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第十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省 唐山市 第十一 中学 2019 2020 学年 语文 学期 期中 试题 解析
- 资源描述:
-
1、河北省唐山市第十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中国关于“隐”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周易。其中遁卦“天下有山,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直接描述了贤者为远避小人而退藏隐居的状态。可见,中国隐逸文化兴起的根源正在于人自保的本能,既然无法战胜又不愿合污,那就只好退避现实以求明哲保身。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对周遭环境消极的妥协,但在这种妥协中,隐居者却常常意外地获得宣扬个人主张,实现自我价值,甚至赢得权力青睐的新渠道。以至到了诗经,小雅鹤鸣已经从上层视角,为隐居之人定下了如“野鸣之鹤”的身份,让隐士成为一种受到官方认可的,高尚
2、、贤能、隐藏锋芒的象征。而卫风考槃和陈风街门两作,则更让贤人退隐所代表的逍遥和清高意象深入人心,转化为口耳相传的事迹。中国历史前进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社会制度演进所带来的,更加紧密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则使全身而退的躲藏变得愈发困难。这样的窘况,让求隐不能的魏晋士人不得不转而寻求精神上的逃避,“隐”这一行为,便从“存在消弭”的基本概念中,产生了名为“逸”的分支,延伸出“精神自由”的新倾向。政权更选频繁,社会动荡不定,魏晋六朝三百余年间近乎惨烈的政治斗争与战祸征伐,使作为社会上游存在的贵族和士人阶层深陷社会地位与权力流动的洪流。他们眼见财富和地位不再与生俱来却无能为力,终日周旋于身份认知与生存状况
3、的巨大落差中不得解脱,还要时时殚精竭虑,唯恐稍有疏忽而招致祸端。正如晋书所说,“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加上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几乎使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后人提起魏晋风流,无不带着艳羡的语气,言必提“六朝卖菜佣都有烟水色”,殊不知这风雅至极的“烟水色”背后,是多少徒劳无功的苦闷和刻意为之的伪装。就在这人人自危,连对坐争辩都得规避俗事、政事以避祸的“清谈时代”,玄学家何晏带着一剂名为“五石散”的方药华丽登场,由此开启了六朝名士依靠药物自我麻痹和逃避现实的新风尚,中国隐逸史上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风潮就此发端。通过服用五石散,魏晋
4、六朝名士展露出种种超乎常理的迷狂状态和极度亢奋的行为:扪虱而谈者有之,路穷而泣者有之,仗剑劈蝇者有之,石发燥热当街裸身奔袭者更有之。所幸彼时人多淳朴,且敬神。面对如此诡异行迹,非但不以为失常,反倒因其敢于不拘礼教而受到尊重,倘若此人再有些才华异禀处,那便成了天纵奇才,甚至神仙托世,从此得以跳出世俗伦理,即使偶有不慎也能蒙混过关。端的是既能娱己,又能避祸,更有甚者还能获传美谈以垂史。种种好处如此,那发散不慎将会导致可怕结果反倒显得有些无足轻重了。无怪此后五六百年时光中,名流逸士皆为此物颠倒,不惜中毒身死而争相服用。所谓“真名士,自风流”,能够将惨淡人事暂抛脑后,而在迷离恍然的通神境界中无所拘束,
5、这样的奇伟功效,试问又有谁能拒绝得了?在五石散的作用下,魏晋风度成就了一派人人风流自赏、追慕仙姿的奇幻风骨。服散后皮肤敏感,不得不着宽袍大袖被誉为“谪仙气”;药力发散后面色红润、大汗淋漓被称为“烟水色”;连石发导致的精神迷乱和极端亢奋都被赞为“真性情”。不知不觉间,五石散已经成为精致、敏感和脱俗的象征,甚至构成了一个被无数人仰望和效仿的隐形阶层,以至连太平广记中都记载着某人当街宛转称热,只为假装自己也加入了那个能够服用五石散的、高贵优雅而敏锐的上游世界的故事。如果说五石散是一场烟云水色的绮丽幻梦,那由它所带来的种种实际发生的行为和潮流便是中国士人心目中“隐逸之姿”的具象。服散后燥热难耐,必得靠
6、疾走出汗才能抒发,却恰恰暗合传统“隐”观中“遁走避世”的思想,于是当街“疾走”演变成在风景优美僻静处“行吟”的风尚,自在至极,风雅至极,甚至还与西方哲人柏拉图所提的“诗兴狂迷”不谋而合,不经意间成就了了东西方文化最早的契合。(节选自心灵的逃亡:中国隐逸文化谈)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周易中的遁卦直接描述了当时的贤者退隐的情况,“隐”这一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古书中。B. 既然无法战胜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那最好的选择就是退避现实以求明哲保身。可见,中国隐逸文化兴起的根本原因正在于人自保的本能。C. 诗经的小雅鹤鸣、卫风考槃和陈风衡门说明“隐”已经成为公开的并深入人心,转
7、化为人人口耳相传的事迹。D. 魏晋南北朝时的社会现实让求隐不能的魏晋士人只好转面寻求精神上的逃避,追求精神自由,从而产生了名为“逸”的分支。2. 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总体上是以时间为序,论述了中国隐逸文化的起源及其在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复杂表现。B. 文章第一段引述周易诗经等经典,论述了中国隐逸文化的起源,增强了论证的力量。C. 在论述魏音南北朝时期的隐逸文化时,作者着意强调了当时社会背景对士人的重要影响。D. 文章重点论述了魏晋六朝名士服用五石散后的种种表现、效果、影响等,典型例证使读者对当时的隐逸文化有了感性认识。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8、玄学家何晏发明的“五石散”为六朝名上以及后世的隐士们提供了自我麻醉的良药,使他们摆脱了痛苦,获得了自由和赞誉。B. 太平广记中记载的某人当街宛转称热,只为假装加入了那个服用五石散、高贵优雅而敏锐的上游世界的故事,说明了魏晋风度的影响力十分深远。C. 魏晋六朝名士服用五石散后表现出的种种超乎常理的迷狂状态和极度亢奋的行为,其实是内心极度苦闷、自我麻痹和逃避现实的真情表现。D. 中国传统“隐”观中的“遁走避世”思想与西方哲人柏拉图所提的“诗兴狂迷”不谋而合,表明中西文化很早就有相通之处。【答案】1. D 2. B 3. A【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
9、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隐的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古书中”错解文意,周易中只是有“隐”的现象的记载;B项,“最好的选择”说法错,注意文中“只好”、“消极的妥协”的表述;C项,小雅鹤鸣与后二者代表意义不同。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2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
10、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B项,引诗经是为了说明隐逸文化在当时的意义。【3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A项,“五石散”是东汉张仲景研制出来的,用于治病。魏国的何晏首先服用,开魏晋名士服用五石散先河。,“使他们赞誉”说法不合文意。(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中国拥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400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但令人尴尬的是,这400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依赖进口。明明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
11、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0.3-0.4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元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
12、一场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上。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面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关键。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质取胜”的新阵地。(摘自光明网)材料二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
13、是有一定差距的。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来自一线的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说,一次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让他难以忘怀:“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我看到在笔头的生产线上,一个女工,大概45岁左右,她从工位里面拿出笔头清洗好,推到边上检验台做记录,这么厚的本子,我一看这个本子她大半本记掉了,这样一本东西要从开始记到现在,没有五年十年是不会有这么厚的,说明他们的员工工作的那种专注仔细。现在中国企业的员工流动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这种差距,你就很难培养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所谓工匠精神确实是需要一种耐心的、踏踏实实的精神,心无旁鹜、专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
14、。这是我们目前最差的地方。”(摘自央视新闻客户端)材料三: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太原主持会议时指出,“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都需要调整结构。”事实上,圆珠笔头问题折射出了中国制造业深层的结构性的问题。有专家分析认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结构性问题中最为典型的表现。一方面是技术含量低和附加值低的低端产品生产过剩,另一方面是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这也正是当下中央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而要进行这样的改革,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从理
15、念入手,从人入手。许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良好素质的技术工人,不应仅仅是掌握制造技术,而且还应该是有责任心的匠人,是能够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的匠人。但是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我们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对技术工人重视不够,导致这部分人才严重缺失。显然,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要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从制造业重塑人力基因入手。企业首先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起一种超越世俗商业利益的成就动机。同时,整个社会要注重人才培养,特别是技术工人的技能培养,畅通其职业发展通道、提高其收入水平、改善其工作环境。(摘自新浪网)4.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材料一
16、报道了中国3000多家制笔企业曾经面临的尴尬局面,同时指出这局面已改 变,这些企业已能够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B. 材料二用日本制笔企业:一个女工做记录的事例和中国员工的现状作对比,旨在表 明中国企业的员工在工匠精神方面尚有欠缺。C. 材料三引用总理话,说明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以及特殊类高质量钢材仍需进口的 问题,突出了中国制造业调整结构的必要性。D. 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正在快速发展,但我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还需 解决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践行工匠精神。5.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A. 材料说我国制笔企业三千余家,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又用“小小”修饰笔尖,两相 对比
17、,突出了我国制笔业高度依赖进口球座体的尴尬。B. 在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看来,我国现阶段制笔行业与国外的差距,不在技术上, 而是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C. 笔头分为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圆珠笔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对笔尖的加工精度和 材料性能要求极高,而此前中国制造达不到这些要求。D. 我国圆珠笔制造业的新突破启示我们,只要科研人员能够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努 力贯彻“工匠精神”,就一定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6. 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并谈一谈发展对策。【答案】4. A 5. A 6. 问题:技术上有差距;缺乏工匠精神,心态、思维模式、文化和环境上有差距,整个制
18、造业比较浮躁。深层结构不合理,创新力不足;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对策:搞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从人入手,重塑人力基因,注重人才培养;从理念入手,企业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超越世俗的成就动机;大力倡导“工匠精神”。【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个选面时, 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项,“这些企业”的说法不准确,文中说“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所以并不是“中国3000多家制笔企业”都具备自
19、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的能力。故选A。【5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B项,“不而在”说法绝对;由原文“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可知,也有技术上的原因。C项,偷换概念,“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而非“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D项,混淆条件,绝对化,材料一,原文是“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这里误用为充分条件“只要就”。故选A。【6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
20、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先从文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再思考解决对策进行简单概括就可以得出答案。先到文中圈出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关键”“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有一定差距的。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事实上,圆珠笔头问题折射出了中国制造业深层的结构性的问题”“
21、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但是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我们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对技术工人重视不够,导致这部分人才严重缺失”,从这些材料中可以概括出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技术上差距;缺乏工匠精神;心态和思维模式、文化、环境上有差距;深层结构不合理,创新力不足;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等等。然后再针对以上这些问题回答发展的对策:注重人才培养;企业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倡导“工匠精神”;搞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等。【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根据题干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范围。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22、。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对材料进行比较辨别,分类整理选取关键词或句子(去否定,留肯定;去实例,留结论;去表象,留本质;分清主次,辨别有关和无关等)。转化信息时,要紧扣题意,选择正确的句式作答,不可机械照抄原文的句子,也不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作答,可以再保留关键信息的前提下换一种表述方式(转侧面为正面)。答题原则:列点分条陈述,依据分值答题。熟记一些常用的答题熟语,并合理利用。(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小城三月萧红我有一个姨,她是我的继母的继母的女儿。我这个外祖母已经做了寡妇之后才来到外祖父家,翠姨就是这个外祖母在另外的一家所生的女儿。翠姨对我哥哥没有什
23、么特别的好,哥哥对翠姨就像对我们,也是完全的一样。不过哥哥讲故事的时候,翠姨总比我们留心些。哥哥对翠姨比对我们稍稍客气一点,这显然因为翠姨是客人的关系,而且在辈分上比他大。翠姨订婚,转眼三年了。正这时,翠姨的婆家通了消息来,张罗要娶。她的母亲来接她回去整理嫁妆。翠姨一听就得病了。但没几天,她母亲就带着她到哈尔滨采办嫁妆去了。偏偏那带着她采办嫁妆的向导又是哥哥给介绍来的他的同学。翠姨带着哥哥的介绍信,像一个女同学似的被他们招待着。又加上已经学了俄国人的规矩,处处尊重女子,所以翠姨当然受了他们不少的尊敬。不用说,买嫁妆她是不痛快的,但那几天,总算她一生中最开心的时候。她回来时,母亲又接她来到我们家
24、。后来,她的母亲发现她对出嫁太不热心,该剪裁的衣裳,她不去剪裁。做母亲的总是常常要加以督促,后来就要接她回去,接到她身边,好随时提醒。她的母亲以为年轻的人必定要随时提醒,不然总是贪玩。而况出嫁的日子又不远了,或者就是二三月。想不到外祖母来接她的时候,她竟很勇敢的提出读书的要求。她说她要念书,她想不到出嫁。开初外祖母不肯,到后来,她说若是不让她读书,她是不出嫁的。外祖母没有办法,依了她。给她在家里请了一位老先生,就在自己家院子的空房子里摆上了书桌,还有几个邻居家的姑娘,一齐念书。念了书,不多日子,人就开始咳嗽,而且整天闷闷不乐。她的母亲问她,有什么不如意?陪嫁的东西买得不顺心吗?或者是想到我们家
25、去玩吗?什么事都问到了。翠姨摇着头不说什么。过了些日子,我的母亲去看翠姨,带着我的哥哥。他们一看见她,第一个印象,就觉得她苍白了不少。而且母亲断言,她活不久了。大家都说是念书累的,外祖母也说是念书累的,没什么要紧的,要出嫁的女儿们,总是先前瘦,嫁过去就要胖了。翠姨自己则点点头,笑笑,不承认,也不加以否认。还是念书,也不到我们家来了。翠姨越来越瘦了,哥哥去到外祖母家看了她两次,也不过是吃饭,喝酒,应酬。而且说是去看外祖母的。哥哥回来也并不带回什么欢喜或是什么新的忧郁,还是一样和大家打牌下棋。翠姨后来支持不了,躺下了。她的婆婆听说她病,就要娶她,因为花了钱,死了不是可惜了吗?这种消息,翠姨听了病就
26、更加严重。母亲叫哥哥去看翠姨。母亲晓得他们年轻人是很拘泥的,或者不好意思去看翠姨,也或者翠姨是很想看他的,他们好久未能看见了。同时翠姨不愿出嫁,母亲很久就在心里边猜疑着他们了。男子是不好去专访一位小姐的,这城里没有这样的风俗。母亲给了哥哥一件礼物,哥哥就可去了。哥哥去的那天,她家里正没有人。翠姨大概听出什么人来了,就在里边说:“请进来。”哥哥进去了,坐在翠姨的枕边,他要去摸一摸翠姨的前额,是否发热,他说:“好了点吗?”他刚一伸手,翠姨就突然拉了他的手,而且大声哭起来,好像一颗心也哭出来了似的。哥哥没有准备,很害怕,不知道说什么做什么。同时听得见外边已经有人来了,就要开门进来了。翠姨平静的向他笑
27、着,说:“你来得很好,一定是姐姐告诉你来的,她爱我一场,可惜我不能报答她了我现在只想死得快一点就好,多活一天也是多余的人家也许以为我是任性其实是不对的,那家对我也很好,要是过去,他们对我也会是很好的,但是我不愿意。我小时候,就不好,我的脾气总是,不从心的事,我不愿意可是我怎能从心呢真是笑话谢谢姐姐她还惦着我请你告诉她,我并不像她想的那么苦呢,我也很快乐”翠姨苦笑了一笑,“我心里很安静,而且我求的我都得到了”哥哥茫然的不知道说什么,这时祖父进来了。看了翠姨的热度,又感谢了我的母亲,对我哥哥的降临,感到荣幸。他说放心吧,翠姨的病马上就会好的,好了就嫁过去。哥哥看了翠姨就退出去了,从此再没有看见她。
28、哥哥后来提起翠姨常常落泪。他不知翠姨为什么死,大家也都心中纳闷。等我春假回来,母亲还当我说:“要是翠姨一定不愿出嫁,那也可以,假如他们当我说。”翠姨坟头的草籽已经发芽了,坟头显出淡淡的青色,常常会有白色的山羊跑过。这时城里的街巷,又装满了春天。暖和的太阳,又转回来了。街上有提着筐子卖蒲公英的了,也有卖小根蒜的了。更有些孩子按着时节去折了那刚发芽的柳条,拧成哨子,就含在嘴里满街的吹。大街小巷,到处的呜呜呜,呜呜呜。好像春天是从他们的手里招回来似的。接着杨花飞起来了,榆钱飘满了一地。年轻的姑娘们,她们坐着马车去选择衣料了,因为就要换春装了。她们热心的弄着剪刀,打着衣样,白天黑夜的忙着。不久春装换起
29、来了,只是不见载着翠姨的马车来。(节选自小城三月,有删改)7.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对翠姨身世的介绍,既表明翠姨和哥哥有恋爱的可能,又暗示翠姨生活凄苦,没有选择命运、追求婚姻幸福的权利。B. 哥哥和翠姨之间的爱慕是不露痕迹的,但从翠姨坚决要“念书”,哥哥后来“常常落泪”等细节,可以看出他们早已互相倾心。C. 翠姨的母亲“什么事都问到了”,却唯独不知道翠姨内心的真正想法,小说以此反映了母女之间的隔阂,表现了翠姨的孤独。D. “我”是翠姨命运的见证者,在众人都不懂得翠姨的情况下,“我”却表现出对翠姨和哥哥勇敢热烈的爱情的理解和同情。8.
30、翠姨是一个怎样的女性形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9. 小说结尾着力描写了春天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7. C 8. 接触到新思想,向往文明生活。如采办嫁妆时她开心于受到的尊敬,后来勇敢要求读书等。性格内敛、含蓄。她把对哥哥的爱意深藏内心,不告诉母亲,也没有明白告诉哥哥。执着于内心情感。她喜爱哥哥,不愿出嫁,宁肯自我折磨而死,也不改变。无力冲破伦理观念和时代、社会的束缚。尽管深藏对哥哥的喜爱,但无法明白表达,只能抑郁而死。 9. 坟头的落寞与城里春天的热闹相对照,表现翠姨死后的凄凉;柳哨声与“杨花”“榆钱”等意象,表明春天的易逝,暗含对翠姨美好而短暂的人生的感伤;姑娘们换装的
31、形象,既表现了对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对翠姨的怀念,又表现了陈腐社会的顽固不化。【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储备常出现问题有助于快速做出判断,选项常见病症:时态有误,空间错位、遗漏信息、判断绝对、程度或范围有变、张冠李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逻辑问题。A项,根据翠姨的身世,不能得出“生活凄苦”“没有选择命运、追求婚姻幸福的权利”的结论,原文说 “开初外祖母不肯,到后来,她说若是不让她读书,她是不出嫁的。外祖母没有办法,依了她”“ 等我春假回来,母亲还当我说:要是翠姨一定不愿出嫁,那也可以,假如他们当我说。”可见,翠姨的生活并不凄苦,她的悲剧有时代原
32、因,更有性格因素,假若她敢于表露心迹,争取婚姻自由,结局也可能会被改写。B项,从“念书”“常常落泪”等细节中看不出“早已互相倾心”,此选项推断无据,原文说“翠姨越来越瘦了,哥哥去到外祖母家看了她两次,也不过是吃饭,喝酒,应酬。而且说是去看外祖母的。哥哥回来也并不带回什么欢喜或是什么新的忧郁,还是一样和大家打牌下棋”“哥哥茫然的不知道说什么”“哥哥不知翠姨为什么死,大家也都心中纳闷”可见,翠姨是一厢情愿,“哥哥”并不知情。D项,“对翠姨和哥哥勇敢热烈的爱情的理解和同情”不正确,无中生有。结合文本分析,翠姨敢爱但并不敢直言为自己努力争取婚姻自由,“哥哥”属于不知情状态,所以还不能说是两人的爱情,更
33、不能用“热烈”形容,结尾部分委婉含蓄地表现了“我”对翠姨命运悲剧的“理解和同情”,并非对爱情的理解和同情。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能力。要把握人物的形象,注重分析人物的具体做法、心理以及神态、肖像等描写手法涉及的具体内容。注意审清题干要求,“简要分析”的意思是答案要呈现“面(概括性格特征)”+“点(举出例子证明)”模式。要做好此类题,首先要提取文本相关信息,力求全面;然后细心筛选,力求准确;最后加以整合,力求简洁。答案中“接触到新思想,向往文明生活”“性格内敛、含蓄”“执着于内心情感”“无力冲破伦理观念和时代、社会的束缚”等信息属于性格特征;“如采办嫁妆时她开心于受到的
34、尊敬,后来勇敢要求读书等”“她把对哥哥的爱意深藏内心,不告诉母亲,也没有明白告诉哥哥”“她喜爱哥哥,不愿出嫁,宁肯自我折磨而死,也不改变”“尽管深藏对哥哥的喜爱,但无法明白表达,只能抑郁而死”属于简要分析(举例证明)的内容,答案不唯一。比如翠姨勇敢地要求读书,说明她向往新的生活;再如她喜欢哥哥,宁愿自我折磨而死也不愿出嫁,说明她的执着;但是她不敢表明对哥哥的喜爱之情,说明她还是受到伦理思想的束缚。【9题详解】本题考查结尾段作用。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这种结局令人同情、遗憾,引人思考,深层次探究原因。回答本问题要注重三个方
35、面:一是描写的具体内容,二是这些内容与翠姨的关系,三是作者的思想情感等。题干中“小说结尾着力描写了春天的景象”,以及答案中“姑娘们的换装形象”是对结尾段大意的概括分析; 答案“坟头的落寞与城里春天的热闹相对照” “柳哨声与杨花、榆钱等意象”, 是对手法的总结分析;其中“表现翠姨死后的凄凉”“表明春天的易逝,暗含对翠姨美好而短暂的人生的感伤”“既表现了对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对翠姨的怀念,又表现了陈腐社会的顽固不化”是朝向主旨情感的效果归纳。另外还可以总结概括到结构上照应上文和题目,升华深化对人物悲剧命运的同情,以及反对封建时代腐朽制度对人类精神的束缚的思想感情。所以文章最后描写了春天美丽的景色和人们
36、快乐的生活,以此与翠姨坟头的落寞对比,表现翠姨死后的凄凉;从刚发芽的柳条到榆钱满地,说明春天很快就消逝了,以此衬托翠姨美好青春的逝去;姑娘们换装,表现了对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对翠姨的怀念等。【点睛】小说结尾段的作用出人意料式。(欧亨利式结尾)结构上,使故事陡生波澜,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内容上,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题。表达效果上,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主要作用在表达效果上:留下空白,让读者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补叙式。结构上,与上文情节的呼应,解释悬念;内容上,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卒章显志式。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令人感伤式。主题上,深化主题
37、;表现人物性格上,突出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表现效果上,令人感动和回味,引人思考。大团圆式。主题上,凸显出美好人性;表现效果上,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引起读者的共鸣,同时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耐人寻味;读者的感情体验上,读者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寓于北地而卒。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后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廷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它财,愿以身居作。”主
38、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聘之。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妻乃跪床下请曰:“窃闻夫子高义,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今而见择,敢不请罪。”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隐居之服。”乃更为椎髻,着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字之曰德曜,名孟光。居有顷,妻曰:“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
39、为默默?无乃欲低头就之乎?”鸿曰:“诺。”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有顷,又去适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能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乃方舍之于家。鸿潜闭著书十余篇。及卒,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冢傍。咸曰:“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葬毕,妻子归扶风。(选自后汉书逸民列传第七十三,有删节)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B. 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
40、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C. 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D. 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11. 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乐夫天命复奚疑B. 而莫之夭阏者C.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D. 今而见择,敢不请罪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梁鸿年幼丧父,且又遭逢乱世。他是扶风平陵人,父亲担任城门校尉,寓居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