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史记〉选读》:淮阴侯列传 教案 .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史记选读
- 资源描述:
-
1、淮阴侯列传 史记【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文言阅读能力2、 体会叙事的跌宕起伏的行文特色3、 学习这篇文章中的人物刻画方法 二、 过程与方法:1、 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梳理本文的文言字词句2、 通过预习、朗读,小组交流,解决疑难,分享成果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韩信的忍辱负重,他的自强不息,他的叱咤风云,甚至他的犹豫狐疑、患得患失;从而学会树立信念,并为之努力;同时要懂得开阔胸襟,学会信任。【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2了解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多种角度 【教学难点】字词整理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1、学习文章14节
2、,梳理字词,能翻译这四节 2、在韩信早期的三件事件中发掘其性格特点 一、导语 我们大家都知道,司马迁甘愿接受宫刑,屈辱苟活的原因是有比尊严更尊贵的事情需要他去做,那么历史上还有一位因受胯下之辱而留名青史的人物,他是谁呢?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我们来继续研读史记之淮阴侯列传 二、理清文章字音 井陉xng阏与y爨宿s饱传飧sn畏恶w鞅鞅yng 三、文章第一段字词解析 四、文章第二节字词梳理 五、文章第三节字词梳理 (1)研读文本13节,这部分介绍的是韩信落魄时候的三个小故事分别为他们拟小标题 明确:寄食遭拒漂母赐饭胯下之辱 (2)这三个小故事分别展现了韩信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3、明确: 寄食遭拒“怒,竟绝去”“怒”,自尊受到伤害后怨恨,又没有办法去责问别人;“竟绝去”,自尊而倔强 。 漂母赐饭“必有以重报”,是他为人义气,知恩欲报的人性,二是既说这话,已经显露出他欲出人头地的内心志向,有自信,有抱负 。 胯下之辱“孰视之”心理的冷静,能屈能伸,成大业的忍性,可以看出他尖锐激烈的思想斗争和忍辱负重的坚忍性格对周围人的描绘一方面用世俗人的眼光反面衬托,还显示出其人与众不同。 从这三个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韩信早年因家境贫寒过着穷困而屈辱的生活,虽然看似窝囊无用,但他自幼熟读兵书,心怀安邦定国的理想和抱负,努力习武,积极投军献策,那么他的军事才能是不是一开始就被他所投靠的主人发
4、现并得到重用呢?不是。他先投项梁,后投项羽,直到他离开项羽来投奔刘邦也一直是无用武之地,最后是由于谁的大力推荐才得以有崭露头角的机会?萧何! 萧何非常赏识韩信的才能,认为他是有深谋远虑,有运筹帷幄,决胜庙堂的大将之才,所以想法设法地把出走的韩信留了下来,并最终促使刘邦拜其为大将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和“登坛拜将”两个故事。(3)思考:这是从正面还是从侧面描写韩信的才能?明确:侧面表现侧面烘托。通过人物的反映(萧何对他的欣赏,赏识,重视渴望人才的急切之情)表现一个天才军事家的形象。补充: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5、。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苏轼留侯论) (4)补充三个故事的结局:(韩信被封为楚王)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指没有把好事做到底】” 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六、文章第四节字词梳理 七:布置作业:1、 积累重要实词和虚词2、 翻译重点句子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1、熟练掌握文章5-8节字词,翻译句子 2、在井陉之战中发掘其军事才能,并能体会在人物刻画方面的特点 一、文章第五节字词梳理 二、文章第六节字词梳
6、理 三、文章第七节字词梳理 (1)47节是写与赵国之间的一场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充分体现了韩信的军事才能,给这场战争取一个名称,并且说说在这场战争的描写上是从正面还是侧面展现韩信的军事才能的? 明确:井陉之战。正面表现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侧面: 1、成安君的话“义兵不用诈谋”以及“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兵法运用 (迂腐,墨守成规,缺少谋略而又听不进好的建议代价是身首异处) 2、“赵军望见而大笑” (以赵军的愚蠢衬托韩信的智谋) 3、士兵佯应曰“诺”“佯”有何含义? (表现诸将虽然嘴上答应,内心却不信) (2) 韩信能取得井陉口这场战斗胜利有哪些主要原因? 明确:背水而阵,迷惑赵军;引蛇出洞,骑
7、兵偷袭,内外夹击; 关键是抓住了成安君迂腐、轻敌的弱点,做到知己知彼。 (3)“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这一细节可以放映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识人才,重人才,敬人才成安君和广武军进行对比,广武君较机智,但计策没被采用;成安君和韩信进行对比 (4)体会细节“不察” 这就是韩信高过诸侯的地方,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他看到,别人不能做的事情,他做了。 四、文章第八节字词梳理 分析“笑”的含义 : 明确:本来“汉王畏恶其能”,而韩信又“常称病不朝从”“羞与绛、灌等列”又“陛下不过能将十万”“臣多多而益善耳”刘邦的笑中反问,就很有讨厌的色彩了,好在韩信一句:“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做了点补救。这里的描
8、写为下文韩信的被杀作了因果铺垫 。五、 布置作业:1、 进一步积累字词。2、 翻译重点句子。第三课时教学内容:1、 掌握文章9-12节字词 2、 寻求韩信悲剧命运的成因,体会司马迁在他身上给予的情感 一、文章第九节字词梳理 (1)评论“遂夷信三族” 通过井陉之战我们了解到了韩信卓越而奇特的军事才能,这位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的杰出名将是不是就能从此封妻荫子、安享荣华富贵呢?明确:很明显不是。韩信最后的下场是?(生)最后因其舍人之弟告发,吕后和萧何定计将他诱骗至长乐宫钟室以谋反的罪名将其杀害,并夷灭三族。补充:韩信墓前有一副对联曰:“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不仅概括了韩信了的一生,而且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4441.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