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秋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第21课 古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秋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第21课 古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 2021 四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七 单元 21 古诗 教案 新人
- 资源描述:
-
1、第七单元【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革命情怀”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两篇精读课文和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两篇略读课文组成,从不同角度讲述了名人成长的故事。古诗三首其中出塞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凉州词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夏日绝句一、二句“言理”,从生为人杰、死作鬼雄两方面具体说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襟怀高远
2、,极富英豪丈夫之气。三、四句将“楚汉之争”中的项羽故事,熔冶为诗,语带惋惜,弦外有音。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梅兰芳蓄须讲的是梅兰芳先生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时期,他为了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和坚决不给侵略者演戏而把胡子留起来的事。在日本强盗面前,宁可忍饥挨饿并且放弃自己的
3、事业,也不给日本强盗演出。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首新体诗,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但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的内涵,对学生来说,还是存在很大的难度。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重在朗读,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2.单元重点:(1)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历史精典故事,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反复朗读,才能感受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远大抱负。课文选材精炼,含义深刻,让学生在阅读故事中感受爱国情怀,激发爱国热情。结合课标和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在教学本组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
4、想感情。要注意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进而积累语言。(2)学习写书信。本单元安排了习作写信,本次习作主题是写信,给远方的亲人或朋友写一封信。重点是学会写书信的格式,内容写清楚。【学情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如学习古诗四步法,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等。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再通过本单元几篇有关爱国人物课文的学习,进一步掌握记叙文的学习方法,及写作方法。教学中要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受英雄们的爱国情怀;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养成留心积累习作方法的习惯和能力。【教法建议】
5、1.学生带入古诗的故事情境中,理解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2.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背诵,揣摩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思想感情。3.引导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用心去体会课文中表达的爱国情感。4.学习采用段意串联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学习抓住人物特点及主要事件进行描写的方法。6.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课时安排】分类内容课时课文21.古诗三首2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23.梅兰芳蓄须1 24.延安,我把你追寻1习作写信1语文园地交流平台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1合计821古诗三首(精读课文)【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塞、秦”等5个生字,会写“塞、秦”等10个生字,理解“但使
6、、飞将、欲饮、人杰”等词语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出塞、夏日绝句。3.能借助注释、看图、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4.感悟古诗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社会和平的感情。【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教学难点】感悟古诗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社会和平的感情。【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重点)2.背诵古诗出塞。(重点)3.体会诗人深深的爱国之情。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难点)【教具准备】 课件
7、(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教学过程】 内 容荣德基课件页码一、导入新课导入类型:谈话导入。教师口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歌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闪耀在文学的王冠上.“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今天,我们就随着诗人的笔迹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知诗人: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说到唐诗,你们会想到哪些唐代诗人?你对诗人了解多少?我们今天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板书:出塞) 解题,了解“塞”的意思。【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二、 作者
8、介绍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之后又先后担任过校书郎、江宁令、龙标尉等职,后世称为王江宁或王龙标。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他特别擅长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七言绝句成就为最高。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今存诗近180首。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三、初读古诗,感知诗意1.学生初读。要求: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同桌互读,纠正字
9、音,注意停顿。3.检查初读情况(1)认读生字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出塞、秦时、长征、飞将(重点指导生字:塞:“塞”和“赛”是形近字,都读“si”; 秦:“秦”和“奉”是形近字,不要读成“fn”; 将:在本课读“jing”,不要读成“jing”。)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注意声母易读错:塞(si) 征(zhng)。注意韵母:秦(qn)征(zhng)注意声调:出塞(si)(2)理解词语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但使 汉朝名将李广。飞将 只要。教 指侵略内地的外族骑兵。 胡马 令,使。(3)指名读古诗,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四、学习
10、“会写字”塞、秦、征1.学生字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2.指导书写(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征”属于“左窄右宽”; “塞、秦”它们都是上下结构的字。)(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塞、秦”学生练写。塞:宀的横要长,中间是三横两竖、下横要长,撇和捺在下横处起笔、要舒展。秦:一撇贯穿三横,捺在横下起笔,撇和捺要舒展,下边禾字要窄小。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再读诗文,探究诗意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1.朗读古诗:根据平仄规律和七言绝句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
11、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生听课件中范读)(指名读,齐读,师范读。)读的字正腔圆是学诗的第一步,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感情,这就是要理解诗的意思。我们来说说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师归纳学诗四步法:一解诗题;二知作者;三明诗意;四悟诗情。)2.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3.交流学习一、二两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小组合作理解诗意:根据我们说的学习方法再读古诗,结合注释,把理解的词放入诗中,用我们自己的
12、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4.出示资料: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1)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战事频繁终老边塞;战死沙场)指导读这两句诗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2)理解“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学生读诗。这两句诗讲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引读。5.指名说诗句的意思。(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只要汉代的飞将军
13、李广还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6.指导朗读整首诗。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六、悟诗情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我们理解了古诗的意思,现在我们来体会诗中的情感。(一)感悟画面之悲。1.师范读诗句。你眼前出现一幅什么画面?(板书:明月关人未还)看到这样的画面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2.指导读出感觉。小结:古代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大都要写到明月和边关。“明月边关”已经成了戍守边关将士们生活的两个典型的景物。(二)感悟人心之悲。1.从征人角度感悟。“人”指什么人?(板书:同情征人)(唐代镇守边塞的士兵统
14、称征人)想一想: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和一轮明月,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驻守边关的征人们,会想什么呢?(家亲人)补诗句:出(课件出示9李颀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师:不知何处传来悠扬的芦笛声,引得征人直往家乡的方向望。他们望到了什么?(望到的依然是明月和边关。)他们什么心情?体会失望、悲伤。读出语气。激情引读:回家是千百万征人萦绕心头上的梦啊!却只能化为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2.从亲人的角度感悟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下他们的家人在做什么呢?想象说话:白发苍老的双亲,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对远方的儿子说_。勤劳善良的妻
15、子,干完农活,站在村口,对远方的丈夫说_。孤苦年幼的孩子,对远方的父亲喊:_。指名反馈师:多么动情的呼唤,多么强烈的期盼,但他们等来的盼来的却依然是“人未还”引读。此时月圆人却不圆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悲伤)(板书:悲壮)指导读出感情。(三)感悟历史之悲1.师:这样的思念,这样的等待,是不是一年,两年呢?从哪里看出来的?2.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翻开历史的长卷,朝代变迁:我们发现从秦代到唐代中间隔着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这是悠悠千年的历史啊。 师:至秦至汉至唐,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多少征人尽望乡啊,依然是(引读)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悠悠千年,月圆家不能圆
16、,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依然是(引读)3.体会诗人情感: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写下这两行诗句,诗人王昌龄留下了眼泪。这是什么样的眼泪?反馈并读出语气。师:这是伤心的眼泪更是同情的眼泪。同情征人有家不能回的悲伤,同情征人的家人失去亲人的悲痛。让我们带着感受来齐读这两行诗。4.征人们为什么不回家?我们来看一段资料。另外还有许多边塞诗,也反应了边塞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据资治通鉴唐记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
17、王昌龄塞下曲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5.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看到征人悲惨的生活,看这千百万妻离子散的家庭,你们想对这无休止的战争说什么?所以诗人这样写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为什么要写西汉飞将李广呢?(补充:塞下曲能骑善射,力大无比。)“不教”是什么意思?读出豪迈、勇敢、一往无前。从这两行诗中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希望?(板书:渴求良将,渴望和平。)6.激情引读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殷切的希望,我们来表达下诗人的希望好吗?(引读)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是呀,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引读)这也是千百年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