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8

类型江西乐安一中高三语文教案:05《庄暴见孟子》.doc

  • 上传人:a****
  • 文档编号:54844
  • 上传时间:2025-10-29
  • 格式:DOC
  • 页数:8
  • 大小:65.50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庄暴见孟子
    资源描述:

    1、【同步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 1庄暴见孟子2孟子见梁襄王3短文两篇第19课 庄暴见孟子学习重点(一) 进一步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理解“与民同乐”的深刻内涵。(二) 理解对比描写在说理中的运用。(三) 学习孟子长于设譬,以小喻大,的论辩技巧。(四) 学习本文通过画面描写来说理的论证方法。学习内容一主题思想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下第一章,文章由叙人议,先通过庄暴和孟子的问答引出话题:“好乐何如”,然后叙述孟子如何就这个话题因势利导地劝说齐王要“与民同乐”。全文围绕着“音乐”这一话题,阐明不“与民同乐”就会失去民心,而“与民同乐”就会得到民心、统一天下的“王道”思想。二结构内容本文记述了两次有关齐王

    2、“好乐”的谈话,表现了孟子主张人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思想。本文可分为两部分。(一)通过庄暴与孟子的谈话提出了本文的论题,那就是齐王好乐与齐国大治的关系:“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二)写孟子与齐王的谈话。这一部分又分为三层,前两层只是为了把齐王引入自己设计好的论题中,最后一层才是本文的重点。1(从“他日,见于王”至“今之乐犹古之乐也”),紧承与庄暴的谈话,再次提出论题。2(从“曰:可得闻与?”至“不若与众”),孟子进一步加重谈话气氛,诱导齐王在思想感情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3(从“臣请为王言乐”至篇末),写孟子通过“为王言乐”,再次引出与民同乐的主题。这里,孟子没有讲枯

    3、燥的大道理,而是以两幅生动形象而又截然不同的画面的对比,来揭示是否与民同乐的不同政治效果,孟子在以两幅画面展现两种不同的政治局面时,分别结以“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和“此无他,与民同乐也”,说明了造成两种不同政治局面的原因,点出了本文的主题思想。最后以“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作结,进一步升华主题。三问题探究1齐王听到孟子谈到“好乐”一事,为什么会“变乎色”?讨论探究:对这一问题一般有三种解释:齐王有不悦之色,认为孟子不该问自己“好乐”的事;齐王有羞愧之色,认为自己不应该“好乐”;齐王有愠怒之色,认为庄暴不该把他“好乐”的事告诉给孟子。权衡上述几说,以第三说为最佳。据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齐宣

    4、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禀食以数百人。”供养这样一支乐队,势必劳民伤财,并影响政事。孟子来齐国宣扬其“仁政”,劝说齐宣王“保民而王”,所以齐宣王心中要“怪恚”庄暴,不该把自己的隐情告诉给孟子。儒家历来重视礼乐,认为音乐具有重要的政治教化作用,从音乐可以考察一个国家的兴亡盛衰,并反对把音乐作为单纯的娱乐活动。“先王之乐”是先王用来教化百姓、安定民心、治理国家、巩固统治的手段,与“世俗之乐”截然不同。齐宣王爱好的不是“先王之乐”,而是“世俗之乐”,这又与儒家的音乐主张不甚吻合了。齐宣王之所以直言不讳地向孟子表白“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是考虑到隐情既已泄

    5、露,也就不必再转弯抹角了,免得孟子纠缠下去。而后来谈话之所以还能继续进行,是因为孟子并不反对他爱好“世俗之乐”。也有人认为:“齐王感到作为国君而爱好音乐,当为舆论所不许,怕受到孟子的批评,因而脸上表现得有点惭愧。”(李炳英孟子文选)其实,战国时期爱好“世俗之乐”的国君不乏其人,齐宣王也用不着为此而到“惭愧”。所以,齐王的“变乎色”应是“愠怒之色”。2“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壁垒分明,可是作为儒学大师的孟子为什么会说“今之乐犹古之乐”呢?讨论探究:“今乐”“古乐”本不可混同,但孟子深知齐宣王不会放弃对“今乐”的爱好,所以存异求同,以便进一步劝导齐王在爱好“今乐”的情况下实现“与民同乐”。所谓“

    6、今之乐犹古之乐”,问题不在于爱好“今乐”还是爱好“古乐”,而在于能否与民同赏。若能与民同赏,则古今无异。如果能够施行“仁政”,即使齐王爱好“今乐”也会得到人民的拥护。3本文所记叙的两次对话有何联系?并作了怎样的艺术处理?讨论探究:文中第一次写庄暴和孟子的对话,实际上是全文的引子,起开篇的作用,故略写。庄暴对齐王“好乐”的话题无言以对,一方面表明这个话题有难度,另一个方面反衬了下文孟子谈话技巧的高明。第二次对话是孟子和齐王的对话。这一段对话表明了孟子的政治观点,体现了孟子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牢牢掌握谈话的主动权,一步一步地将齐王引入自己预先设想中的话题,从而达到宣讲自己政治主张的目的。这次对

    7、话是全文的重点,故详写。四写作特点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显示了孟子高明的论辩艺术。1循循导入,借题发挥。作者并不是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而是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谈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借题发挥,从齐王好乐切入,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在与庄暴的谈话中,孟子只有一句话“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点出了齐王好乐与齐国政治的关系这个论题,但未加论述。在与齐王谈话中,孟子又从好乐切入,巧妙地重提论题,然后与齐王两问两答,从谈话气氛和思想感情上把齐王引导到自己的论题上后,孟子才进入自己的谈话主题。2对比和重复。本文写国君是否与民同乐,人民的不同感受,造成的不同政治局面,运用的是对比方式。两段

    8、话在内容上是对立的,但语言上既有相对之句(如“举疾首相告”和“举欣欣相告”),又有重复之语(如“今王鼓乐之音”和“今王田猎之美”)。这样论述,就强调了国君同样的享乐活动,引起人民不同的感受,形成不同的政治局面,原因只在于是否与民同乐,从而突出了论题。3生动形象的议论语言。本文虽是议论文,语言却很生动形象,如写齐王的“变乎色”,写老百姓“疾首蹙”“欣欣然有喜色”等。孟子在正面论述自己观点时,完全没有用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两幅图画,生动自然地得出结论。第19课 孟子见梁襄王 学习重点1 了解孟子希望统治者“不嗜杀人”的仁政思想。2 了解孟子运用譬喻阐述事理的论证手法。3掌握文中“就、嗜、作、浡、与

    9、、御、兴”等文言实词和“之、恶”等虚词。学习内容一主题思想本文是孟子见过梁襄王后,出来对人谈起他对梁襄王的感受以及他与梁襄王谈话的内容,表现的是孟子一贯的仁政思想:仁政爱民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民心所向,就能天下无敌。二问题探究1孟子主张的“仁政”思想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讨论探究:当梁襄王问孟子“孰能一之?”时,孟子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回答,“嗜杀人者”显然是凶残、暴戾的典型;“不嗜杀人者”乃善良、仁爱者的特征,这种人才能统一天下。这是孟子对执政者的谏言。孟子在回答梁襄王“孰能与之”时,用“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进一步指出暴政无处不在的现实,又以“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

    10、而望之矣”一句,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百姓盼望施“仁政”的君主出现的心情,最后用“不嗜杀人者”“民归之,由水之就下”不可阻挡,来阐述施仁政的意义,力劝君王放弃暴政、施行仁政。2本文的论证线索是什么?讨论探究:“天下恶乎定” “定于一” “孰能一之”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天下莫不与”3从本文的语言来看,孟子和梁襄王的性格特点各是怎样的?讨论探究:从梁襄王的三句问话“天下恶乎定?”“孰能一之?”“孰能与之?”的语气来看,可以推测出梁襄王有称霸天下的野心,但又缺乏王者风范,连为王的一些基本策略都不懂,且“卒然”一词流露出梁襄王的唐突幼稚、庸碌无为。孟子在论辩中的语言干脆由力,立场坚定,显

    11、示出孟子泼辣、率真、耿直的性格。三写作特点形象的比喻。 善用譬喻是孟子散文一贯的特点,本文也不例外,如百姓盼仁君犹“禾苗”盼“雨露”, “不嗜杀人者”“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比喻,简洁明了,又生动贴切。四一词多义之: 1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望之不似人君” 2动词。到去。例:“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3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也可不译。例:“七八月之间旱”4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例:“民归之,由水之就下。”5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恶

    12、: 1名词。与“善”相对,罪恶。例:“侈,恶之大也。”(训俭示康) 2形容词。坏,不好。例:“岁恶不入,请卖爵子。”(论积贮疏)w 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例:“天下恶乎定?”w 1动词。讨厌,憎恶。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2动词。嫉妒。例:“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20.短文两篇学习重点1了解孟子在齐人有一妻一妾中对不择手段追求富贵利达的人的讽刺、批判的态度。2了解孟子在弈秋中对君王培养善心应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态度。3 掌握齐人有一妻一妾中“餍、反、矙、施、蚤、之”等文言词语的用法。4 掌握弈秋中“或、暴、援、缴”等文言词语的用法。学习内容一思想内容齐人有一妻

    13、一妾通过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辛辣地讽刺了那种不顾礼义廉耻,以卑鄙的手段追求富贵利达的人。本文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先是故事的序幕,简单地交代了背景,引出了人物。再是故事的发生,写齐人的诡秘行动和对妻妾的夸耀。然后是故事的发展,写妻子的怀疑和妻妾的商议。接着是故事的高潮,写妻子的追踪侦察和齐人“餍酒肉”的真相。最后是故事的结局,写妻妾的羞惭愤恨的心情和齐人恬不知耻的丑态。 齐人有一妻一妾中两种道德标准的对比和冲撞,从深层次上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立场和观点。除了那个并不存在的“齐人”,被孟子刺中一刀的还有那些不择手段的“求富贵利达者”。弈秋在孟子原文里是说“王不智”的问题,但学习下棋是否专心效果大不一

    14、样这个例子,强调做事要专心致志,却具有普遍意义。两个学棋小童,演示着齐王的错误和可能产生的后果。有良师的指点,有良好的愿望固然重要,但改正错误与学棋一样,是个不断内化的过程,没有积极主动、专心致志的学习态度,一旦受了奸臣的引诱与哄骗,结果功业无成,也是意料中的事。孟子以下棋为喻,说明即使是让弈秋这样的围棋高手教人下棋,也是聚精会神的学得好,心有旁骛的学不好,这和老师没有太大的关系,也不是他不聪明,而是没有专心致志的缘故。 二问题探究1从齐人有一妻一妾一文可以看出孟子对追求富贵利达的人的态度是怎样的?这种态度是通过什么来表达的?讨论探究:齐人有一妻一妾一文,通过一个戏剧性的情节,勾勒出一个卑鄙虚

    15、荣的小人形象,对封建社会中不择手段追求富贵利达的人的丑恶行径和阴暗心理作了辛辣地讽刺。故事一上来就设置了一个悬念:一个号称天天和富贵之人饮酒作乐的人的妻子,发现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那就是从未有过一个显达之人登门作客,从而对丈夫每天外出的行为产生怀疑,于是决定跟踪其夫,弄清真相。“侦察”的结果却使得妻妾二人相拥而泣,原来她们的丈夫是一个贪慕虚荣,厚颜无耻,向人乞食的卑鄙小人。文章到这里并没有结束,而继续就其形象作进一步的描绘,其人不知真相败露,居然又“施施”而归,继续“骄其妻妾”,把他的恬不知耻的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最后,作者借故事中人物为之羞愧、难过的行为,委婉地表达自己对这类不择手段追求富贵

    16、利达的人的批判态度。2弈秋谈的是学下棋应注意的问题吗?为什么?用的什么方法?讨论探究:弈秋讲了一个善弈之人教学生下棋的故事,然言在此而意在彼。孟子是想借助这一故事说明小到学习各类本领,大到君王学习为善之道,都应有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态度。孟子向来善用比喻来论证事理,阐明主张。本文也不例外。当孟子发现自己偶尔几次“仁政”之说,远比不上几个谄谀之徒整天在君王面前混淆视听的作用大时,希望能借助更浅显的道理使君王明白自己该怎样做。孟子先是用“一暴十寒”“虽天下易生之物”“未能有生”的比喻,说明学习之“忌”;接着又用“弈秋”教棋,二弟子专心程度不同,学习效果不同来说明学习之“要”,逐层深入,形象直观,使

    17、人在不经意间体会其思想主张。三写作特点1 对比手法的运用齐人有一妻一妾有两重对比。一是齐人坟场“乞”与妻妾面前“骄”的行为对比。通过对比,人物内在品格的卑下与外表的骄蛮形成强烈的反差,形成了尖锐的讽刺。二是妻妾与齐人人生准则的对比。齐人在坟场乞食不仅没有丝毫的羞耻感,还在妻妾面前大吹大擂,而足不出户的两个女人尚且懂得明大理,强调在追求“利”的同时要注意采用正当的手段,对丈夫的行为深感羞耻。两种道德标准的对比和冲撞,揭露了齐人的丑态,也委婉地表达自己对这类不择手段追求富贵利达的人的讽刺与批判。弈秋的对比集中体现在奕秋两个弟子学习专心程度与学习结果差异上,通过对比,揭示了作者关于态度与结果有必然因

    18、果联系的观点。2生动的人物形象齐人有一妻一妾不论叙事还是对话,都简练准确,生动传神,有力地突出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如“必餍酒肉而后反”的“必”字,显示了齐人可耻行径的经常性。“尽富贵也”的“尽”字,表现了齐人吹嘘、夸耀的丑态。弈秋中的两个人物形象也是如此,一个专心致志,一个“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对比鲜明,使人物形象生动突出。【模拟试题】一、选择题1.“天下恶乎定”一句中“恶”字的正确读音和解释是( )A 凶恶Bw 憎恶Cw 疑问代词,哪里Dw 讨厌2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字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望之不似人君A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B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C民归

    19、之,由水之就下D其如是,孰能御之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字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孰能与之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B天下莫不与也C微斯人,吾谁与归D吾与汝毕力平险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是( )A就之而不见所畏焉B民归之,由水之就下C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D更互用之,瞬息可就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天油然作云(2)一鼓作气(3)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4)如乐作焉A.(1)与(2)意思相同,(3)与(4)意思相同B.(1)与(2)意思相同,(3)与(4)意思不同C.(1)与(2)意思不同,(3)与(4)意思相同D.(1)(2)(3)(4)意思各不相

    20、同。6下列各句子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卒然问曰B民归之,由水之就下C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7指出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B.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C一日暴之,十日寒之D无或乎王之不智也8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字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1)例句:卒之东郭墦闲 ( )A此其为餍足之道也B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C施从良人之所之D而良人未之知也(2)例句: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 )A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B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C逝将去女,适彼乐国D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3)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 )A请数公子行日B众数

    21、虽多,甚未足畏C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D渡水而无游,数虽强而必沉9与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1)例句: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A成以其小,劣之B先国家之忧而忧,后国家之乐而乐C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D籍吏民,封府库(2)例句: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 )A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B昂其值,居为奇货C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D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10从句式的角度,指出下列各句中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1)例句:良人未之知也( )A人马烧溺死者甚众B甚矣,汝之不惠C. 时人莫之许也D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2)例句: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22、( )A残贼公行,莫之或止B宋何罪之有C唯才是举,臣得而用之D君何以知燕王二.翻译下列句子1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译文: 2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译文: 3卒之东郭墦闲,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译文: 4.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译文: 【试题答案】一1、C 2、D 3、A 4、D 5、D 6、C7. C 8.(1) C (2) B (3) D 9.(1) A (2) B 10.(1) C (2) C二. 1天上浓云密布,下起了大雨,那么秧苗就茂盛了起来。2如果真能这样,老百姓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那浩荡的气势谁能阻止得了呢?3.最后到了城之东门外的墓地,向祭墓者讨剩下的酒肉;还不够,又四下张望,到别的墓前(继续乞讨),这就是他饱食的方法。4.另外一人虽然也在听讲,却一心以为有只天鹅要飞来了,想着拿弓箭去射它,虽然他同另一人一起在学,却不如人家学得好了。高考资源网w。w-w*k&s%5¥u高考资源网w。w-w*k&s%5¥u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江西乐安一中高三语文教案:05《庄暴见孟子》.doc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4844.html
    相关资源 更多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0 曹刿论战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0 曹刿论战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9 枣儿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9 枣儿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 屈原(节选)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 屈原(节选)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词四首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词四首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广西普通高中2013-2014学年高二学业水平考试试题语文 扫描版缺答案.doc广西普通高中2013-2014学年高二学业水平考试试题语文 扫描版缺答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 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 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0 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0 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广西昭平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广西昭平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 梅岭三章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 梅岭三章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广西昭平县2018年中考模拟考试(一)语文试题(扫描版).doc广西昭平县2018年中考模拟考试(一)语文试题(扫描版).doc
  • 广西昭平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广西昭平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
  • 广西昭平县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广西昭平县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2017_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新人教版20180524122.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2017_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新人教版20180524122.doc
  • 广西平果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广西平果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一中大学科技园校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一中大学科技园校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锦泽技工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山东省济南市锦泽技工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4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 WORD版含答案.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4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 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4部分 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4部分 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2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三节 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2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三节 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doc
  • 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20182018学年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20182018学年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
  • 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三语文科技文阅读综合练习(三) WORD版含答案.doc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三语文科技文阅读综合练习(三) WORD版含答案.doc
  • 相关搜索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常用工具与软件 - 公益活动

    copyright@ 2020-2024 www.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