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 课时作业本(第187练)(含解析).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届高考语文 课时作业本第187练含解析 2022 高考 语文 课时 作业本 187 解析
- 资源描述:
-
1、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第187练)【基础训练】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甲】文心雕龙称:北方的诗经“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而南方的楚辞则“瑰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关系。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避的当然是自然。【乙】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北方寒冷干燥,北方人于是魁伟刚健,勇敢剽悍;南方湿润潮湿,南方人于是温柔细腻,机灵敏捷。黄河以北以狩猎游牧见长,黄河以南则以旱作粗放种植为主,到了长江两岸,水稻的精耕细作_。复杂而广阔的地域,使中国的地域性既鲜明又丰富驳杂,_大有别于
2、世界的其它文明古国。【丙】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必然通过地域文化而起作用。如果说,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那么,它也_成为文学重要而深厚的源泉。【丁】地域、自然、文化和文学的关系, 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但在今天,无论怎么强调地域性对于文学的意义都不为过。一方面,若是论及文学及其价值,人们有理由首先关注文学中浸染着的地域性灵魂;另一方面,若是发掘文学中带有的普遍性意义,人们也一定需要借助地域特征去作表达和阐释。全球化和互联网几乎
3、抹平并且遮蔽了所有地域的时代,既是文学保持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不二法门,更是文学抗拒同质化的唯一途径。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A.蔚为大观 从而 水到渠成 归根结底B.蔚为大观 因而 顺理成章 追本溯源C.蔚然成风 因而 水到渠成 追本溯源D.蔚然成风 从而 顺理成章 归根结底2.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丁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3分)A.甲 B.乙 C.丙 D.丁3.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几乎抹平并且遮蔽了所有地域的时代,这既是文学保持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不二法门,更是文学抗拒同质化的唯一
4、途径。B.全球化和互联网几乎抹平并且遮蔽了所有地域的时代,这既是文学抗拒同质化的唯一途径,更是文学保持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不二法门。C.全球化和互联网几乎抹平并且遮蔽了所有地域特征的时代,既是文学保持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不二法门,更是文学抗拒同质化的唯一途径。D.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几乎抹平并且遮蔽了所有地域特征的时代,这既是文学抗拒同质化的唯一途径,更是文学保持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不二法门。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的国际疾病分类名单,首次把“过劳”列为“影响健康状况或与健康服务相关的因素”。
5、:躯体疲劳常见于职业运动员、体力劳动者等群体;脑疲劳则常见于经常用脑的人群中,他们工作时长经常超过8小时,即便下班后,大脑也会处于相对兴奋的工作状态。过劳会损害人体器官。如在内脏方面,过劳可导致肾功能异常,甚至肾功能衰竭等。此外,过劳会导致内分泌失调。一方面,压力大时,人体分泌的肾上腺皮质激素会增高,使人胃口大开;另一方面,过劳也可引发失眠、影响代谢,使体内“瘦素”分泌减少。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 。如何有效避免过劳?躯体疲劳者要适当减少运动量和劳动量, 。 5.下面是北京地铁车厢内的图标,请按照示例写出另三幅图标的下面标示的人物群体,并拟出总标题(每处均不超过5个字)。(5分)总标题: ; ;
6、 ;二、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7题建 业丁开谁遣凄凉满眼中?蘋花渺渺又秋风。龙蹲虎踞江山大,马去牛来社稷空。纵有千人惟诺诺,本无百岁更匆匆。乾坤颠倒孤舟在,聊复残生伴钓翁。【注】建业:今江苏南京,古有“金陵”“建康”等称呼。该诗写于南宋灭亡后。语出史记“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诗首联以问句发端,语气强烈却问而不答,对句用冷清画面坐实出句“凄凉”二字。B本诗颔联将建业今昔对比,从“江山大”到“社稷空”,表达了对亡国巨变的无限慨叹。C本诗中“中”“风”“空”“匆”“翁”押韵,朗朗上口,富有节律,也增添了作品的抒情色彩。
7、D本诗苍凉悲壮、深切感人,寄托了作者的黍离之悲以及壮心不已、复兴旧朝的远大抱负。7有人评论本诗尾联“总束全篇,归结今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古诗词情景默写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 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 “ ”,踮起脚极目远望,也“ ”。(2)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以听众的反应来表现琵琶女高超技艺的诗句是“_,_。”(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明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志趣的句子是“ , ”。【综合训练】四、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
8、章,完成1-3题。直接导致经学在二十世纪衰落的原因,是1912年以后经学这门学科的消亡。学科的消亡使经学失去了载体,经学被分割为文史哲三个学科,成为所谓“人文学科”的一部分。尽管可以从文史哲角度研究经学,但主要是一种外在的研究,经学的自主性丧失了。晚清的失败带来一种客观效应,似乎中国传统经学不足以济时之难。这是后来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否定经学乃至文化传统的理由。道咸以后,清朝社会政治系统已开始崩解,以皇权及八旗、绿营兵为主体的政治架构已不足以因应困局。虽由以曾国藩为首的一批理学士大夫组成的湘淮军系统暂时稳住了局面,但在内对付太平军、捻军等似乎尚可,在外应对西洋文明却远远不够。譬如在与西洋交涉中,
9、曾国藩所一贯主张的“以诚待人”其实并未真正得到遵守。许多中西交涉最终只能以战争形式解决,中国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因此,经学研究必须要发生新变,这不只是经学的自我要求,同时也是为清代以来的历史补课。近代以来不少学者,如孙诒让、廖平、康有为、章太炎(后期)、唐文治、梁漱溟等已开始从事这些工作,尽管他们的许多工作在经学内部极有争议,但在主张有体有用、回归传统学术体系的意义上却是相通的。借用时下学科分类体系,经学不仅涵盖入文学科,也包括社会科学,两者相合,才是作为内圣外王形态的经学,才是未来新经学的应然形态。经学应该取精用宏,广泛吸收人类文化遗产,抉发经典自身意蕴,形成能为与目前人类文明对话奠定基础的
10、新的经典诠释。在这方面,无论晚周、汉唐、宋明还是清代,都产生了具有自己风格的重要经学著作,但能够代表中西会通时代的经学注疏,却凤毛麟角。中国经学学者应自觉进行自身义理的反思,在此基础上开展与其他文化的深入对话。在这方面,二十世纪留下不少遗产,这就是新儒学的各种形态。经学不能故步自封,应重新回到世界之中。经学要重新回复自身的社会实践性。经学应显示其应对时代问题的能力,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供寻章摘句之用。经学实践性最初的表现形式便是礼学,贯注于古典时代的人伦日用之中。但因古礼的原则在汉代以后遭到了破坏,礼俗逐渐取代了礼的精神原则。在经权之辨中,权的流变性超过了经的恒常性,这造成了唐宋
11、、特别是明清以降中华文明某些根本弊端,譬如诚信的内在动力缺失。如何持守古礼中的常道,是当下经学应该致力的问题之一。经学应该守先待后,接上固有学术,对以往经学的各种形态进行深入清理,努力推进以经学自身为进路的学术史研究。假如我们把经学理解为一种涵摄价值系统在内的知识体系,相比于佛学、西洋哲学一社会科学、神学等知识体系的自我清理,经学是远远落后的。我们还缺少真正系统而通贯的经学史。当然,目前已经有许多学者正在为之努力,期待陆续看到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摘编自邓志峰衰落呼唤新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经学在二十世纪衰落的直接原因是自主性的丧失,这使经学学科成为
12、人文学科的附庸。B.传统经学由于不能应对时局困境,帮助人们解决问题,使得晚清以降中国付出惨痛代价。C.作者认为未来新经学须融合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两者相合,才是内圣外王形态的经学。D.礼学是经学实践性的最初表现形式,可惜后来逐渐被礼俗取代,失去了礼的精神原则。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分析了经学衰落的原因之后,提出了“经学研究必须要发生新变”的观点。B.文中提到曾国藩等人的事例,目的是为晚清经学研究的衰落提供强有力的证据。C.文章从三方面论述经学研究要“发生新变”应该如何着手,这三者是并列关系。D.作者采用对比手法,论证了“推进以经学自身为进路的学术史研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