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秋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达标测试卷(附答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秋部编八 年级 语文 上册 单元 达标 测试 答案
- 资源描述:
-
1、第二单元达标测试卷八年级语文 上(R版)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一、积累与运用(20分)1根据提示默写古诗文。(10分)(1)柴门何萧条,_。(曹植梁甫行)(2)_,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3)_,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4)馨香盈怀袖,_。(庭中有奇树)(5)_,终为土灰。(曹操龟虽寿)(6)树树皆秋色,_。(王绩野望)(7)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从鸟儿的活动中,描绘春的活力和万物复苏的春意的诗句是:_,_。(8)曹植的梁甫行中表面写自然现象,实则提醒统治者普降恩泽,施惠于民的诗句是:_,_。2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通过中国诗词大会,使我们重温经典诗词,继
2、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B元宵节起源于汉文帝时期,至今已有约两千年左右的历史了。C为了遏制非法野生动物不交易,我国对违反法律的行为予以更加严厉的打击。D这场战役的成败关键在于军民能否团结一心。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7分)天边的云层缓缓分开,仿佛在为谁让道。渐渐地有红霞渗透出来,整个芦苇荡_甲_(A.盖上B染上)一层淡红色,屏_(A.pngBbng)息凝神看去,芦苇荡的边际似乎开始躁动。不远处冒出几个小点,小点越来越大,定睛一看,居然是雪白色的水鸟!它们如晨x_(A.曦B熹 )中报晓的使者,欢腾着飞向人群,_乙_(A.盘旋B徘徊)在空中,人群中不时传来阵阵喝彩声。这些水鸟_,_;_,
3、_。(1)为文段中处选择正确的读音,为处选择正确的汉字。(只填序号)(2分)_(2)为文段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只填序号)(2分)甲_乙_(3)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段中的横线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似乎在等待日出的刹那一会儿拍翅向上,飞到芦苇顶尖一会儿俯身向下,轻轻掠过水面亲昵地送去晨光的问候ABCD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45题。(6分)赠从弟(其二)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全诗主要运用象征手法,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
4、不凋,表现高洁、坚贞的情怀。B诗中“山上松”与“谷中风”相较量,以“松枝”之“劲”衬托“风声”之“盛”。C“一何”是“多么”的意思,第一个“一何”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第二个“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D最后两句以设问作结,揭示了松柏不畏严寒的原因。5五、六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选自世说新语任诞)【注释】王子猷:名徽之,字子猷,王羲之
5、的儿子。招隐诗:共两首,描写隐士生活。戴安道:名逵,字安道,东晋著名美术家。剡:古县名。造:到,至。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1)四望皎然_(2)经宿方至_(3)因起彷徨_(4)人问其故_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B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C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D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1)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2分)(2)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3分)9本文与记承天寺夜游都是写月夜寻友的,请比较分析两文的异同。(
6、4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20分)想起母亲就想哭我小时候,不怎么看得起我的母亲。她的漂亮,当年没有察觉;她的贤惠,更没有体会。只觉得她太糊涂,甚至可以说是愚蠢。再就是,嘴太笨。别说跟外人说话了,就是跟我说话,也像是理短似的,嗫嗫嚅嚅,没个痛快的时候。我家有些特殊,父亲在外省工作,每年只有短短的十几天假期,平日,家里是祖父祖母当家。母亲15岁嫁到我家,直到祖父母过世,一直是个小媳妇。祖父也有工作,在镇上的百货公司,家里实际当家的是祖母。祖母是继室,只比她大10岁,很严厉,说一不二,偶尔也会问我想吃什么,就让做什么,但从来不会问她。她呢,只有做饭的份儿。这也是让我看不起的一个原
7、因。上小学时,学校要交个什么费用,我多是跟祖父要,有时祖父不在家,也会跟母亲要。记得有次要买个东西,需要三毛钱,我说五毛。母亲一面掏钱一面问:够吗?那一刻,我一面后悔没有多说些,一面又暗暗埋怨母亲太糊涂,这么个小把戏也识不破。后来多次都是这样,她也不问别的,只说:够吗?大学毕业,我迷上写作,有次在老家,要写篇散文。我想写些小时候的事,便问母亲,当年我那样骗她,她就没一点感觉吗?我希望她说,她是感觉到了的,只是太爱我这个儿子,也就不点破。不料母亲瞪着那双美丽而略显痴愣的大眼,反问我:你那么小,就骗你妈吗?弄得我一点情绪也没有了,文章,只好不写了。我上了中学离开家,每年只有假期才会回去。假期满了,
8、临走的时候,不管给我带什么好吃食,她叮嘱的话只有一句:学好,甭惹事!晋南话“甭惹事”读音如“bo r si”,听起来要多土有多土。这个时候,我常是脖子一拧,一脸的不屑。心想,“听党的话,报效祖国”,这样的话你不会说,“听老师的话,好好念书”,这样的话也不会说吗?直到我经历种种磨难,一事无成而身心疲惫,有时间回味自己大半生得失的时候,才悟出母亲那“学好,甭惹事”的教诲,是多么的简要,多么的贤明。“学好”等于指明了一条开阔而自律的前行之路,“甭惹事”等于避开了任何意外的伤害,平安地成长。前有引导,后有护佑,怎么能成不了一个好人,成就一番事业呢?淳朴而真挚的情感,是与神明相通的。可惜我只记住了前面两
9、个字,而忽略了后面三个字,就是前面两个字,也只理解为学习好,落得蹭蹬大半生而无所作为。六十大几的母亲得了失语症,每年我都要回去看望。她已说不成完整的话,只能说几个简单的词。一见面,她冲我笑笑,眼里就溢出了泪水,然后呜呜地叫着,低头往我怀里撞。这个时候,我也忍不住流下泪来。撞上几下,她抬起头,仰起脸,瞪着那双依然美丽却更显痴愣的大眼,撇撇嘴角,突兀地就是一句:好!明明该是一句问话,说出来却是感叹,只有我能听出,这是她那句贤明的教诲的缩略,说全了该是:你学好了吗?惹事了吗?这时我只有重重地说:妈,好着哩!她明白了我的意思,点点头。扶她在沙发上坐下,她一句话也不说,只是静静地听我和父亲谈话。隔上一会
10、儿,她指指厨房,示意父亲,该给我做饭了。想想自己这一生,妻子儿女都没什么对不起的地方,最最对不起的,该是我那贤明而略显糊涂的母亲。如今我也老了,一想起母亲就想哭。(选自文艺报,有删改)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段中,“我”欺骗母亲多要钱,母亲没有识破,是因为母亲内心善良,对“我”充满信任。B母亲那句教诲既简要又贤明,作者小时候觉得很土,长大后才悟出这句朴素的话中蕴含的人生哲理。C结尾照应文章标题,点明了“我”对母亲的愧疚与思念。D文章采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先写“我”看不起母亲,再写“我”经历磨难后反省自己得失发现母亲的好。11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下表。(3分)情
11、节“我”对母亲的情感与态度母亲“嘴太笨”,在家里没有地位“我”暗暗埋怨母亲的糊涂“我”心疼母亲、心生愧疚12.文中多次提到母亲讲的“学好,甭惹事”,通读全文,分别说说“学好”和“甭惹事”各包含了怎样的意思。(4分)13品读下面两个句子,按要求赏析。(6分)(1)这个时候,我常是脖子一拧,一脸的不屑。心想,“听党的话,报效祖国”,这样的话你不会说,“听老师的话,好好念书”,这样的话也不会说吗?(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3分)(2)一见面,她冲我笑笑,眼里就溢出了泪水,然后呜呜地叫着,低头往我怀里撞。(赏析加点词的妙处)(3分)14你认为文中的母亲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12、(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12分)我国古代图书馆刘绍义有人经常把书院与图书馆混为一谈。尽管古代的书院,如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等,都有不少藏书,但它们与图书馆还不是一回事。图书馆是以藏书为主,书院是以讲学为主,其目的和设置都相差甚远。 早在周代,我国就有了图书馆。只不过,那时不叫图书馆,叫“盟府”,主要保存盟约、图籍、档案等与皇室有关的资料。严格地说,这只是图书馆的雏形。老子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图书馆馆长,据 史记记载,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这个“守藏室”,就是藏书之所。 到了西汉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