纸粗笔浓墨写就的“告示”贴于门板上,“告示”上的五个大字似要向凛凛寒冬里的人们传达一种江南的暖意:草房子到了。同学们,你们知道草房子的作者是谁吗? 二、简介作者 曹文轩,生于1954年,江苏盐城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2、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在改写出版的历史,他那些耳熟能详的作品,具有“高品位、高效益”的双高境界。他在台湾出版的书累计已达15本,他的创作已成为台湾许多高校中文系研究生的学术论文题目。红瓦草房子以及一些短篇小说被分别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获省部级学术奖、文学30余种。日本先后推出了草房子的日文版和电影,继2001年红瓦入选韩国中央日报网站“十本好书”之后,红瓦的第九章又被韩国“语文教师协会”编入“全国高中通用教材”。曹文轩反对文学过多的贴近生活,力图表现生活纯净的美。他创作的倾向就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构建。那么,在这篇文章中有没有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探询呢? 三、关于摄影散文: “摄影散文
3、”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作品和文字构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表达的手段也在发展变化。过去,传媒是非常单调的。现在,人们把各种传媒手段融合、交叉,形成新的综合的表达手段和表达样式。摄影散文也是其中一种。这种新的文体兼备了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和散文体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散文可以不受影象的限制,展开联想。所以,成功的摄影散文不应该被摄影作品所束缚,不应该成为呆板的毫无生气的文字解说,而应该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和生发,这样才能使两者互相影响、互相补充,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曹文轩先生在观赏了一组以“远行”为主题的摄影作品后,由作品前
4、方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而写了此文。 四、关于题目 本文是由摄影作品前方引发联想而写的“摄影散文”。“前方”指未经历的人生。人生就是苦苦寻找心灵家园的旅程。摄影作品前方见课本插图。充满画面的是一辆破旧简陋的汽车,车中是几位神态各异的旅客,其中给人最突出印象的是一位男子,他手托下巴,望向窗外,眼中流露出处于艰难旅程中的人的惶惑与茫然。 五、研习文本: (一)让学生齐读第一段,思考: 前方就是前面,在文中体现的就是由一张名为前方的摄影作品引出的思考。我们从第一段来看,提出的是什么话题呢? 明确:“无论归家还是远行,都与离家有关”。“离家”即要探讨的问题。 (二)指名让学生朗读第二至四段,找出文中表明作
5、者立意的一句话。找出第三、第四段的中心句。并且思考:有家以前离家可以理解,那么有家以后又为什么离家呢?本文在提人类的离家行为,而第三段中为什么要写电视上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呢? 明确:立意: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第三段:当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以前,祖先们是在几乎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 第四段:后来,人类有了家。然而,先前的习性与欲望依然没有寂灭。 写电视上的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以此类比,给人直观的感觉,目的是为了说明动物和人迁徙的“习性和欲望依然没有寂灭”,“人还得离家,甚至是远行”,由动物及人,人物一理。 (三)师有感情朗读第五至七段,思考: 1、作者从人类有家以前和有家以后的表现,以
6、及分析人类离家远行的三个原因来体现自己立意的正确,请具体说说作者是如何围绕自己的立意来叙述的。 明确:人类有家以前,就有许多人类祖先带着大队迁徙的例子,这和动物大迁徙是一样的。人类有家以后,先前的习性和欲望依然没有寂灭。人类离家的四个原因是:外面世界的诱惑(分析外面世界诱惑的原因是“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出自无奈(分两种情况:“家容不得他”或“他容不得家了”),理想的诱惑。 2、“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中的“前方”还是不是单纯的空间概念? 明确:不是,更多的是一种理想的召唤。 3、为了说明“前方”的不确定性,文中用了什么样的修辞?又如何写出了它的作用?有什么好处?
7、运用了比喻,形象的写出了“前方”的不确定性。运用排比描写了“前方”的作用,形象生动,给人具体的感受。 4、在人类的三种离家原因里面,你为什么离家呢? 5、为什么离家不用“离开”,而用“逃离”呢?何以说“他”受“家的压迫”? 明确:因为“逃离”更能体现出家给他的压迫感。离家就是为了寻找自由,幸福的生活。 (四)第八段中作者又从联想回到了摄影作品上来,找出其中能体现作者思路转化的词语。 明确:路、前方、船、马车、车 第二课时 (一)导入:我们上节课讲到了文章中由摄影作品引发的联想以及又回到作品的整个思路,那么,我们再往下看,作者还有什么人生体会呢? (二)1、“路”与“家”“前方”是什么关系?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4110.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