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六抢分点一综合性选择题__三个步骤五个角度限时规范练含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课 2020 高考 语文 二轮 复习 专题 分点 综合性 选择题 _ 三个 步骤 五个 角度 限时 规范 解析
- 资源描述:
-
1、综合性选择题三个步骤五个角度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北风刘子翚雁起平沙晚角哀,北风回首恨难裁。淮山已隔胡尘断,汴水犹穿故苑来。紫色蛙声真倔强,翠华龙衮暂徘徊。庙堂此日无遗策,可是忧时独草莱。【注】紫色蛙声,代指金人于靖康二年所立的张邦昌和建炎四年所立的刘豫两个傀儡皇帝。衮(gn):古代君王等的礼服。遗策:失误,失策。草莱:指布衣,平民。这里指诗人。(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用飞雁、平沙、晚角、北风等意象营造了悲凉的意境,“恨”字领起全篇。B颔联说淮河一带山地已经阻断金兵战尘,局势暂且和平稳定,流露出欣喜之情。C颈联“紫色蛙声”与“翠华龙衮”构成对比,字里
2、行间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态度。D前两联写景,景中融情;后两联叙事、议论、抒情,全诗语言浑厚沉郁,感慨良深。解析:“淮山已隔胡尘断,汴水犹穿故苑来”是反语,当时局势并非“和平稳定”,“欣喜之情”言出无据。答案:B(2)尾联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 答案:尾联是委婉的反语,意为:也许只有我一个人在为国事哀伤忧虑,其实朝廷并没有失策。该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朝廷面对外敌侵略不思抵抗屈辱投降、昏庸无能之行径的痛恨;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人民疾苦的忧虑。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关山月李端露湿月苍苍,关头榆叶黄。回轮照海远,分彩上楼长。水冻频移幕,兵疲数望乡。只应城影
3、外,万里共胡霜。(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二句写戍守的边关榆叶枯黄,让人秋意顿生,为全诗奠定了凄凉的感情基调。B第五句既照应首句“露湿”写霜露寒冻,又从侧面表现出边关的苦寒和兵士的艰辛。C第六句中“兵疲”写戍卒因战争频繁而疲惫厌倦,表达了对战乱频仍的厌恶之情。D第七、八句与苏轼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异由同工,表达出相似的美好愿望。解析:“水冻”直接体现边关的苦寒,“频移幕”直接体现兵士的艰辛。答案:B(2)这首诗紧扣“月”来写,前四句与后四句在写“月”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 答案:前四句着重写景,正面直接写月。第一句写月之“苍苍”,突出边关夜晚的月色
4、朦胧。第三句写月轮运转,皎洁的月光照耀着远处大漠,突出月夜的空阔明净;第四句写出月光的动态与情态。后四句着重叙事抒情,侧面间接写“月”。以月下“数望乡”“城影外”写戍卒多次眺望家乡而不得归,表达出在孤独处境中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寄黎眉州苏轼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治经方笑春秋学,好士今无六一贤。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注】黎眉州:黎,四川人。胶西:诸城。瓦屋、峨眉:四川山名。六一:六一居士,指欧阳修。(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作者登高远眺,“孤云落照”,既是实景,又饱蘸了诗人的
5、情感。B颔联中作者借助想象,将内心情感融入对瓦屋山和峨眉山景色的描绘中。C颈联将自己与欧阳修做比较,表达出不及欧阳修贤能的自谦之情。D本诗语言质朴平易,风格明快,情景交融,动中寓静,平淡中寓激情。解析:颈联是说如今再无爱好人才的贤能的欧阳修了,表达出对恩师欧阳修的敬仰。答案:C(2)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答: 答案:“且待渊明赋归去”借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传达出诗人志向难酬、不满时政、思乡归隐的想法,表现了作者孤寂清寥、不得志的情感;“共将诗酒趁流年”写出诗人想和友人在流逝的岁月中共同饮酒作诗的期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以及期待与朋友相聚的温情。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6537.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