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肥乡一中高一语文 再别康桥 学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省肥乡一中高一语文 再别康桥 学案 河北省 肥乡 一中 语文
- 资源描述:
-
1、再别康桥预学案一、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翻译家。新月派的代表人物,笔名云中鹤。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到美国、英国留学。 1920年去英国剑桥留学,在那里度过了一年多的真正悠闲自由的日子。据他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回国后先后担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历任诗刊增刊、新月月刊等主编。徐志摩短促一生正值中国最黑暗的时代。但在动荡和变革的岁月中,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爱、自由、美”的追求与渴望.他的诗语言清新,比喻贴切,风格轻柔明丽,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三、徐志摩与
2、康桥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但他这次重游康桥的时间,却是在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是在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就在一个晴朗的下午,一个人怀着砰砰直跳的激动心情,悄悄地到康桥来找他的英国朋友的。所谓“康桥”,现在通泽“剑桥,即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因徐志摩年轻时曾在此读书、生活过,结识过许多英国朋友,故对此常怀有一股特殊的感情。遗憾的是,因他事先没有联系好,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他。于是,他一个人就在他七八年前曾经生活过的每一块地方、每一个角落,静
3、静地散起步来,那过去的一幕幕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忙,又赶着到达廷顿庄去会见另一位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的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运康桥的切身感受。二、 基础知识1.字音河 畔( ) 荡 漾( ) 青 荇( ) 榆 阴( ) 揉 碎( ) 浮 藻( ) 长 篙( ) 漫 溯( ) 斑 斓( ) 笙 箫( )2.词语荡漾:青荇:漫溯:斑斓 : 再别康桥导学案【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明确诗歌的意象、意境以及它们对于诗歌的重要作用;了解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4、2. 能力培养目标:了解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以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发挥充分的想象去感悟诗歌的意境;通过解读意象去把握诗歌的主旨;欣赏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3. 情感教育目标:领悟徐志摩与母校的深厚情感以及抒发情感的恰当方式。【重点、难点】1.再别康桥是如何体现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的?再别康桥美在何处?2.再别康桥的意象选择非常独特,如何理解意象的独特之处?这些独特的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3.徐志摩为何对康桥情有独钟,仅仅是学生对母校的情怀吗?有没有其他原因?【学生活动设计】1课外提前准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2课堂随教师诵读美读成诵。3观看多媒体。4自由讨论。【课时安排】1课
5、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朱自清先生说过:现代诗人应当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有一位文学家也说过,在现代文学史上不能忘记的诗集有三部:一是胡适的尝试集,一是郭沫若的女神,一是徐志摩的志摩的诗。就是现在,也有许多朋友喜欢徐志摩的诗,可见他的诗影响之大、之深、之远。二、作者简介三、指导朗读1、学生诵读,教师提示:这首诗象一首小夜曲。应读出委婉细腻的感情。节奏要轻慢一点。 语气要舒缓、轻柔、低沉(特别是:悄悄、轻轻、沉默)。2、教师范读,学生模仿。(或者播放范读磁带,学生模仿) 3、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知诗歌的内容。 1)问: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2)问
6、:诗人为什么一开始说“轻轻的我走了”而不说“我轻轻地走了”?他后面连用了两个“轻轻的”都在“我”之后,就更符合语法规范。 明确:调整语序的作用,主要是强调。连用三个“轻轻的”,突出了“宁静”,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表现了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深情,以及无奈与感伤。诗人不忍心惊动康桥呀。 同时衬出了诗人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而且这样一写,音韵上感觉也好一些。四、课堂讨论:1、找寻意象:康桥的美丽是通过哪些景物写出来的?(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物?。 明确:云彩,金柳,青荇,清潭,长篙,星辉。这些自然景物都是柔美的。它们都已超越了本身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恋情。而融
7、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景象就是意象。(客观物象) + (主观情意)= 意象2、具体整体感受意象美。(有条件可以播放关于康桥的风光片) 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照射下的柳树,它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金色的柳条随风摇摆,秀美婀娜,好像美艳的“新娘”,形象逼真的写出了金柳的美好姿态,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及浓烈的温柔之爱。“艳影”在诗人“心头”“荡漾”,物我合一,情景交融。谁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娘呢? 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西安有个地方叫灞桥,是古代送别的地方,送别时人们往往都有折柳赠别习俗。真是伤心不过灞桥柳呀。 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
8、。青荇,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明确: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写出了水草随微波起伏的轻盈之态。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并有向诗人打招呼,欢迎诗人之意。“甘心”两字,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流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 本来很一般的景物为什么会在诗人的眼里变得如此美好?因为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对康桥的无限留恋。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这里的潭即指拜伦潭,相传拜伦曾在这里游玩。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