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2016年广东省天河区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文专题训练01 WORD版含答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原创 原创2016年广东省天河区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文专题训练01 WORD版含答案 2016 广东省 天河 高考 语文 二轮 复习 古代 诗文 专题 训练 01 WORD 答案
- 资源描述:
-
1、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1阅读下列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夏日寇 准离心杳杳思迟迟,深院无人柳自垂。日暮长廊闻燕语,清寒微雨麦秋时。客中初夏司马光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注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实行变法,司马光竭力反对,被迫离开汴京,不久退居洛阳,哲宗即位后始回京任职。这首诗作于退居洛阳期间。(1)两首诗都写夏日,请指出两首诗都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后一首还运用了哪种不同于前一首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答:_ _(2)概括两首诗各自表达的思想感情。答:_ _【答案】(1)借景抒情,前一首借深院、垂柳、夕阳、燕语等景物表现感
2、情,后一首借晴好天气和葵花等景物抒情;后一首还使用了比喻手法(托物言志)来抒情,将“柳絮”比作投机小人,将“葵花”比作自己,言在此意在彼。(2) 前一首:孤寂的离别情绪。后一首:表现自己襟怀坦荡,对朝廷忠心耿耿,绝不谄媚。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村晚雷 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1)本诗中作者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达出怎样的感情?答:_ _(2)本诗在写景上极有特色,请从表达技巧角度任选两个方面加以赏析。答:_ _【答案】(1)宁静闲适的暮春晚村图景,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的田园生活赞美向往之情。(2)炼字。作者用“满”字写出春山春水春草的美丽,春
3、草茂盛,春水澄澈,春山柔美,春草春山倒映在春水中,清晰可见,浑然一体,别有趣味;“横”字准确传神地写出牧童娴熟的牧牛技巧和聪明活泼的性格。动静结合。作者先写静景后写动景,景物层次分明,有机结合,完整地构成一幅幽静美丽的田园风光图。以动衬静。牧笛的短笛衬托出晚村的幽静。比拟。“衔”用比拟手法写出日落景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情景交融。诗中情与景高度统一,水乳交融,诗中的每一处景物都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向往。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面问题。采桑子欧阳修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1)词的上阕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4、?请简要分析。答:_ _(2)词的下阕表达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_ _【答案】(1)“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悦。(从衬托角度来谈亦可)前后对比的手法。用十年前的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感构成对比,突出如今的悲凉况味。(2)“鬓华虽改心无改”,而今年岁已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老当益壮,不愿服老;词人毕竟历经沧桑,重听旧曲,豪放话语之中抑郁之意、矛盾之情也是十分明显的。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戏答元珍(宋)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
5、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注】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欧阳修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次年,朋友丁宝臣(字元珍)写了一首诗给他。欧阳修以这首诗作答。(1)颔联通过什么手法描绘“橘”和“笋”的形象?请作简要赏析。答:_ _(2)情感跌宕起落,是此诗的突出特点,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_ _【答案】(1)“残雪压枝犹有橘”用反衬的手法写残雪能让万木凋零,却压不倒傲霜雪的绿橘,突出了绿橘不惧雪压的顽强精神。“冻雷惊笋欲抽芽”用拟人的手法,以一“惊”字表现了竹笋精神振奋的状态。(2)首联在写景中流露出失落之意,情绪低沉;颔联的盎然生机则使人振奋,转生欢愉之情;颈联抒写
6、乡思,情绪又陡然下落;收尾则包含宽慰、自信等情怀,感情又由低回走向高昂。这样使诗情抑扬交错,充分显现出诗人的复杂情绪。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问题。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注韩元吉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注:蛾眉亭:据安徽通志载,蛾眉亭在当涂县北二十里,据牛渚绝壁。前直二梁山,夹江对峙,如蛾眉然。(1)上阕写景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举出两种并作简要赏析。答:_ _(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试问谪仙何处?”蕴含了作者内心怎样复杂的情感。答:_ _【答案】(1)夸张:“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句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
7、出牛渚山峭壁如削、倚天而立、直插江中的雄奇壮美之景。拟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句运用拟人手法,写青山似女子蛾眉不展,凝愁带恨,寄寓作者内心的愁苦。比喻:“天际两蛾凝黛”句将江天之外两座夹江而立的远山比作女子蛾眉,突出青山的秀美。(2)山水触发的对于江山沦陷的愁恨;心系边关,收复失地的渴盼;欲摆脱苦闷而不得的无奈。(需联系词句具体分析)【解析】上片由景生情,起句“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气势不凡。作者先是抬头仰视,只觉峭壁插云,好似倚天挺立一般。待登上峰顶的蛾眉亭后,低头俯瞰,只觉悬崖千尺,直逼江渚。这开头两句,一仰一俯,一下一上,雄伟壮丽,极富立体感。“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8、!”作者骋目四望,由近及远,又见东、西梁山似两弯蛾眉,横亘西南天际,仿佛凝聚着无限的忧愁与怨恨。由此作者想到金兵进逼,故土沦陷。“几时极”三字,用时间的无穷不尽,状心事的浩茫广漠。下片融情入景。“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前句写江潮。潮因风急,拍岸惊涛,加上暮色苍茫,更使江潮呈现出雄浑沉郁的景象,这样就为下文抒情渲染了气氛。后句写酒后闻笛。作者借酒浇愁之后,听到远处传来的悲凉笛声,更使人感到格外辛酸、痛苦。“试问谪仙何处?”作者想到李白一生怀着“济苍生”和“安社稷”的政治抱负,但他壮志难酬,最后病死在当涂。自己虽然身任官职,但投降派得势掌权,自己的理想也无法实现。读者从虚无缥缈的远烟中,已能充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8715.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