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一 单元
- 资源描述:
-
1、单元整体设计单元名称第一单元 一花一鸟总关情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以“花鸟”为主题,包含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鸟 4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习作:我的心爱之物”和“语文园地”。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核心素养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所选的 4篇课文通过描述不同的事物,寄寓了不同的情感。教学时以读为主,边读边理解,感受并积累具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和句子。“口语交际”教学要关注“讨论”和“汇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习作是围绕自己的心爱之物,写写它的样子,是怎么得到的,为什么会成为心爱之物等,写出自己对这一事物独有的感受。“语文园地”可以通过朗读、比较、背诵等多种形式进
2、行交流,学习描写事物的方法,积累古诗词。二、单元教学目标本单元通过对比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本单元的4篇文章都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突出了事物的特征,这种手法的运用,使所描述的事物形象更鲜明生动。三、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白鹭中把白鹭和白鹤、朱鹭、苍鹭进行对比;落花生中把花生和桃子、石榴等进行对比;桂花雨中把故乡的桂花和杭州的桂花对比;珍珠鸟中把大珍珠鸟的“胆小”与小珍珠鸟的“与人亲近”的前后对比,突出了事物形象,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语言运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学习本单元通过对比的手法和从多角度描写事物的美,学会用优美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把握课文
3、内容,体会“花”“鸟”的内涵,通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的方式理解重点句子,从而把握住文章的中心意思。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善于通过普通事物发现不寻常的“美”,并能根据对事物的描写,抒发自己的感情。并且在练习写作时,能够抓住事物特点,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思维创新。 审美创造:通过反复品读文章,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结合生活实际感受作者对事物的喜爱之情,并学会热爱大自然。四、教学重难点: 1、通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的方式理解重点句子,从而把握住文章的中心意思。 2、通过学习课文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学会从多角度抓住重点描写事物。 单元主备人: 课时教学设计课题1、白鹭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课时授
4、课时间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1.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初读课文,品读1-5自然段,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体会作家笔下的语言文字美,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喜爱之情。 语言运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本课通过对比的手法和从多角度描写白鹭的美。思维能力:讨论交流,辨析作者运用的对比手法写白鹭的外形好处,体会对比这一写作手法的好处。审美创造:通过反复品读文章,体会作者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感受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并学会热爱大自然。思政元素:从小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动物,凭借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2.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学习本课
5、字词,熟读课文。学习本课通过对比的手法和从多角度描写白鹭的美。难点:通过反复品读文章,体会作者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感受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并学会热爱大自然。3.教学准备:PPT 白鹭等鸟类图片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教师活动:1.课件出示罗丹的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说说对这句名言的理解。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美,发现语文课本中的美。2.你们还记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两句诗吗?这是大诗人杜甫的名句。(背一背)你从这两句诗中发现美了吗?谁见过白鹭?指名说说。3.让学生边观察边听介绍:白鹭4.课件出示杜牧的诗句,这是
6、杜牧笔下的白鹭,请学生自由朗读,读完后说说自己对白鹭的认识。5.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郭沫若也以清新隽永的笔墨描写了白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课白鹭。(齐读课题)学生活动:1.学生组织语言说说对罗丹的名言的理解,试着从生活中、语文课本中发现美。2. 学生背诵杜甫的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并说说对白鹭的认识。3.学生边观察边听老师介绍白鹭。4.学生自由朗读杜牧笔下的白鹭,读完后说说自己对白鹭的认识。5.齐读课题。活动意图:出示图片让学生在感性上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介绍诗文帮助学生了解有关白鹭方面的知识和文学家眼里的白鹭形象,为全文的品读打下基础。尤其是对杜牧诗句的介绍为本课的学习营
7、造了气氛,做好了铺垫。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活动:1.出示自读要求,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2.检查自读效果。(1)出示:本课生字词。鹭 嫌 黛 嵌 匣 嗜适宜 白鹤 嫌弃 朱红 嵌入 玻璃框镜匣 哨子 恩惠 韵味(2)指名读,交流识记方法。(3)请生齐读生字词。(4)小组合作读课文,相互检查读书情况,相互纠正读音,读顺句子。(5)指名学生说说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学生活动: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边读边思考: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2.(1)学生自由读
8、课件出示的生字词。(2)学生读字词,交流识记方法。(3)学生齐读生字词(4)学生分小组合作读课文,相互检查读书情况,相互纠正读音,读顺句子。(5)学生交流讨论从课文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找到相关句子。作业设计:基础性作业:抄写课文词语。巩固性作业:熟读课文,将文中的重难点字词标注并多读几遍。提升性作业:阅读类似白鹭这样的美文,写下自己的感受。板书设计:1、白鹭课时教学设计课题2、白鹭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授课时间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1.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精读6-8自然段,感受到“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精巧的诗”体会作家笔下的语言文字美,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学
9、作品的喜爱之情。 语言运用:给第68自然段描绘的三幅画面起个名字;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这句话的意思。学习作者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思维能力: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对“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的理解。审美创造:感受作者运用动静结合语言描写,所表现出的画面美,感受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并学会热爱大自然。思政元素:从小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动物,凭借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学习重点难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精巧的诗”体会作家笔下的语言文字美,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喜爱之情3.教学准备:PPT 4.学习
10、活动设计:环节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教师活动:1.听写词语,教师小结指导。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问题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圈画重点内容和难以理解的语句问题2: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说说对圈画内容的理解以及存疑的地方3. 教师过渡,导入新课同学们,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共同走进白鹭这课,让我们看看是怎样的一种动物,作者写的如此曼妙美丽。学生活动:1、学生完成听写2、通读课文,勾画出重难点3、同桌之间相互交流,勾画出本课难理解的地方活动意图:总结上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勾画出本节课的难点,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环节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教师活动:(一)感悟白鹭的“韵味美”(1)指名汇报,从里
11、感受出了白鹭的美(2)文章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来描绘白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3)课文第3自然段描写白鹤的“生硬”、朱鹭和苍鹭的“大”有什么作用?(4)第4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二)学习重点段落(1)师范读课文第68自然段。(配轻柔的音乐,约1分钟)1.教师引导想象,你仿佛看见了什么?2.指名交流:此刻,你仿佛看到了白鹭生活的哪些画面呢?3.哪个画面深深地吸引了你呢?用心读一读,画出使你回味无穷的词句,并写下你的感受。 4.学生练笔,教师巡视指导。(三)共读共悟(1)指名读或说出读后的感受。(2)展示画面“觅食图”:是啊,白鹭觅食时恬静安详,如诗一般迷人!(3)欣赏画面并取画名:多美的一
12、幅画啊,你们能给它取个画名吗?(水田觅食)5.“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质疑激趣,启发想象:你们说,在晴天的早晨,白鹭悠然登高,独处在小树的绝顶,真的是在望哨吗?6.指名给画配上画外音。7.配乐齐读课文。(四)、感受白鹭的整体美。1.展示白鹭生活场景的三组图片,配乐朗读,让学生静静地欣赏。2.质疑:此时此刻,你觉得白鹭美吗?它美中还有哪些不足吗?3.指名交流,体会白鹭本身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小结:是啊,白鹭真是如诗如画如歌!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4.齐读第11自然段。让我们和作者一样,面对这可爱的小精灵,发出内心的赞叹!学生活动:1、学生回
13、答问题2、学生交流讨论修辞手法在文章起到的作用 3、学生思考:第四段在文章中起到的作用4、听师配乐范读课文第68自然段,学生想象:我仿佛看见了什么。5、学生交流:此刻,我仿佛看到了白鹭生活的哪些画面呢。(觅食、栖息、低飞)6、学生自读自悟自写,教师巡视指导。7、学生交流分享书写的个人感悟。8、学生跟着教师品析例句,带着理解品读句子,谈读后感受。9、给画配文,读懂文字背后的话外之音,体会白鹭实在是一首诗。10、学生齐读课文,体会作者如何借助白鹭抒发自己的情感。11、配乐朗读课文12、谈谈自己的感受活动意图:读悟结合,读思结合,图文结合,读中领悟“白鹭诗中有画,韵味无穷”。课文第一部分描写白鹭外形
14、的直观美是显而易见的,如何让学生感悟白鹭本身所蕴含的那种无穷无尽的韵味美,是本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环节三:赏读全文,体会表达方法。教师活动:1.赏读全文。正是白鹭这首精巧的诗,这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深深地感染了郭沫若老先生,因而诞生了这篇如诗如歌如画的美文,细细品读,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白鹭深深的赞美和喜爱。(配轻柔舒缓的音乐,约2分钟)2.指名说说读完了全文后的感受。师总结:老师最想说的是,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我们发现美的眼睛。真诚地祝愿同学们人人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捕捉,去挖掘生活中像白鹭这样如诗如歌如画的美!学生活动:1.学生伴着音乐,齐读全文,尽情享受白鹭无尽的美,感
15、受作者借助白鹭抒发感情的写法。2.学生汇报说读完全文后的感受。活动意图:让学生畅谈学习后的感受,加深对文章主题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要善于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捕捉挖掘生活中像白鹭这样如诗如画的美。作业设计:基础性作业:背诵全文,抄写你喜欢的自然段。巩固性作业:阅读类似白鹭这样的美文,写下自己的感受。提升性作业:试着自己写一个动物,要求写出特点板书设计:白鹭精巧的诗 色素配合 身段大小韵在骨子里的诗(三幅画) 白鹭闲钓图 白鹭望哨图 白鹭低飞图 教学反思与改进: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改进措施:检查签字备课组教研组教研室课时教学设计课题2、落花生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授课时间第 周 年 月 日
16、第 节 周节数:1. 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落花生这篇课文体现的是奉献精神,落花生外表不好看,但它有用,有益于人类,有着内在的美,有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语言运用:在学习本课时,把文中父亲所说的这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理解父亲话的含义,从而抓住课文的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全文思想感情。思维能力:学习该篇课文时,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审美创造:学生通过学习本课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教育学生要学习花生默默奉献、不图虚名的高尚品格。思政元素:这篇课文着重讲述了一家人过花
17、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的好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倡导学生做一个不为名利,有益社会的人。2.学习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3.教学准备:课件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教师活动: (1)教师问题导入:问题1:同学们,你们喜欢唱童谣吗?教师展示歌曲问题2:介绍作者许地山写作背景。问题3:关于花生,他的父亲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学生活动:1、请同学们学着唱一唱童谣。2、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补充作者资料。 3、学生思考活动意图 用童谣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8、,对于“花生”的问题紧扣主题,为后文讲解做铺垫。通过学生介绍作者可以考察学生预习情况,并且通过介绍作者的生平,让学生受到感染知道许地山就是像落花生一样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人。从而使学生受到教育。环节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教师活动:1、教师引导学生通读文章2、教师检测学生字词掌握情况出示生字,指名学生认读,区别形近字并组词。教师提示易读错字、易写错字。掌握多音字,学会运用,理解词语。问题1:文中哪些词语容易读错?问题2:谁来领读词语?学生活动: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学生活动1:指名讲易读错字词。学生活动2:小老师领读词语.。 学生活动3:齐读读词语:多音字、轻声词(本课出现较多
19、)正音。2、学生代表领读活动意图本环节的教学先是让学生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这是阅读教学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前提。环节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1、朗读与交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圈画出重点词语和句子。 3、 引导学生就父亲谈论花生的话发现问题,并作为重点问题留待解决。 4、 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5、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其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6、课文中哪些词语是写种花生的经过的?这些词语能颠倒吗?为什么?7、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8、本文看似在
20、写花生,其实是赞美像花生一样的人,这是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学生活动:1、学生分组交流圈画的内容,教师结合交流情况点拨理解重点词语。2、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并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3、小组合作完成问题,给课文划分层次,交流为什么这样划分,归纳出每一层分别写了什么。活动意图:读是学会语文的基础,在读中掌握字音,培养语感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陶行知说:“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引用猜谜语,为了营造和谐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环节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教师活动:教师小结:今天这节课上,我们主要学习了生字和词语,
21、朗读了课文,同时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划分了文章层次。大家的表现都很不错,希望大家能够勇于发言,敢于提问,做一个积极好学的好学生。因为只有这样,你们才能真正投入到课堂中来,真正动脑思考,真正达到课堂学习的目的。学生活动:1、课后小练笔。2、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5.作业设计基础作业:书写本课生字,多音字、形近字。巩固作业:完成第2课练习册。提升作业:完成课后小练笔。6. 板书设计2、 落花生 朴实无华 借物喻人默默奉献课时教学设计课题2、落花生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授课时间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1.核心素养目标:文化
22、自信:落花生这篇课文体现的是奉献精神,落花生外表不好看,但它有用,有益于人类,有着内在的美,有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语言运用:在学习本课时,把文中父亲所说的这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理解父亲话的含义,从而抓住课文的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全文思想感情。思维能力:学习该篇课文时,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审美创造:学生通过学习本课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教育学生要学习花生默默奉献、不图虚名的高尚品格。思政元素:这篇课文着重讲述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的好处谈论揭示
23、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倡导学生做一个不为名利,有益社会的人。2.学习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3.教学准备:课件,ppt4.学习活动设计:第二课时环节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教师活动:1.教师引导学生说说花生的特点。(教师出示花生没开花和开花的图片以及花生的果实的图片。)师:上节课上,我们读课文了解到花生的许多特点,同学们能不能看一看图片,说一说花生的特点呢?2.指名说一说课文围绕花生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学生活动:1、学生观察花生的特点并举手回答2、小组合作交流作者
24、写了花生的哪几个方面活动意图:先让学生们观察花生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当中。环节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教师活动:1.默读课文,自主交流。(1)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重点内容和难以理解的语句。(2)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说说对圈画内容的理解以及存疑的地方。2.教师收集整理学生未解决的疑问。(1)父亲认为花生最可贵的是什么?(2)如何理解父亲说的“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句话?(3)最后一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课文是如何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3.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引导学生解读课文内容。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A.
25、思考:这一段先写什么,再写什么?B.圈画出这一段中有关种花生的动词,想象“我们”种花生的过程。学生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理解内容。怎样理解“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这句话?(2)品读议花生的内容。学生分角色朗读第315自然段,圈画出父亲的话,理解其含义。A.思考:哥哥、姐姐和“我”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这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呢?B.教师出示父亲关于花生的第一次议论,学生阅读后思考:父亲认为花生最可贵的是什么?(教师出示语段。)a.小组讨论,体会花生的品格。b.探究写法,深化认识。C.教师出示父亲关于花生的第二次议论,学生
26、阅读后思考:父亲借花生来教育“我们”做什么样的人?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指名读第13自然段,理解“我”说的话。听了父亲赞美花生的话,“我”心潮澎湃,深受启发,“我”认为.该怎么理解这句话呢?教师小结:本文的作者受父亲的启发所说的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父亲的教导深深地印在作者的心中,落花生的精神贯彻在作者一生的做人、写作和教学之中。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4.教师对照疑问表,解决未解决的问题。过渡:同学们,我们刚刚读完了全文,重点理解了“我们”一家人议论花生的内容,请大家对照老师课堂开始时收集的疑问表,检查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我们一起来探讨。学生活动
27、:1、学生再次通读课文2、同桌交流,对不懂的地方提出疑惑3、小组合作对课文内容提出疑问4、学生朗读文章5、学生分角色朗读6、小组讨论交流花生的品质,派小组代表回答6、指明学生朗读课文7、学生齐读课文8、学生思考:问题一:课文是如何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问题二:其实我们身边有许多像落花生那样不图虚名、默默地做着贡献的人,你知道有哪些人吗?9、学生朗读课文谈感受。活动意图:通过对文章的多次朗读、学生的多次交流以及花生与其他事物的对比,让学生们体会到花生的美好品质5.作业设计:基础作业:完成本课对应训练巩固作业: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丰富积累。提升作业:尝试写一种事物并写出他的品质6.板
28、书设计 2、落花生种花生 收花生 尝花生 议花生7.教学反思与改进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改进措施:检查签字备课组教研组教研室课时教学设计课题3.桂花雨课型:新授课时:2课时授课时间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2. 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想象课文中描写摇桂花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语言运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思维能力:品读重点句子,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体会句子中蕴含的感情。审美创造:感受作者围绕一个“香”字,紧扣“挑”“浸”两个字,感悟桂花香的浓郁和香气的醉人。思政元素:诚实守信,说了就要努力去做2.
29、学习重点难点: l3. 重点: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和“桂花雨”中,感悟语言的韵味,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l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所表达的感情。3.教学准备:ppt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教师活动:1.教师出示有关童年的游戏图片,播放舒缓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的美好。导语:童年是一首歌,清脆悦耳;童年是一首诗,耐人寻味。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同学们,你们的童年里发生过哪些趣事呢?你是不是仍然记忆犹新?回忆当时的场景,和同学分享你童年的乐趣吧!2.教师提
30、出问题,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3.:看来同学们童年里的趣事真不少啊!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满满的回忆走进课文,跟随作者去体会童年的无限乐趣吧!4.教师板书课题,理解课题。(教师板书:桂花雨。)学生活动:1、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并回忆趣味童年2、全班交流分享自己的童年趣事3、学生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活动意图: 通过童年趣事的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回忆童年,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环节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教师活动:1.介绍作者,多媒体出示桂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桂花。琦君(19172006) 现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主要著作有烟愁红纱灯七月的哀伤橘子红了等。2.学生听音频朗读,学习朗读
31、的技巧,注意朗读中语气、节奏的变化。3.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圈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4.同桌交流圈画的内容,借助工具书弄清字音、词义。5.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指导、点拨。(1)读准字音。(2)认清字形,区分容易写错、记混的字。书写指导:(3)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含义。6.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消化字词知识。学生活动:1、学生观察图片,认识桂花。2、指明学生介绍作者3、学生通读课文,圈画出存疑的部分。3、4、4、派小组代表汇报活动意图:首先出示图片,让学生认识本课学习的植物,在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环节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活动:1.请同学们自由读文章,画出你认为写得好或者打动
32、你的句子,想一想它好在哪里,为什么能打动你。2.学生分组交流圈画的内容,与同学分享自己体验到的作者童年的乐趣。3.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思考:全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桂花一开,母亲为什么就开始担心?作者心中的桂花树是怎样的?作者为什么喜欢桂花呢?4.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给各个自然段标上序号,小组合作,划分课文层次。过渡:同学们,一场桂花雨带给了作者多少童年的欢乐啊!即便我们没有亲临现场,但从作者的文字间,我们已然听到了摇桂花时那喜悦的欢呼声,看到了桂花纷纷飘落的场景,感受到了童年时光的自由欢快。桂花雨真的让人
33、怀念,下节课上我们再深入课文继续探究。学生活动:1、学生通读课文2、交流自己的童年趣事3、思考问题5、6、4、派小组代表汇报桂花雨给作者带来了什么5、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有感情、流利地朗读文章活动意图:本环节采用多种方式朗读以及学生交流汇报问题等环节。旨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完成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占据主体地位。5.作业设计基础作业:书写生字巩固作业:交流关于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提升作业:阅读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7. 板书设计 3桂花雨 挑 浸课时教学设计课题3桂花雨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授课时间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1.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想象课文中描写摇桂花
34、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语言运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思维能力:品读重点句子,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体会句子中蕴含的感情。审美创造:感受作者围绕一个“香”字,紧扣“挑”“浸”两个字,感悟桂花香的浓郁和香气的醉人。思政元素:诚实守信,说了就要努力去做2.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和“桂花雨”中,感悟语言的韵味,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所表达的感情。3.教学准备:PPT4.学习活动设计:第二课时环节
35、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教师活动:1.听写词语,教师小结指导。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童年时代摇桂花的乐趣让作者难以忘怀,那纷纷飘落的桂花雨也别有一番情趣。作者童年记忆中的桂花树是什么样子的?又有什么特点?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看看你们有没有什么新发现。学生活动:1、 完成词语听写2、 小组交流派代表汇报本课主要内容 活动意图“摇花乐”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也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段落。采用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演一演、说一说等方法使孩子们身临其境,使孩子们读出情味,使孩子们心驰神往,使孩子们领会其精妙所在。环节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教师活动:1.默读课文,自主交流。(1)
36、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自读要求,并引导学生圈画重点语句。(2)小组合作交流,仔细读一读圈画的语句,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1)独爱桂花。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梅花,那是木兰花但我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我喜欢的是桂花。(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2)桂花树的样子普通。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桂花树有什么特点?)(3)桂花的香气迷人。“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
37、香气里。”(这两句话中的“浸”字有何作用?)(4)摇桂花的快乐。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这句话蕴含着怎样的感情?)(5)桂花的用途。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作者描写桂花的用途,是为了说明什么?)(6)思念桂花。母亲的思念。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我”的思念。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
38、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发挥想象,体验“摇花乐”。过渡:刚刚我们品读了重要的句子,从字里行间了解了桂花树的样子和桂花迷人的香气,感悟到作者童年摇桂花的乐趣,还体验了母亲及作者对桂花的怀念之情。同学们是不是觉得意犹未尽呢?现在就请大家结合课文中的句子,一起来想象摇桂花的情景,深刻体验其中的乐趣。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5自然段。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一“我”总是缠着母亲要母亲摇桂花。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二“我”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三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学生齐读第5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过渡:同学们,我们刚刚通过想象体验了摇桂花的欢乐,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