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武邑中学2015-2016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诗两首教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5-2016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诗两首教案 河北省 武邑 中学 2015 2016 学年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诗两首 教案
- 资源描述:
-
1、诗两首解读与探究预习提示这一课选了两首现代诗: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发表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当时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抒情主人公“我”是在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中孤独地亍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再别康
2、桥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可以说,“康桥情结”,也就是徐志摩所说的“自我意识”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也贯穿在再别康桥中。赏读这两首诗,建议采用下面的方法:1.把握诗歌结构上的特点。这两首诗都是首尾回环的结构:两首诗都是七节,第1节
3、与第7节基本相同,形成首尾照应;第26节则是诗人情感、思绪发展变化全过程的概括。分析两首诗的结构,有助于整体把握诗歌,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2把握诗歌的意象特点。鉴赏诗歌的根本目的,就是透过语言窥视诗人的内心(即所谓意境)。但诗是一种吞吞吐吐、遮遮掩掩的文学,诗人既想要表现自己又想要隐藏自己,因此它必须借助意象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基本方法。雨巷诗中有两个意象非常美。一是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
4、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二是丁香姑娘。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诗人将这种美赋予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姑娘象征什么呢?对这个意象的探讨,有助于窥视诗人内心的秘密。再别康桥诗人徐志摩将自己多年“沉淀”在心灵深处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融化到一些富有个性特色的意象之中。那河畔夕阳中的柳条,那柳阴下波光潋滟的清泉,那在清泉中招摇的水草,诗人乘着一叶小舟,向着青草萋萋的小河深处寻梦,还有沉默的夏虫,沉默的康桥,这些意象构成一种梦幻般的深邃意境,生动地描写了徐志摩的
5、“诗化人生”。课文解读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是诗的开头一节,也是全诗的主旋律。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着愁怨的姑娘”。诗开头点明了诗的主旨是抒写诗人追寻的“希望”。被蒙蒙细雨笼罩的“雨巷”“悠长、悠长”,没有尽头,暗示希望的迷蒙渺茫。“独自”、“寂寥”暗示了诗人知音难觅,孤独彷徨。希望是什么?希望是那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那么,这“姑娘”是谁?诗人心目中的“姑娘”结着什么样的
6、愁怨?这是写诗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吗?这是写诗人对爱情的渴盼吗?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那么,就让我们循着诗人在雨巷行进的足迹,躲在一旁,悄悄地窥视吧。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你看,接下来的第2节,诗人写道,他希望逢着的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果然梦幻般地飘然迎面而来了。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这一节里,诗人反复地拿丁香来比喻姑娘。丁香,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我国古诗里有好些吟咏丁香的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体柔弱,乱结枝欲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
7、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容貌像丁香一样姣好美丽,品格像丁香一样高雅圣洁,心绪也像丁香一样忧愁惆怅。她愁什么?莫非是忧愁那负心的夫君,莫非是想望如意的郎君,也许是,也许都不是,她的愁就象她的容貌,就像她的心灵,高雅而圣洁,美丽而动人。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1)着,冷漠,凄清,又惆怅(2)。(1)彳亍:chch,小步慢走的样子。(2)惆怅:chuchn,伤感,失意。第3节写道,这丁香一样的姑娘,在“我”的长久的期待中,终
8、于姗姗走来了。她“像我一样,像我一样”,读到这里,我们恍然有所领悟:原来这丁香姑娘就是“我”,“我”就是这丁香姑娘,我也有姑娘一样的美丽,也有姑娘一样的高洁,也有姑娘一样的忧愁。彼心即我心,姑娘就是“我”的心。姑娘是我的心上人?姑娘是我的追求和理想的化身?也许是,也许都不是。我们不必追问得那么具体,也不必回答得那么确切。因为诗毕竟是诗,正如前人所说:“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尤其是戴望舒早期的诗,大都不是直接对现实的摹写,而往往是一种隐蔽灵魂的宣泄。正如一位诗家所说:“一个人在梦里泄露自己的潜意识,在诗作里泄露隐蔽的灵魂,然而也只是像梦一般朦胧的。从这种情境,我们体味到诗是在于表现自己与隐
9、藏自己之间。”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1)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1)太息:出声叹息。第4节,“她默默地走近”,看来“心有灵犀一点通”,两颗心灵已经接近、贴近,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终于从身边飘然而过,令“我”失望,她也“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两人的距离又重新拉开。这两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种抑郁病,不忍相离,又不得不相离,因而同病相怜;然而又正因为病症相同,不可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他们就是这样既彷徨,又在彷徨中追求着,追求着“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我”与姑娘的相遇,是一段真实的人生际遇,还是“我”思之深切而出现的一种幻境,还是这简直就是写的
10、一场梦?诗没有明说,也不能明说,让我们去想象吧。诗的第2、3、4节写“丁香一样的姑娘”也撑着油纸伞,像诗人一样,彷徨在这悠长而寂寥的雨巷。她从诗人对面而来,她与诗人只是瞬间相遇,又像梦一般地飘散而去。这是从正面写诗人与“丁香姑娘”的相逢。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1)的篱墙,走尽这雨巷。(1)颓圮:tup,倒塌。“我”目送着丁香姑娘飘然远去,她走到了雨巷的尽头,“到了颓圮的篱墙”。“颓圮的篱墙”给人的心灵以巨大的震撼,丁香姑娘那么美,美好的事物理所当然应该生长在美好的环境、圣洁的土壤,但丁香姑娘却“到了颓圮的篱墙”,这巨大的反差,激起人们多少联想!那
11、破落衰败的篱墙莫非竟是姑娘的归宿?莫非丁香姑娘处境艰险?莫非丁香姑娘命途多舛,遭受了沉重打击?这是感伤姑娘的不幸遭际,还是哀叹自己的生不逢时?“她默默地远了,远了”,“远了”的反复很有诗意,使人想起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静,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对丁香姑娘依依难舍之情,就在这反复中充分流露出来了。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这一节从字面看写姑娘的消失,实际是写美的毁灭,希望的毁灭。在“颓圮的篱墙”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姑娘的一切都“消散”了,美被彻底地毁灭了!诗人追寻着的希
12、望也彻底地毁灭了!这毁灭的希望,是诗人圣洁的爱情,还是诗人高尚的理想?诗第5、6两节,是诗人回转头来,目送那从身旁飘过的女郎远去,一直看见她“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她的颜色,她的芬芳,都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也都消失了。丁香姑娘的的确确、完完全全地消失了,“我”的希望也的的确确、完完全全地消失了。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姑娘消失了,希望毁灭了,但是“我”仍然没有放弃追求。诗的末尾与首节回应,我依然独自在悠长、寂寥的雨巷中彷徨,失望中又期待希望。“逢着”改为“飘过”,让诗一般的故事在更加朦胧迷茫的梦幻
13、中结尾。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第1节,点明全诗的主旨,这一次“再别康桥”,不是告别母校,不是告别友人,旨在“作别西天的云彩”。连用三个“轻轻的”,反复吟咏自己只身悄悄地来到康桥,想要悄悄地和“西天的云彩”话别。“云彩”是美丽的,也是虚无飘渺的,诗人临别康桥有什么悄悄的话儿不事张扬,只能独自向“西天的云彩”倾吐衷肠?诗开头即把我们带进了一个虚无飘渺、迷茫朦胧的境界。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第2节,写柳树的倒影。在那四、五月间的艳丽的黄昏,夕阳的余辉把康河岸边的垂柳镀上了一层金色,那婀娜多姿的柳条儿随着柔风轻轻地摇晃,宛
14、若一位娇艳柔美的新娘。美丽的倩影倒映在粼粼的波光中,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这一节写的是诗人对往昔美好的回忆,在文字里,在诗句中,浸透着诗人甜蜜的眷恋和无限的喜欢。这是什么样的一种情感呢?诗人没有明白地告诉读者。但从“金柳”、“新娘”、“艳影”这几个词来看,那一定是一段非常美好的回忆,也许或多或少和女性有关联吧。软泥上的青荇(1)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1)青荇:绿色的水草,荇,xn。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在康河细腻光滑的软泥上,散布着绿油油的充满生机的水草,它们随着清粼粼的水波在水底招摇,“招摇”即“逍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绿油油的水草
15、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自在地摇晃着身子,乐吱吱、笑呵呵,好像天真活泼的小精灵快乐逍遥!在这仙境般的地方,诗人心为物役,物我两忘,情愿做一条康河清波里的水草。作者通过“招摇”一词,把水草人性化了,生动地写出诗人理想中的自由,而“甘心”两字,也正写出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留恋。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第4节,写榆阴下的清潭,即拜伦潭。康河的上游,河身曲折多弯,那里有闻名的拜伦潭,传说当年诗人拜伦常在那儿游玩,诗人在剑桥读书时也常来这里游玩。在这一节诗里,诗人完全超脱了现实而进入了幻境:那浓阴覆盖着的潭水,不是纯净无色的清泉,而是五彩缤纷,斑斓多姿的“天上虹”;
16、可惜它“揉碎在浮藻间”,这“彩虹”,就是“沉淀”在诗人心灵深处的“梦”。这“梦”像“彩虹”,很美;但是它“揉碎”了,又很凄楚。读这一节诗要注意“沉淀”一词。“沉淀”,意即这是过去的而且积淀在心灵的最深处,那“彩虹似的梦”就是长久以来隐藏在诗人心灵深处的秘密。读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原来,再别康桥是诗人心灵的“放歌”,是诗人“隐私”的“曝光”。诗人的“隐私”是什么?是美好的理想破灭了,还是绚丽的爱情化为了泡影?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第5节,写康河泛舟。康河是美的,在夕阳西下的时刻,驾一叶小舟,撑一支长篙,穿过垂柳榆阴,划破水中的霞光彩虹,船儿便缓缓地
17、向着青草更青处漫溯。那“青草更青处”是一个什么样的神奇梦幻般的境界?为什么令诗人那么神往?诗人没有明说,让我们展开想象,同诗人一道去尽情地享受吧。当晚上归来时,天上星光灿烂,水中星火闪烁,连小船儿也载满了一船星辉。波光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满载而归,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读这一节诗要特别留意“寻梦?”二字,它是本节诗的“眼”,也是全诗的“眼”。此时此刻,诗人的心灵也在康河里“泛舟”,追寻着当年在康河里度过的美妙时光。“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意即向心灵的更深处追忆,他终于寻回了那“沉淀”在心灵深处的彩虹似的“梦”。诗人在梦幻中、在回忆中“满载一船星辉”,那“揉碎”了的梦“破镜重圆”,诗人陶
18、醉了,忘情了,他沉浸在斑斓的梦幻里,情不自禁地要放声高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1);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1)笙箫:shnxio,管乐器,这里代指乐曲。第6节,在“追梦”中诗人忘情了,以至于高声“放歌”,但诗人由梦幻回到现实,猛然觉醒“我不能放歌”。为什么“不能放歌”?这是“沉淀”着的“梦”呀,这是积淀在心灵深处的隐私呀。“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诗人要“别离”什么?要“别离”这“揉碎”了的“梦”。现在诗人把“梦”“寻”回了,那是甜甜的,他要独自享受,那是酸楚的,他只能独自吞噬。这静悄悄好比“别离的笙箫”,一个人静悄悄地沉思默想,在沉默中体味着别离的滋味。就连青草丛中的夏
19、虫似乎也体会到了这离别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往日欢愉喧哗的康桥,也与他心气相通,今晚沉默了,一切的一切都为诗人别离那“揉碎的梦”而沉默了。“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无声胜有声,诗人无声的告别胜似有声的笙箫。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第7节,跟开头呼应。首尾两节节奏相同,语意相似,仅变换几个词语,形成一种回环美。“不带走一片云彩”呼应开头“作别西天的云彩”。“云彩”是什么?读到末尾,我们不难看出,“云彩”就是诗人追寻的“梦”,“不带走一片云彩”或者说“作别西天的云彩”,就是不带走这个“梦”,就是要“别离”这个“梦”,去追寻他的新的“梦”。特色鉴赏雨巷朦胧惝恍的诗意美
20、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倏尔消逝,“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叹。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但“姑娘”也可能是有象征意义的。“姑娘”象征什么呢?“姑娘”的形象可以指诗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他追求到了“姑娘”理想吗?“姑娘”可望而不可即,追求虽执著
21、,但“道阻且长”,“姑娘”永远“宛在水中央”。这就给抒情主人公的追求涂上了一层悲剧色彩。如果诗中的“我”是一位沉醉于爱情中的青年,这位“姑娘”不正是他要追求的“寤寐思服”的佳人吗?或许她的家就在巷子的尽头,或许她只是从这巷子经过,诗写的是诗人的一段单相思,谁知道呢?读者尽可以展开想象。有时候,抒情诗中的主人公往往就是诗人自己,诗中的形象往往就是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或形象的补充。从这一角度说,诗人和“姑娘”二位一体也不是没有道理。即“我”是实实在在的我,而“姑娘”是理想的“我”,未来的“我”,或另一层面的“我”。我们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
22、来渺茫的憧憬。雨巷使用暗示的方法,尽可能隐蔽一些,朦胧一些,设法将真事隐去。一切都没有说穿,没有点透,然而我们懂了,感觉到了。正因为诗人没有把诗的意义限定在一个确定的层面上,我们从诗领会的东西才更多了。再别康桥飘逸潇洒的空灵美徐志摩是一位彻底的浪漫主义者,徐志摩的一生充满着浪漫、飘逸,他一生都是沉浸在一种极为圣洁极为高贵而又虚幻的追求中。志摩的诗是他不懈追求的人生缩影,是他诗化人生的表露,也是他浪漫、洒脱、飘逸个性的最真最深的体现。我们吟诵他的再别康桥,宛如聆听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会随着它的旋律来到了一个飘逸梦幻的世界。“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三
23、个“轻轻”,点出梦一般柔和的漫游,无拘无束,自由放步,心情好像很静,世界也很静,因为那里有漫步天河的云,恬静、闲适而缥缈。“我轻轻的来”,诗人从遥远的大洋彼岸“轻轻的”飘来,开始他的梦幻之旅,“轻轻的我走了”,诗人又“轻轻的”从英伦三岛飘向更遥远的东方,好比飘来“西天的云彩”,来无影去无踪。“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悄悄的来”,不露一点声响;“悄悄”的去,不留蛛丝马迹,就像那悄无声息的“云彩”。来时两袖清风,唯有浓浓的情和爱;去时两手空空,“不带走一片云彩”。而志摩孜孜以求的“爱”,就像那“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是的,志摩一辈子就是在寻梦;他
24、重返剑桥,就是来寻梦。他“撑一支长篙”,驾一叶扁舟,去寻“那河畔的金柳”,因为“新娘”“在我的心头荡漾”;去寻水底“招摇”的青荇,他想变成柔波里的“水草”;他神游拜伦潭,诗梦化作了“天上虹”;他“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摘下“一船星辉”。诗人徐志摩就这么沉浸在,陶醉在浪漫的甜美的爱的海洋里,像云一样飘逸,像梦一样空灵,这就是徐志摩的诗,这就是徐志摩其人。志摩,你“轻轻的”来了,为人类“放歌”;你“悄悄的”走了,“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你没有“带走一片云彩”,却留下“彩虹似”的诗歌。你可以“作别西天的云彩”,你无法作别我们对你的绵绵思念。问题探究探讨诗歌主旨,是诗歌鉴赏的主要目的之一。怎样把握诗歌主题
25、呢?现在结合这两首诗进行一些探讨。雨巷,要读懂这首诗,要品尝出这首诗的情味,关键在于正确理解诗中所描写的那位与诗人瞬间相逢又相散的丁香姑娘。怎么破解这个秘密呢?一种方法是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据此可以看出那位姑娘是诗人追求的恋人。在关于戴望舒现有的传记材料中,他的第一次爱情,是在1929年前后对一位名叫施绛年的姑娘的追求。1929年4月他出版的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扉页上印了法文“A Jeanne”,其意思是“给绛年”,诗集中的路上小语、林下小语等诗作抒发了诗人对施绛年热烈的爱。这两首小诗大约写于1928年。而写于1927年的雨巷中的那位丁香一样的姑娘,是否确指施绛年,虽然还缺乏根据,但是,诗人早
26、已有了爱的萌发和爱的情愫,这是可以肯定的。因而,对于雨巷中所写的那位姑娘,即使算做一种并无“本事”的虚拟,也可以大胆地认为,恐怕其中不乏对于爱的渴求与追索。还有一种方法是联系诗篇创作的时代背景,认为诗人笔下那位匆匆相逢又相散的姑娘,是第一次大革命的象征。这首诗写于1927年的夏天。诗人曾以极大的热情投入革命的洪流,但是国民党右派的反革命政变粉碎了他美好的理想。对于这场骤然兴起又突然熄灭的大革命,诗人和当时的许多革命青年一样,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诗中那位飘然而来又飘然而去的丁香姑娘,正是这种感情的象征。再别康桥对于这首诗的主题,至今仍然众说纷
27、纭。一般的人根据诗的题目,认定它是抒写对母校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最近有一些人根据徐志摩的生平和诗中的意象,认为它抒写的是与林徽英的一段恋情。教师教学用书 和谢克强先生认为,这首诗“谈不上什么现实内容或时代精神”,就其思想内容而言,“的确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只不过是表达一种极平常极普通的离情和那种微波似的轻烟似的别绪,并无什么深刻的思想意义”。但是,在普通高中教材的教师教学用书“鉴赏要点”里面却指出:本诗“表现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侧面表现了五四时代的精神”。哪一种说法比较合理呢?惜别母校之说经不起推敲,因为诗中已经写得很清楚,诗人来康桥是要“作别西天的云彩”。但如果说其“并无什么深刻的思想意
28、义”,似乎过于肤浅。我们要真正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关键在弄明白那“揉碎”了的“沉淀”的“彩虹似的梦”指什么,因为诗人寻的是这个梦,“作别西天的云彩”也就是作别这个梦。“梦”指什么?许多人根据“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那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但我不能放歌”等,认定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的一段隐私,也便是他与林徽英女士的那段虽然破裂但却甜蜜的恋情。如果细细地推敲诗人的生平和林徽英女士后来的追忆,应该说这个见解是比较合理的。诗人为什么对林徽英的恋情倍感甜蜜?恐怕不能平庸地理解那是因为林徽英才貌双全,主要的还是那种挣脱了封建枷锁之后的自由恋爱的甜蜜。原来,徐志摩的婚姻是不幸的,他的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