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一号》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综合测试.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名师一号 名师 一号 高中语文 人教版 必修 第二 单元 综合测试
- 资源描述:
-
1、第二单元综合测试(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第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古典绘画博大精深,经历了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和积累,承载着独特的思维方式、哲学思想和审美趣味。中国古代哲学浓缩和概括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特质,必然渗透和影响着我国古典绘画的内在韵味和价值。将每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绘画作品展出,就如同在欣赏着一幅历史长卷,体验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所积累下来的艺术底蕴。绘画体现着精神,而精神又融于画中,从我国古典绘画中尤其能够体会到“天人合一”“有无相生”“君子比德”等古代重要的哲学精神。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对中国的古典绘画
2、艺术影响至深至广。虽然中国古代哲学各家在天和人的关系问题上的理论旨趣并不相同,却又都坚持了“天人合一”的逻辑思路,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相通、相类及统一,以求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儒家强调“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要尊重爱护自然界中的万物。道家提倡“道法自然”,万物平等。“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庄子强调的这种物我交融的心态,是天人合一状态中最理想的境界。这些言论和典故,为历代画家在绘画实践中加以广泛深入的运用。天才画家创作佳品时经常进入忘我的状态。只有排除一切烦扰处于全神贯注的状态时,才能做到目不见绢素,手不知笔墨,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南
3、宋罗大经的“不知我之为草虫耶?草虫之为我耶?”就是在抒发自己绘画创作活动中的“物化”合一的状态。中国古典绘画家历来坚持师法自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自然中有我在,我中也有自然。道家哲学提倡“有无相生”,注重“无”的作用。在老子看来,宇宙之本为“道”,道是“有”与“无”的统一。有无相生,不似之似,画家以此来实现对“道”的体验。古典画家不会对物写生,看一笔画一笔,而是不役于物体的外表,在似与不似之间,方可追寻到万物“道”之本源。因此,他们笔下所表现出来的自然万物,并不是纯粹的客体,而是一种负载着画家喜、怒、哀、乐等内心体验的自然。如齐白石语:“作画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形
4、”是气之粗,“神”才是气之精。道家对中国古典绘画的影响还体现在绘画的创造性及审美的风格上,追求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意境深远的韵味。此外,儒家的“中庸”含蓄和佛家的“禅悟”说对画家的“有”“无”绘画思想的潜移默化也很明显。在绘画中,画家描绘客观物象不是目的,如何让画笔下的物象能更好地体现“道”的意境才是画家的着力点。中国古典画论中“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无画之处皆成妙境”“模糊反精到,虚空见充实”等众多理论的源生,正是在老庄哲学思想支配下艺术上的具体体验。苏东坡说过,“作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中国传统画家不以表面的逼真和酷似作为追求的目标,而是主张“言忘意得”。似
5、与不似之间的“意”就成了判断作品成败得失的标准。画面赏心悦目固可称为“美”,无限的余韵那才称“妙”,人们往往对那些远远超于物象之表、意趣出神入化的作品给予最高的评价。(选自中国古典绘画中的哲学精神,2013年10月19日光明日报)1联系上下文,对第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典绘画如同一幅历史长卷,从中可以体验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所积累下来的艺术底蕴。B中国古典绘画深受中国古代哲学精神的渗透和影响,从中最能够体会到古代重要的哲学精神。C中国古典绘画富有内在韵味和价值,这种“韵味和价值”直接体现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特质。D中国古典绘画深受中国传统哲学影响,其中以儒家“天人合一”和道家“有无相
6、生”影响最大。解析A项,“中国古典绘画如同一幅历史长卷”不正确,应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代表性的绘画作品”;C项,“直接体现中围古代文化的精神特质”不正确,应为间接体现;D项,“儒家天人合一”不正确,中国古代哲学各家都坚持这一思想。答案B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第段站在中国古典绘画发展历程的高度,揭示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国古典绘画相互影响、水乳交融的密切关系,指出从古典绘画中能体会到古代哲学精神。B、两段,首先指出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对中国古典绘画影响极大,再分别从儒家和道家思想两个方面具体展示其对中国古代画家的影响。C、两段,论述的是道家哲学中“有无相生”思想对中国
7、古典绘画的景物特点、创造性以及审美风格乃至创作理论、艺术追求、评价标准等方面的影响。D全文采用总分式结构,思路清晰:先总说中国古代哲学对于中国古典绘画存在重要影响,再分述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及“有无相生”思想的影响。解析A项,“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国古典绘画相互影响”不正确,应是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国古典绘画的影响;B项,“再分别从儒家和道家思想两方面具体展示”不正确,文中是将两方面结合在一起展开论述的;C项,第段还论及儒家的“中庸”含蓄和佛家的“禅悟”说对中国古代绘画的影响。答案D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中国古代哲学各个流派对于今天、人文关系的理解不尽相同,但是都追
8、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B在绘画实践中,如果能像罗大经所说的那样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就能创作出佳品。C在中国古代画家笔下,自然万物并非纯粹的客体,而是画家内心体验的载体,是“道”的体现。D是否有“意”是中国传统画家判断作品高下的标准,那些虽不逼真却有意趣的作品往往能获得好品。解析假设关系不成立。根据原文,是否能创作出佳品还要看画家自身的素养,只有“天才画家创作佳品时经常进入忘我的状态”。答案B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二十五年,王寿梦卒。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余祭,次曰余眜,次曰季札。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于是乃
9、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王诸樊元年,诸樊已除丧,让位季札。季札谢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材,愿附于子臧之义。”吴人固立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乃舍之。十三年,王诸樊卒。有命授弟余祭,欲传以次,必致国于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且嘉季札之义,兄弟皆欲致国,令以渐至焉。季札封于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四年,吴使季札聘于鲁,请观周乐。去鲁,遂使齐。说晏平仲曰:“子速纳邑与政。无邑无政,乃免于难。齐国之政将有所归;未得所归,难未息也。”故晏子因陈桓子以纳政与邑,是以免于栾高之难。去齐,使于郑。见子产,如
10、旧交。谓子产曰:“郑之执政侈,难将至矣,政必及子。子为政,慎以礼。不然,郑国将败。”去郑,适卫。说蘧瑗、史狗、史、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曰:“卫多君子,未有患也。”自卫如晋,将舍于宿(地名),闻钟声,曰:“异哉!吾闻之,辩而不德,必加于戮。夫子获罪于君以在此,惧犹不足,而又可以畔乎?夫子之在此,犹燕之巢于幕也。君在殡而可以乐乎?”遂去之。文子闻之,终身不听琴瑟。适晋,说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曰:“晋国其萃于三家乎!”将去,谓叔向曰:“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将在三家。吾子直,或见疑,必思自免于难。”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
11、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十七年,王余祭卒,弟余眜立。四年,王余眜卒,欲授弟季札。季札让,逃去。于是吴人曰:“先王有命,兄卒弟代立,必致季子。季子今逃位,则王余眜后立。今卒,其子当代。”乃立王余眜之子僚为王。公子光者,王诸樊之子也。常以为吾父兄弟四人,当传至季子。季子即不受国,光父先立。即不传季子,光当立。阴纳贤士,欲以袭王僚。十三年春,吴欲因楚丧而伐之,使季札于晋,以观诸侯之变。楚发兵绝吴兵后,吴兵不得还。于是吴公子光曰:“此时不可失也。”告专诸曰:“不索何获!我真王嗣,当立,吾欲求之。季子虽至
12、,不吾废也。”使专诸置匕首于炙鱼之中以进食。手匕首刺王僚,遂弑王僚。公子光竟代立为王,是为吴王阖庐。季子至,曰:“苟先君无废祀,民人无废主,社稷有奉,乃吾君也。吾敢谁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非我生乱,立者从之,先人之道也。”复命,哭僚墓,复位而待。太史公曰:孔子言:“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选自史记吴太伯传,有删节)注聘:诸侯之间派使节问候。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不义:认为不讲道义B子速纳邑与政纳:接纳、接受C辩而不德,必加于戮辩:有才干谋略
13、D吾子勉之!勉:尽力,努力解析纳:交出。答案B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季札政治上见微知著的一组是(3分)()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故晏子因陈桓子以纳政与邑,是以免于栾高之难郑之执政侈,难将至矣,政必及子辩而不德,必加于戮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将在三家ABC D解析叙述的是子臧的事,表现的不是季札,对象错。表现的不是季札的政治远见,而是善察人心。是季札的听闻,不能表现季札的政治远见。答案C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季札是寿梦的第四个儿子,因为其贤能,寿梦曾想立他为国君,但是他没有接受。不得已,梦寿只好让
14、长子诸樊继位,执掌国政。B诸樊死时,留下遗命传位于余祭,是想按兄弟排行往下传,以实现父亲的愿望,但季札的哥哥们都想做国君,就把延陵封给了季札。C季札出使之初路过徐国时,心里已决定将自己的佩剑送给徐国国君;当他出使回来路过徐国时,徐国国君已经死去,季札将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旁边的树上。D公子光认为季子不肯接受王位,而自己的父亲应该第一个继位者,接下来应该轮到他自己。所以在楚国断了吴国军队的退路,吴军陷入困境之时,公子光指使专诸杀死了吴王王僚,夺得了王位。解析“但季札的哥哥们都想做国君”错,应为季札的哥哥们都想把国君之位让给别人。答案B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
15、)吾子直,或见疑,必思自免于难。(3分)译文:_(2)吾敢谁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3分)译文:_ (3)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4分)译文:_答案(1)您为人刚直,或许会被猜疑,(您)一定要慎思如何使自己免于祸患。(“直”1分;被动1分;句意1分)(2)我能怨恨谁呢?(也只能)哀悼念死者,侍奉生者,等待天时到来。(宾语前置1分;“哀”“事”1分;句意1分)(3)延陵季子的仁爱心怀,向慕道义终生不止,能够见微知著辨别清浊。啊,(他)又是(一位)多么见多识广、博学多知的君子啊!(“见微而知清浊”1分;“何其”1分;“闳览博物”1分;句意1分)参考
16、译文二十五年(前561),王寿梦死。寿梦有四个儿子:长子叫诸樊,次子叫余祭(zhi),三子叫余眜,四子叫季札。季札贤能,因而寿梦曾想让他继位,但季札推辞不答应,于是寿梦让长子诸樊继位,总理诸种事务,代理执掌国政。王诸樊元年(前560),诸樊服丧期满,要把君位让于季札。季札推辞说:“曹宣公死后,各国诸侯和曹国人都认为新立的曹君不义,要立子臧为曹君,子臧离开曹国,以成全曹君继续在位。君子评论子臧说他能遵守节义。您本是合理的继位人,谁敢冒犯您呢!当国君不是我应有之节。我虽无能,也愿学习子臧那样的义举。”吴国人坚持要立季札,他就抛弃了家室财产去耕田,吴国人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十三年(前548),王诸樊
17、死去。留下遗命把君位传给其弟余祭,目的是想按次序以兄传弟,一定要把国位最后传至季札为止,来实现先王寿梦的遗愿;而且因为兄弟们都赞赏季札让国的高风亮节,大家都想把国君之位让给别人,这样就能依次渐渐传到季札身上了。季札被封在延陵,因此号为延陵季子。四年(前544),吴王派季札到鲁国聘问,季札离开鲁国,就出使到齐国。劝说晏平仲说:“你快些交出你的封邑和官职。没有这两样东西,你才能免于祸患。齐国的政权快要易手了,易手之前,国家祸乱不会平息。”因此晏子通过陈桓子交出了封邑与官职,所以在栾、高二氏相攻杀的祸难中得以免祸。季札离开齐国,出使郑国。见到子产,如见故人。对子产说:“郑国掌握政权的人穷奢极侈,大难
18、将临,政权定落于你身上。你执政时,要小心地以礼治国,否则郑国将要衰败!”离开郑国后,季札到了卫国。非常欣赏蘧瑗(qyun)、史狗、史(qi)、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说:“卫国君子很多,因此国家无患。”从卫国到了晋国,季札要住在宿邑,听到鼓钟作乐之声,说:“奇怪啊!我听说有才无德,祸必加身。这孙文子正是为此得罪国君,小心翼翼尚恐不够,还可以玩乐吗?孙文子在这里,就如燕在帷幕之上筑巢那样危险。而且国君尚在棺中停殡未葬,难道可以作乐吗?”于是离开了。孙文子听说后,一辈子不再听音乐。季札到晋国,欣赏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说:“晋国政权将要落到这三家吧。”临离开晋国时,对叔向说:“你要勉力而行啊!晋
19、国国君奢纵而良臣又多,大夫很富,政权将落于韩、赵、魏三家。您为人刚直,或许会被猜疑,(您)一定要慎思如何使自己免于祸患。”季札刚出使时,北行时造访徐国国君。徐君喜欢季札的宝剑,但嘴里没敢说,季札心里也明白徐君之意,但因(自己)还要到中原各国去出使,所以没把宝剑献给徐君。出使回来又经过徐国,徐君已死,于是季札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坟墓树木之上才离开。随从人员说:“徐君已死,又把宝剑给谁呀?”季子说:“不对,当初我内心已答应了他,怎能因为徐君之死我就违背我自己的心愿呢!”十七年,王余祭去世,他的弟弟余眜继位。四年后,王余眜去世,欲传授王位给余眜的弟弟季札。季札谦让,逃离了。于是吴人说:“先王有遗命,兄
20、长去世就由弟弟继位,一定要到季子的头上。季子今逃离,就由王余眜继位。现在余眜去世,他的儿子应当继位。”于是拥立王余眜的儿子王僚为王。公子光,是王诸樊的儿子。始终认为自己父辈兄弟四人,应当传位给季子。季子不接受做国君,公子光的父亲最先做了国君。如果位没有传给季子,公子光应当继位。于是暗地里招纳贤士,想凭借这个来袭击王僚。十三年春,吴国想趁着楚国有丧事而去攻打他,派季札到晋国去,观察各诸侯的动静。楚国发兵断了吴国军队的后路,吴兵不能够退兵。于是吴公子光说:“此时机不可失。”告诉专诸说:“不追求哪有收获!我是正宗的王位继承人,应当继位,我想得到王位。季子即使来了,也不会废掉我的。”于是派专诸把匕首放
21、到烤熟的鱼中,摆在宴会上吃。专诸趁机手握匕首刺向王僚,于是就弑杀了王僚。于是公子光代立为王,这就是吴王阖庐。季子回来,说:“如果以前的君主不废祭祀,人民都尊敬君主,社稷大事也有好的规划,那就是我的君主。我能怨恨谁呢?(也只能)哀叹死者,侍奉生者,等待天时到来。不是我想作乱,正直的人就有人跟从,古今以来都是这样。”于是向吴王复命,到王僚的墓前哭拜,又让出自己的官位。太史公说:孔子说过:“太伯可以说是道德的巅峰,三次把天下让给别人,百姓都不知用什么言辞来称赞他才好。”延陵季子的仁爱心怀,向慕道义终生不止,能够见微知著辨别清浊。啊,(他)又是(一位)多么见多识广、博学多知的君子啊!(二)古代诗歌阅读
22、(11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题 乌 江 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叠题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8这两首诗均为咏史诗,都对项羽自刎乌江亭一事进行了评价。请简要概括杜牧和王安石各自的看法。(5分)杜牧的看法:_王安石的看法:_答案(杜牧的看法)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有包羞忍耻,百折不挠,才有可能卷土重来。(王安石的看法)项羽兵败的原因是丧失人心,根本不可能卷土重来。9这两种评价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请结合诗歌和史记有关内容,具体陈述你的理由。(不少于60个字)(6分)要求:从诗人所作的评价本身
23、的特色、评价的依据、你的个性化见解等方面陈述理由。答:_ _答案(示例一)杜诗借题发挥,高屋建瓴,用翻案法,议论不落窠臼。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目见江东父老”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重整旗鼓,则胜败之数,或未易量。“卷土重来未可知”一句,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颇具气势。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具有积极意义。(示例二)王诗论据坚实,击中要害,末句以反诘形式收束,含蓄有力。项羽率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
24、叱咤风云,不可一世,号称“霸王”。然而,他不识人才,刚愎自用;背约不让刘邦关中称王,放逐义帝,自立为王。“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以致人心尽失,四面楚歌,最终,还归结失败的原因为是“此天之亡我”。由此可见,项羽的失败是性格的悲剧,也是历史的必然,绝无卷土重来的可能。王诗的评论直指“壮士哀”“势难回”即人心向背这一要害,真可谓切中肯綮,理直气壮。(6分,任选一种评价加以分析即可。诗评本身的特色,3分;评价的依据、你的个性化见解,3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1)_,不仁;失其所与,不知;_,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烛之武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