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部编三上语文第27课一个粗瓷大碗教学设计.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部编三上 语文 27 一个 大碗 教学 设计
- 资源描述:
-
1、27 一个粗瓷大碗 课题一个粗瓷大碗课型略读课文授课时间1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陈、曼、联”等7个生字,认识多音字“还”,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赵一曼关心同志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品质。 3. 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赵一曼关心同志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 )分钟一、出示图片,导入课题。 1.(课件出示1)教师谈话: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无数英雄儿
2、女喋血沙场,为祖国,为民族,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同学们,这些英雄你们认识吗?刘胡兰、杨靖宇、张自忠。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学习赵一曼烈士的一个小故事,去感受烈士的高尚品质。(课件出示2)出示课题27 一个粗瓷大碗 2.赵一曼是谁?(课件出示3)赵一曼(1905年10月-1936年8月), 女,汉族, 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人称李姐。 四川省宜宾县白花镇人(今四川省翠屏区白花镇) 。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日民族英雄,曾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于黄埔军校六期。赵一曼1935年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在与日寇的斗争中于1936年8月被捕就义。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
3、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3.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大碗有什么故事呢?这是赵一曼的吗?)想不想知道答案?好,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齐读、开火车读词语。(课件出示4)陈列 赵一曼 抗联 缸子 高粱 一顿 侦察(1)认读形式灵活多样。师生参与评价,重点强调生字“陈、侦”为翘舌音;“联、粱”是三拼音节,“高粱”中“粱”是轻声。学生带着音节读一读,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学生练读。 (2)多音字我能分(课件出示5)辨析多音字“还、盛”的读音,在下面的括号中写出多音字的正
4、确读音。还 hi 还有 hun 还钱盛 shng 盛开 chng 盛饭 句子:(1)赵一曼看着这个碗,对通讯员说:“哪里拿来的,请你还到哪里去!”(2)通讯员用这个大碗给赵一曼盛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三、理清文脉,了解文意。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课件出示6) 2.试着给全文分段,再试着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赵一曼用过的一个粗瓷大碗有一段感人的故事。第二段(第24自然段):小通讯员给赵一曼送来一个缴获的大碗,赵一曼要求他还回去。 第三段(第58自然段):赵一曼倒掉了通讯员给她盛的高粱米饭,只盛了半碗野菜粥。第四段(第911自然段):赵一曼把
5、大碗送给七班做菜盆。 四、品读感悟,深化认识。1.学习课文1自然段。(课件出示7)赵一曼用过的这个大碗为什么被陈列在军事博物馆? (1)出示句子:因为这个碗有着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默读第1自然段。 这个碗有什么故事呢? 粗瓷大碗也不是很值钱的东西,会有故事吗? 小通讯员为什么要给赵一曼找来一个大碗?2.学习课文24自然段。(1)(课件出示8)默读课文,带着这些提的问题,快速默读课文24自然段,边读边想,小组交流读懂了什么。(小通讯员“送碗”与赵一曼要求“还碗”的情景。)出示句子:(课件出示9)赵一曼吃饭用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通讯员一直想给她另找一个碗,好不容
6、易在这次战斗中找到了,就连忙给她送来。(2)小组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评议并小结。“早”字,早到何时?没有界定,表明赵一曼没碗时间的极其久远;通讯员“送碗”的心情,“一直、好不容易、连忙”等词语,展示出通讯员“送碗”的急切心情,再次说明赵一曼没有碗使用的时间很长。(3)面对通讯员送来的大碗,赵一曼是什么态度呢?出示句子:(课件出示10)赵一曼看着这个碗,对通讯员说:“哪里拿来的,请你还到哪里去!”语气那么坚定,不容推托。赵一曼同志严守纪律,关心同志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品质。见到碗后赵一曼为什么拒绝接受?(4)分角色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读出赵一曼坚定语气,同时读出通讯员委屈语
7、气。)(课件出示11)2.学习课文58自然段。(1)教师谈话:学习完第2-4自然段,你有什么新的疑问?说来听听。(2)我们再次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58自然段,。(课件出示12)通讯员为什么给赵一曼盛来一大碗高粱米饭?当时抗日联军的生活怎么样? 出示句子:(课件出示13)通讯员用这个大碗给赵一曼盛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他想:“这回我们政委该吃顿饱饭了。”(这是侧面描写,通过描写通讯员的动作和心理活动,体现了赵一曼一直都是生活艰苦,关心战士。)(3)小组交流读懂了什么。句子中一个“该”字,说明赵一曼已是多日未曾吃过饱饭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浸透着战士对首长的爱戴。(4)(课件出示14)面对诱人
8、的满满一碗高粱米饭,赵一曼是怎么做的呢?出示句子:那些日子非常艰苦,抗联部队几个月来都是靠野菜、草根、橡子面充饥。教师谈话:抗联战士的生活艰苦吗?他们吃什么?出示图片:野菜、草根、橡子面(课件出示15)出示艰苦的抗联生活图片(课件出示16)资料分享:1933年,日军强制推行归屯并户,在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下制造“集团部落”和“无人区”,试图把东北抗联饿死、困死。1939年,日军为了“围剿”和“讨伐” 东北抗日联军,加大了对抗联的封锁,部队在山林里没有粮食,没有食盐,没有衣服,抗联战士时刻面临着冻死、饿死和战死的威胁。(5)出示句子:(课件出示17)团长、政委和战士一样,嘴边有几个月没
9、沾过粮食了。小组交流:一个“沾”字,形象地写出了当时“日子非常艰苦”。(6)(课件出示18)赵一曼看到这碗米饭想到了什么? 出示句子:不禁想起战士们的艰苦生活,想起同志之间的友爱,想起通讯员对她的关心(赵一曼的心理活动的描写,体现了她关心战士,心中只有他人的品质。)(课件出示19)面对通讯员的爱戴,赵一曼又是怎么做的呢?带着问题默读第7、8自然段。出示句子:赵一曼端着碗轻轻走进炊事棚,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把碗里的饭倒进锅里,又从另一口锅里盛了半碗野菜粥。小组讨论:此处是赵一曼的动作描写,与前文形成鲜明的对比,一“盛”一“倒”,“满满一碗高粱米饭”与“半碗野菜粥”,生动地表现出赵一曼关心他人胜过关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