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乐安一中高三语文教案:05《庄暴见孟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庄暴见孟子
- 资源描述:
-
1、【同步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 1庄暴见孟子2孟子见梁襄王3短文两篇第19课 庄暴见孟子学习重点(一) 进一步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理解“与民同乐”的深刻内涵。(二) 理解对比描写在说理中的运用。(三) 学习孟子长于设譬,以小喻大,的论辩技巧。(四) 学习本文通过画面描写来说理的论证方法。学习内容一主题思想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下第一章,文章由叙人议,先通过庄暴和孟子的问答引出话题:“好乐何如”,然后叙述孟子如何就这个话题因势利导地劝说齐王要“与民同乐”。全文围绕着“音乐”这一话题,阐明不“与民同乐”就会失去民心,而“与民同乐”就会得到民心、统一天下的“王道”思想。二结构内容本文记述了两次有关齐王
2、“好乐”的谈话,表现了孟子主张人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思想。本文可分为两部分。(一)通过庄暴与孟子的谈话提出了本文的论题,那就是齐王好乐与齐国大治的关系:“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二)写孟子与齐王的谈话。这一部分又分为三层,前两层只是为了把齐王引入自己设计好的论题中,最后一层才是本文的重点。1(从“他日,见于王”至“今之乐犹古之乐也”),紧承与庄暴的谈话,再次提出论题。2(从“曰:可得闻与?”至“不若与众”),孟子进一步加重谈话气氛,诱导齐王在思想感情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3(从“臣请为王言乐”至篇末),写孟子通过“为王言乐”,再次引出与民同乐的主题。这里,孟子没有讲枯
3、燥的大道理,而是以两幅生动形象而又截然不同的画面的对比,来揭示是否与民同乐的不同政治效果,孟子在以两幅画面展现两种不同的政治局面时,分别结以“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和“此无他,与民同乐也”,说明了造成两种不同政治局面的原因,点出了本文的主题思想。最后以“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作结,进一步升华主题。三问题探究1齐王听到孟子谈到“好乐”一事,为什么会“变乎色”?讨论探究:对这一问题一般有三种解释:齐王有不悦之色,认为孟子不该问自己“好乐”的事;齐王有羞愧之色,认为自己不应该“好乐”;齐王有愠怒之色,认为庄暴不该把他“好乐”的事告诉给孟子。权衡上述几说,以第三说为最佳。据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齐宣
4、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禀食以数百人。”供养这样一支乐队,势必劳民伤财,并影响政事。孟子来齐国宣扬其“仁政”,劝说齐宣王“保民而王”,所以齐宣王心中要“怪恚”庄暴,不该把自己的隐情告诉给孟子。儒家历来重视礼乐,认为音乐具有重要的政治教化作用,从音乐可以考察一个国家的兴亡盛衰,并反对把音乐作为单纯的娱乐活动。“先王之乐”是先王用来教化百姓、安定民心、治理国家、巩固统治的手段,与“世俗之乐”截然不同。齐宣王爱好的不是“先王之乐”,而是“世俗之乐”,这又与儒家的音乐主张不甚吻合了。齐宣王之所以直言不讳地向孟子表白“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是考虑到隐情既已泄
5、露,也就不必再转弯抹角了,免得孟子纠缠下去。而后来谈话之所以还能继续进行,是因为孟子并不反对他爱好“世俗之乐”。也有人认为:“齐王感到作为国君而爱好音乐,当为舆论所不许,怕受到孟子的批评,因而脸上表现得有点惭愧。”(李炳英孟子文选)其实,战国时期爱好“世俗之乐”的国君不乏其人,齐宣王也用不着为此而到“惭愧”。所以,齐王的“变乎色”应是“愠怒之色”。2“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壁垒分明,可是作为儒学大师的孟子为什么会说“今之乐犹古之乐”呢?讨论探究:“今乐”“古乐”本不可混同,但孟子深知齐宣王不会放弃对“今乐”的爱好,所以存异求同,以便进一步劝导齐王在爱好“今乐”的情况下实现“与民同乐”。所谓“
6、今之乐犹古之乐”,问题不在于爱好“今乐”还是爱好“古乐”,而在于能否与民同赏。若能与民同赏,则古今无异。如果能够施行“仁政”,即使齐王爱好“今乐”也会得到人民的拥护。3本文所记叙的两次对话有何联系?并作了怎样的艺术处理?讨论探究:文中第一次写庄暴和孟子的对话,实际上是全文的引子,起开篇的作用,故略写。庄暴对齐王“好乐”的话题无言以对,一方面表明这个话题有难度,另一个方面反衬了下文孟子谈话技巧的高明。第二次对话是孟子和齐王的对话。这一段对话表明了孟子的政治观点,体现了孟子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牢牢掌握谈话的主动权,一步一步地将齐王引入自己预先设想中的话题,从而达到宣讲自己政治主张的目的。这次对
7、话是全文的重点,故详写。四写作特点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显示了孟子高明的论辩艺术。1循循导入,借题发挥。作者并不是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而是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谈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借题发挥,从齐王好乐切入,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在与庄暴的谈话中,孟子只有一句话“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点出了齐王好乐与齐国政治的关系这个论题,但未加论述。在与齐王谈话中,孟子又从好乐切入,巧妙地重提论题,然后与齐王两问两答,从谈话气氛和思想感情上把齐王引导到自己的论题上后,孟子才进入自己的谈话主题。2对比和重复。本文写国君是否与民同乐,人民的不同感受,造成的不同政治局面,运用的是对比方式。两段
8、话在内容上是对立的,但语言上既有相对之句(如“举疾首相告”和“举欣欣相告”),又有重复之语(如“今王鼓乐之音”和“今王田猎之美”)。这样论述,就强调了国君同样的享乐活动,引起人民不同的感受,形成不同的政治局面,原因只在于是否与民同乐,从而突出了论题。3生动形象的议论语言。本文虽是议论文,语言却很生动形象,如写齐王的“变乎色”,写老百姓“疾首蹙”“欣欣然有喜色”等。孟子在正面论述自己观点时,完全没有用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两幅图画,生动自然地得出结论。第19课 孟子见梁襄王 学习重点1 了解孟子希望统治者“不嗜杀人”的仁政思想。2 了解孟子运用譬喻阐述事理的论证手法。3掌握文中“就、嗜、作、浡、与
9、、御、兴”等文言实词和“之、恶”等虚词。学习内容一主题思想本文是孟子见过梁襄王后,出来对人谈起他对梁襄王的感受以及他与梁襄王谈话的内容,表现的是孟子一贯的仁政思想:仁政爱民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民心所向,就能天下无敌。二问题探究1孟子主张的“仁政”思想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讨论探究:当梁襄王问孟子“孰能一之?”时,孟子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回答,“嗜杀人者”显然是凶残、暴戾的典型;“不嗜杀人者”乃善良、仁爱者的特征,这种人才能统一天下。这是孟子对执政者的谏言。孟子在回答梁襄王“孰能与之”时,用“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进一步指出暴政无处不在的现实,又以“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
10、而望之矣”一句,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百姓盼望施“仁政”的君主出现的心情,最后用“不嗜杀人者”“民归之,由水之就下”不可阻挡,来阐述施仁政的意义,力劝君王放弃暴政、施行仁政。2本文的论证线索是什么?讨论探究:“天下恶乎定” “定于一” “孰能一之”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天下莫不与”3从本文的语言来看,孟子和梁襄王的性格特点各是怎样的?讨论探究:从梁襄王的三句问话“天下恶乎定?”“孰能一之?”“孰能与之?”的语气来看,可以推测出梁襄王有称霸天下的野心,但又缺乏王者风范,连为王的一些基本策略都不懂,且“卒然”一词流露出梁襄王的唐突幼稚、庸碌无为。孟子在论辩中的语言干脆由力,立场坚定,显
11、示出孟子泼辣、率真、耿直的性格。三写作特点形象的比喻。 善用譬喻是孟子散文一贯的特点,本文也不例外,如百姓盼仁君犹“禾苗”盼“雨露”, “不嗜杀人者”“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比喻,简洁明了,又生动贴切。四一词多义之: 1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望之不似人君” 2动词。到去。例:“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3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也可不译。例:“七八月之间旱”4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例:“民归之,由水之就下。”5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恶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