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推荐》吉林省吉林市毓文中学高二语文论文:书香伴我行.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名校推荐 名校 推荐 吉林省 吉林市 文中 学高二 语文论文 书香
- 资源描述:
-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书香伴我行语文读书活动之实践与反思 新课程改革提出从封闭式教学走向开放性教学,从狭义教学走向广义教学,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新课程必修开篇的致同学们就提到“语文学习将与以往有所不同”,学生们“主动选择和确定学习内容的机会多了”,还提到“必修共5册要在不到一个半学年学完”,这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无疑是一项巨大挑战。反思以往的语文教学:高中三年的语文学习不过是课本中有限的课文和所谓的应考试题的堆砌,学生困惑,教师疲惫,课时紧张,收效甚微。新课程的教材体系庞大,内容繁多,以往的教学模式显然难以适用,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对此我校领导提出了以读书为主线的语文教学改革设想,这一设想
2、得到了省教育学院落王鹏伟教授和张玉新老师的大力支持。至今我校实施 “毓魂”读书工程已经有三年之久,这届学生也以优异的高考成绩消除了家长老师们对读书活动的顾虑。我们的读书活动不是对具体某一节课的设计,而是对课程的总体把握和设计。其实读书的好处不言而喻,然而在教学任务繁重、高竞争激烈的高中,想让学生在课外时间大量读书只能是一个奢望。于是我们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把读书活动引入到语文课堂上来。我们研究决定每学期的语文课堂用三分之二的时间完成课本内容,剩余三分之一的时间留给学生们读书。这样既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阅读又不给学生增加额外的负担。在具体实践中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一、现代文教学方面,以问
3、题教学法为主,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中外名著,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1、教材的取舍以往语文课上的现代文阅读只局限于教材,阅读量和阅读面都十分有限,为了能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作品,就必须大胆对教材进行取舍,我把选择权交给了学生。在开学初我让学生用一周时间通读课文,并做读书笔记,然后由学生投票选出自己最喜欢、最希望学的几篇课文,课上共同学习。这样选择权落到学生手里,学生异常兴奋,也异常重视,于是对每一篇课文都反复品读,认真咀嚼,再三比较后才投出自己的一票。这样选出的文章是学生真心喜欢的文章,学起来自然分外投入,而没被选出的文章也在反复斟酌、推敲取舍中被学生消化理解了。时间虽然只用了以往的
4、三分之一,但教学效果却是以往按部就班的常规教学远不能敌的。课外内容的选取,我们是以教材为中心辐射开来的,结合王鹏伟教授主编的人文读本,最终确定了读书专题、鲁迅专题、现当代散文专题、中外名著专题、哲学专题、艺术专题等。每一个专题由教师列出若干推荐作家和书目供学生选读,并聘请校外的专家、学者或校内优秀教师做导读讲座,以指导学生的选择。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兴趣,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又避免了学生漫无目的的盲目阅读。因此学生的阅读都能认真、深入。每节课上都能看到学生聚精会神的阅读和凝思,每节课后都能在学生的读书笔记中读到他们的成长和收获。新课程提出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
5、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些都在读书活动中得以很好的实现。2、问题教学法在实践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始料不及的问题。在读书活动进行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学生的读书感悟虽真实但对作品的理解大多停留在表面上,难以深入下去,缺少对作品独到深刻的理解,对于有些难懂篇章甚至存在诸多误读,还有些人的读书笔记里充满了对文章的疑问却无处求解。是啊,其实在我们教师的读书过程中也不乏这样那样的问题,更何况是学生呢!然而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读书活动的收获只能是微乎其微的。那么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几千年前的教育家孔子就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学生的疑问正是深入研究的最好切入点。于是我决定就从问题
6、入手,以学生的疑问为突破口。让学生把读书过程中产生的疑问集中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首先,我让学生把每天读书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记下,利用每周末的语文课交流讨论。讨论分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两部分,先是由小组内部对问题进行讨论筛选,对于小组内部筛选出来的难以解决的共性问题、重点问题,再由教师和全班同学共同思考、交流、讨论、解决。在这样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够轻松地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着民主的、平等的交流。思维与思维进行碰撞,很容易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自然深入下去了。同时每一个学生都在参与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提高,大家都能在这种活动中获
7、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起学习乃至做人的自信。下面请大家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在读雷雨的时候,学生们的观点出现了分歧,争议的核心在于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不是真的。这对于文本的解读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也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讨论中同学们各执己见争执得很激烈。一方抓住周朴园的怀旧情结认为他对侍萍的感情是真的,另一方抓住周朴园认出侍萍后的嘴脸认为他对侍萍的感情并不是真的。一节课过去了还没有什么结果,于是我让学生放眼整个剧本,联系当事人所处的时代、环境设身处地考虑这一问题,对于原剧中省略的情节也可以展开合理推想,并布置学生课下分组交流,一周后的课上交流研究结果。一周后的课上,学生给了我一份异常精彩的答卷一场
8、对于周朴园的法庭审判。在学生们的法庭中,再现了三十年前周朴园与鲁侍萍分别的场景,出乎我意料的是,学生并未安排周朴园狠心抛弃侍萍,而是设计了一个冷面无情的老夫人周母的形象。周母在大年三十的夜里周朴园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狠心赶走了侍萍,而当时的周朴园是一个既多情又畏惧母亲的大少爷,竟活脱脱是又一个周萍。我不禁感叹学生们对作品理解的细腻。是啊,周朴园也是人,他也不是生下来就是资本家和封建家长的,如果没有一丝一毫的情感,侍萍又怎会心甘情愿为他生下两个儿子呢?学生们的想象体现了他们对文本的深刻领悟。在他们眼中周朴园已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资本家、封建家长,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学生在辩论问题的过程中还学会了用发
9、展的眼光看问题。他们认为周朴园在年轻的时候也有过对爱情的憧憬,对生活的美好希望,然而大少爷的身份注定了这段爱情的悲剧结局,而几十年的封建家庭的熏染和生意场上的尔虞我诈又使他一点点丧失了人性与良知,最终才沦为一个冷酷、阴险的资本家和封建家长。他是时代与社会的产物,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一个真实缩影。学生的认识达到了从未有过的深度,这得益于读书活动,得益于对问题的探究。这次试验的成功更坚定了我的信心,我决定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学生的问题层出不穷:“祥林嫂的死因到底是什么?”“边城为什么会是个悲剧?”“老葛朗台对女儿有没有感情?”“杜十娘怀抱百宝箱就没有其它出路了吗?”每周的交流论争中都有思想的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