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 课时作业本(第182练)(含解析).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届高考语文 课时作业本第182练含解析 2022 高考 语文 课时 作业本 182 解析
- 资源描述:
-
1、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第182练)【基础训练】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周易系辞传说“生生之谓易”,_, 变化不止,这是天道。从本质上说,“富有之谓大业”与“日新之谓盛德”分别属于“道”与“德”的层面。道以明德,德以尊道,思想指导行动,有对天道运行不已的认识,才更加坚定地奋进革新;也只有 ,不断更新观念,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周易系辞传出于孔子和早期儒家,其思想却渊源有自。至少从尧舜时代开始,中国人就不断地“体天地,法四时,则阴阳,顺人情”,认识天地自然和人类社会,追寻事物发展规律。商汤盘铭有言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代诗书强调“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都是
2、强调创新。儒家经典大学又加以引用,并视之为“克明德”“克明峻德”,体现了对革新观念的高度重视。周易 强调时变,是关于“时”的哲学,是中华思想智慧的结晶和代表。无论世间万物还是我们每一个人,_,都应该看到变化,认识变化,与时俱进,适应变化,只要这样,就能获得进步与发展。(摘编自杨朝明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光明日报 2020年8月24日02版)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3分)A.绵绵不绝 励精图治 砥砺前行 毫无意外B.绵绵不绝 自强不息 砥砺德行 无一例外C.生生不息 自强不息 砥砺前行 无一例外D.生生不息 励精图治 砥砺德行 毫无意外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
3、,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都应该看到变化,认识变化,适应变化,与时俱进,只要这样,就能获得进步与发展。B.都应该与时俱进,看到变化,认识变化,适应变化,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进步与发展。C.都应该看到变化,认识变化,适应变化,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发展与进步。D.都应该看到变化,认识变化,与时俱进,适应变化,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发展与进步。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用法与其它几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A.商汤盘铭有言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B.周代诗书强调“周虽旧邦,其命维新”。C.儒家经典大学又加以引用,并视之为“克明德”“克明峻德”,体现了对革新观念的高度重视。D.周
4、易强调时变,是关于“时”的哲学,是中华思想智慧的结晶和代表。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雪兔子是雪域高原的精灵,通常生长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营养贫瘠的高山流石滩。高海拔意味着低温,_, 雪兔子家族进化出了“顶级装备”一绵毛。 一些雪兔子的叶片和头状花序都长满了厚实的绵毛。这种绵毛像是雪兔子穿的“毛大衣”,有利于繁殖器官吸收热量,降低低温造成的不利影响。此外,这“毛大衣”还“防水”,繁殖季节的雪兔子随时会受到雨水侵袭,绵毛就像“蓑衣”,_,让花粉免受雨水的冲刷,植株得以正常发育。雪兔子的花期很短,一般只有半个
5、月,一旦时机成熟,雪兔子便使出洪荒之力尽力绽放。在裸露的流石滩.上,远远看去,一丛丛毛茸茸的植物,_ , 雪兔子由此得名。(改编自陈又生雪兔子:我不能让你长生不老,放过我吧! 中国国家地理图书部原创公众号中国国家地理BOOK) 5.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适逢紫禁城建成六百年,2020年9月10日,北京,“丹宸永固一紫 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开幕。时光穿梭,岁月缥缈,故人不在,只剩下宫墙巍峨,故事无数。故宫博物院此次大展以三大主题、18个历史节点线索,来介绍紫禁城的规划、布局、建筑、宫廷生活,以及建筑营缮与保护概况
6、,方便观众理解贯穿于紫禁城“时”“空”的历史文化,感受宫殿建筑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最高境界,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改编自中国青年报2020年9月11日01版) 二、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7题次韵答平甫王安石高蝉抱壳悲声切,新鸟争巢谇语忙。长树老阴欺夏日,晚花幽艳敌春阳。云归山去当檐静,风过溪来满坐凉。物物此时皆可赋,悔予千里不相将。【注】平甫 王安国的字,王安国为王安石长弟。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次韵,古人和诗限制最严格的一种方式,作者与弟弟用诗词互相赠答唱和,可见感情亲密。B首联运用拟人的手法,谇语二字描述争巢之鸟的鸣叫,赋
7、予其人的神貌情态,生动有趣.C颈联通过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分别写出了黄昏时云归风来的清静和凉爽,景色安宁宜人。D.本诗既写出作者对当下美好时节的喜爱,同时也流露出其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一丝孤独惆怅。7.王安石的律诗讲究技法,用字工稳。请任取其中一方面结合颔联简要分析。(6分) 三、古诗词情景默写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 ”一句顺势点明酬答唱和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面对友人歌声自勉振奋的积极情绪。(2)同样写禽鸟展翅飞翔,岳阳楼记的_一句写出了洞庭湖的春和景明,而登高的_一句则描画了夔州的秋江景色。(3)赤壁赋中,苏子认为,清风与明月,不但可
8、听可看,而且“_,_ ”,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谁都可以共同享受。【综合训练】四、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黄河文明是与两河流域文明、尼罗河文明、印度河文明齐名于世的大河文明,其求新求变的文化精神,使它在人类古文明史中独树一帜。而以往,变革精神这个黄河文明的显著特色一直未被重视,人们总是给这种平原流域文明冠以保守性的特征。这种认识误区,主要源自黑格尔的影响。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认为:“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把他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这便是将平原流域的农业文明打上保守性特征的基础性论述。人类早期文明受到地理环境很深的影响,是没有异议的;平原流域文明有其保守性的一面,也
9、可以找到不少例证。但我们也必须明白,对一种文明历史属性的判断,最根本的还是要回到实证的历史中。而一旦回到实证的研究领域,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明显的事实,那就是在中国黄河文明的古老基因中,持续活跃着求新求变的思想要素。黄河文明的经典之作、出于周初人之手的周易的第四十九卦是“革卦”,意为推行变革并取信于民众,前景就至为亨通。解释革卦的象传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不仅表达了求变之意,而且倡导顺乎天而应乎人的革命性变革。后世对“革卦”及其传文的阐释,也都强调了变革、革命的正当性和合法性。这样一种强调求新求变的思想,既是历史本身的观念反映,也反过来催生历史的变革和发展。中国早期文明
10、道路,就证实了这种历史的变革。就核心观念而言,夏代尊崇君主,殷代尊崇鬼神,周代尊崇礼法,三代各有不同的治国原则,文化观念的变迁也清晰可见。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同人类早期文明史上著名的几大文明相比也是较为突出的。譬如作为古埃及文明基本标志之一的象形文字,在长达三四千年的历史中并没有大的进展。而作为黄河文明主要标志的汉字,从殷商的甲骨文,经过金文、大篆、小篆到隶书,即从类似象形文字的甲骨文,发展到接近今天汉字形态的隶书,只有千余年的时间。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深深影响了政治文明的进程及其特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革,正是这种文明内生性的历史巨变。即使在秦统一中国之后,中国的政治体制也不是一成不变,不
11、管是其政治体制的核心官僚制度,还是经济制度、选官制度等方面,从秦到清发展变化的脉络也清晰可循。以往有一个说法,说中国的这段历史停滞不前,这可以看作是黄河文明保守性的例证。其实,这完全是一个认识误区。事实上,古代中国在平原流域丰厚的土壤上,创造了早于西方千余年的中央集权制度、公平选才的科举制度、取代贵族世袭的官僚制度,更是创造了直接影响西方政治进程的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马克思曾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这无疑是对黄河文明求新求变及其创造能力的最高褒扬!对于黄河文明中求新
12、求变的思想要素,我们要特别重视。它既是这种具有鲜明地城特色的大河文明的独特之处,也是身处新的大变革时代的当代国人需要从先民身上汲取的思想营养和宝贵品格。(摘编自李振宏谈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黑格尔认为黄河文明极具保守性,他的观点对后人如何评价黄河文明影响甚大。B.黄河文明尽管存在受地理环境影响深、具有保守性等不足,但创新精神更为显著。C.周易中的“革卦”肯定了推行变革的重要性,并用汤武革命的史实予以阐释。D.周易传达的变革思想,是三代历史变迁的观念反映,也影响了先秦的历史巨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