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乐安一中高二语文教案:01 第一单元现代诗四首.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西乐安一中高二语文教案:01 第一单元现代诗四首 江西 乐安 一中 语文教案 01 第一 单元 现代诗
- 资源描述:
-
1、【同步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第一单元 现代诗四首二. 重点、难点:(一)重点: 1. 中国现代白话文诗的发展: (1)致力于对旧诗的否定,进行诗形式上的创新。代表诗人是主张“合乎语言的自然”的胡适,代表作为胡适的尝试集。 (2)立志于新诗的创建,进行诗内容上的创新。代表诗人是主张关注“充满缺陷的人生”的郭沫若,代表作为郭沫若的女神。 2. 诗的鉴赏方法: (1)在把握诗的语言的基础上,对诗的意境初步揣摩(明确创作背景,分析写作意图)。 (2)在把握意境的基础上,对诗的形象深入剖析。 (3)在把握形象的基础上,对诗的艺术构思仔细研究。 3. 对诗意的理解: (1)再别康桥作者通过描写康桥的哪些
2、景物,抒发了何种感情?诗第二节写岸边柳树倒映于剑河之中,景致鲜明、美丽,浸透着诗人欢喜、眷恋之情。第三节写河中水草之色(青)、之态(招摇),而作者“甘心”二字则写出了永久的眷念。第四节写释伦潭的优美景致,虚实相生,借景寄情,写出诗人重寻旧梦的心境。第五节写作者追寻“梦境”,划舟漫游,沉醉于母校清幽夜色中。但离别在即,于是“沉默”二字即将无与言说的离情推向了极致。 (2)死水中死水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第一节总写凝滞的死水,一系列丑的意象后是作者的痛恨与愤激之情。中间三节分写死水的外形、色彩与声音,动、静相衬,象征了旧中国腐朽颓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憎恨、愤怒、嘲讽的感情。第五节诗人则直
3、接揭露其本质是“绝望的死水”“不是美的所在”,表达诗人诅咒现实,迫切希望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整首诗虽对中国当时的社会进行了强烈的鞭挞与诅咒,但其后是作者那深沉的爱国热情。(3)我爱这土地中的意象都象征了什么?作者思想根植于抗战初期的中国。祖国遭受异族入侵,山河沦落,“被暴风雨所打击”的祖国山河,怎能不激起万千中国人民的“悲愤”与“激怒”?那“河流”,那“风”正是投身于抗日洪流的中国人民视死如归、前仆后继的精神,而“无比温柔的黎明”则是人们所向往的解放之日。(4)领会赞美中每节都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的意味。在结构上给人以一气呵成的整体效果,在内容上则更加突出了以“农夫”为代表的中国人民,表
4、达了“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豪迈心声,昭示着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抗争,也预示中华民族前途的光明和宽广。(二)难点: 1. 再别康桥的结构对意境有何作用? 全诗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单节的波动和旋律感。而“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同时又故意将那股热烈的情绪压在诗的内层,更显婉约。首节与尾节遥相呼应,转“轻轻”为“悄悄”,既含寂寞之意,又有隐藏复杂心境的情致。 (2)死水中怎样体现了闻一多的“三美”主张?死水中体现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每句诗都是四个音步,节奏和谐流畅,再加上严格的双行押韵、每节一韵的音响效果,使全诗具有音乐的美感。绘画美:诗中用
5、色彩绚丽的词汇来表现社会的丑恶现实,形成绘画般的鲜明形象,具有良好的讽刺效果。建筑美:全诗五节,每节四句,每句九个字,做到了节的匀称,句的整齐。【模拟试题】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诗的境界 朱光潜 像一般艺术一样,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人生世相本来是混整的,常驻永在而又变动不居的。诗并不能把这漠无过际的混整体抄袭过来,或是像柏拉图所说的“模仿”过来。诗对于人生世相必有取舍,有剪裁,有取舍剪裁就必有创造,必有作者的性格和情趣的浸润渗透。诗必有所本,本于自然;亦必有所创,创为艺术。自然与艺术媾和,结果乃在实际的人生世相之上,另建立一个宇宙,正犹如织丝缕为锦绣,凿顽石为雕刻,非全是空中楼阁
6、,亦非全是依样画葫芦。诗与实际的人生世相之关系,妙处惟在不即不离。惟其“不离”,所以有真实感;惟其“不即”,所以新鲜有趣。 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神领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钩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外偌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都像在这霎时间烟消云散了。纯粹的诗的心境是凝神注视,纯粹的诗的心所观境是孤立绝缘。心与其所观境如鱼戏水,忻合无问。始任举二短诗为例: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崔颢长干行)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
7、上。(王维鹿柴) 这两首诗俨然是戏景,是画境。它们都是从混整的悠久而流支的人生世相中摄取来的一刹那,一片段。本是一刹那,艺术灌注了生命给它,它便成为终古,诗人在一刹那中所以心领神会的,便获得一种超时间性的生命,使天下后世人能不断地去心领神会。本是一片段,艺术予以完整的形象,它便成为一种独立自足的小天地,超出空间性而同时在无数心领神会者的心中显现形象。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一微点而加以永恒化与普通化。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虽复现而却不落于陈腐,因为它能够在每个欣赏者的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生命。 (节选自朱光潜诗论) 1. 理解第一段中加横线的语句(用本段中的
8、句子作答,不超过20个字)。 (1)“正犹如织丝缕为锦绣,凿顽石为雕刻”一句中,“丝缕”、“顽石”指的是什么? (2)“诗与实际的人生世相之关系,妙处惟在不即不离。”这里“不即不离”在本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2. 从第二段的内容看,作者认为诗的境界是由哪两个要素构成的?(每个要素不超过10个字) 3. 从第三段的论述中可以概括出诗的境界有哪三个特点?(每个特点不超过10个字) 4.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 诗不是对人生世相的照搬,也不是对人生世相的简单模仿。 B. 读诗的时候,人们会因陶醉在诗境中而感到“孤立绝缘”。 C. 欣赏者的性格与情趣,影响着对诗歌境界的理解。 D.
9、 诗的完整的艺术形象,有时是由若干片段组合而成的。 E. 文中所引两首诗都有诗作者性格和情趣的浸润渗透。二. 新诗欣赏训练:1. 对冰心的繁星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繁星闪烁着 深蓝的太空 何曾听得见他们对语? 沉默中 微光里 他们深深地互相颂赞了。 A. 诗人面对深邃的太空,展开了丰富的想象:那些闪烁着的繁星一定在频频对语。然而,太空毕竟太高远了,即使是众多星星的对语,又何曾听得见? B. 听不见繁星的对语,并非意味着她们真正的沉默,更非意味着她们之间有什么隔膜。在表面的沉默之中,在浩渺无边的微光笼罩下,她们在互相颂赞。 C. 这首诗抓住夏夜星空的特点,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繁星闪烁、太空深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