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西省 忻州市 静乐县 第一 中学 2021 届高三 语文 月月 考试题
- 资源描述:
-
1、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构建社会新风正气、匡正世道人心需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普通群众只有全面深入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蕴含的信念、智慧内化于血液之中,才能认同、尊重、践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然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简单地背诵几句名言警句,掌握一些历史典故,而是要深入地去了解它的价值体系、精神实质,否则就难以弄清它的意义所在。毋庸讳言,对于普通群众而言,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内容广泛,思想深邃,可
2、谓博大精深,并且不同领域文化之间以及同一领域文化内部一直处于不断发展融合的过程中。就中华文化整体而言,从大的方面讲是儒释道三家相互融合发展的产物,但仔细考察,先秦时期墨家、法家等其他思想也融入其中。就单一儒家文化而言,先秦时期的儒学在千年演变过程中,吸收佛老思想,不断被先哲圣贤结合时代特点阐发注释,先后经历了玄学、理学、心学、汉学等不同发展阶段,形成众多学派,产生众多思想观点。可见,真正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有一定的难度。 其次,由于语言的障碍,普通群众阅读传统文化的载体经典文献,已感到困难重重,以至于难以直面传统文化,难以直达古人心灵,难以领略经典的风采和思想的玄妙。当代普通群众阅读
3、经典文献,一是靠白话文翻译,然而一些古文所蕴含的词义和哲理很难用现代白话精准体现,在文白转换之间,经典中的一些精微之处往往被翻译得平淡无味;二是靠当代人的解读。这种解读难免会融入个人的阅历、知识、思想和情趣,如果不能秉持严谨的学术态度,严守原典这条“红线”,就容易过度阐释议论甚至戏谑影射,把“经”念歪了。 再次,传统经典文献本身的书写体例无疑也增加了理解难度。无论是儒家的 “四书五经”还是道家的道德经,抑或其他诸子百家著作,其体例多为语录体或散文体,很多核心概念和重要思想分散于全书的不同篇章,缺少清晰的思想体系和内在逻辑,阅读起来似有雾里看花之感。比如,“仁”是论语的核心概念,出现了一百多次。
4、但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面对不同对象,孔子对“仁”的含义的回答不尽一致。如不深入研究,仅阅读文本很难弄清“仁”的具体内涵。 清代学者彭端淑在为学中说:“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普通群众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勤于学习是基本规律,但更要善于学习,掌握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不能等同于专家学者的专业研究,否则就会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望而却步,拒之于千里之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只能停留在口号上。 (摘编自郝英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个维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背诵名言警句,掌握一些历史典故,不是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意义所在的
5、途径。B中华文化因为历经了五千年岁月沉淀,所以内容广泛,思想深邃,可谓博大精深。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同领域文化之间及同一领域文化内部一直处于动态的发展融合过程中。D普通群众只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就能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张落到实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开篇引用顾炎武日知录中的话,意在引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B文章所谈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象着眼于专家,有明确的写作指向。C文章以“仁”作例证,是为了证明经典文献书写体例增加了读者理解难度的说法。D文章从三方面进行分析,层次清晰地阐明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义的困难所在。3根据原文内容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信念、智慧内化于血液中。B要正确解读经典,就必须严守原典这条“红线”,不能过度阐释议论甚至戏谑影射。C语录体的体例使论语缺少清晰的思想体系和内在逻辑,增加了理解难度。D普通群众如果不遵循自身特点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将会被传统文化拒于千里之外。(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从总体上看,我国中小学生身高、体重等身体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提升,但忽视体育锻炼导致的青少年身体素质下滑问题却日益凸显,“好日子养不出壮孩子”的现象令人担忧。仔细分析,不想锻炼、不愿锻炼、不敢锻炼是导致青少年
7、体质下滑的三大原因。所谓不想,就是青少年的业余爱好从“体力型”转到了“脑力型”。以前,踢毽子、跳房子、捉迷藏是少年儿童的最爱。现如今,捧着手机或平板电脑玩游戏成为不少青少年的首选。所谓不愿,就是现代生活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变成了“宅男”“宅女”。现在购物有淘宝、吃饭有外卖、娱乐有网游,“葛优躺”和“宅文化”成了时尚。视力下降、体重超标、脂肪肝、血压高这些中老年疾病早早敲开了年轻人的“命门”。所谓不敢,主要是对学校而言,体育锻炼、组织春游等户外活动有可能对学生造成伤害,一旦出现问题,家长不依不饶,上级主管部门追责问责。(摘编自长乐好日子咋养不出壮孩子?)材料二:2016中日儿童青少年BMI(男女)
8、对比图注BMI:身体质量指数,是用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的平方得出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中国儿童青少年体格指标(身高、体重和BMI)在大部分年龄段显著高于日本;但在体能指标的比较中,日本儿童青少年在心肺耐力、柔韧性和灵敏协调性方面均显著高于中国”。(摘编自梁璇中日青少年体质健康数字“差”的背后)材料三:针对运动会开幕式上多名大学生晕倒所暴露出的体质问题,东北农业大学体育部张主任介绍,学校每年对大学生都会有体质监测。监测曲线表明:大一新生的体质最弱;随着在校运动量的增加,大二时体质明显提升;大三时基本会保持大二的水平;到了大
9、四,由于找工作等原因,运动量减少,学生体质又会下降。为了让大学生真正爱上运动,学校一直在想方设法开设大学生们喜欢的运动课程,比如三大球、瑜伽、健美操、游泳、羽毛球等,不少学生都因此喜欢上了运动。张主任提醒在校大学生,体质测试不合格将不予颁发毕业证。材料四:目前中国儿童青少年的近视率居世界前位,并且呈低龄化趋势发展,其中小学生近视比例为45.7%,初中生近视比例为74.4%,高中生近视比例为83.3%,大学生近视比例则高达87.7%。我国近日发布的首份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也显示,学生肥胖、视力不良和睡眠不足问题较为突出,部分区域学生肥胖率超过15%。有调查表明,近20年来,我国学生体质在某些
10、方面一直呈下降趋势,已经影响到兵员的质量。据了解,某市今年征兵体检中,因体检不合格而被淘汰的应征者比例竟然高达52.98%.当然,造成学生某些体质持续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视力和肥胖问题,一方面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膳食营养不均衡,电子产品使用过多,导致学生肥胖和视力下降;另一方面学生作业负担过重,没有时间锻炼以及学校和家长“唯分数至上”的教育观念等,也造成了学生视力下降和肥胖。(摘编自黄大鹏青少年体质亟须全面提高)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国儿童青少年BMI在大部分年龄段高于日本,但并不代表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能指标都高于日本。B中日男孩的身体质量指数均逐
11、年上升,中国在17岁时达到最高值,日本在18岁达到最高值。C中国女孩的身体质量指数在713岁均高于日本女孩,但在16、17岁时明显低于日本女孩。D中国男孩BMI各年龄段数值均高于中国女孩,但不都高于日本女孩,在14岁时与日本女孩的数值基本持平。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青少年只有从“好日子”的安逸中走出来,远离电子产品,各项身体指标才能有所上升,各种疾病提早侵袭的现象才能有所减缓。B东北农业大学对本校学生体质监测的曲线表明,大一新生的体质最弱,这可能与高三课业负担过重,学生缺乏运动有关。C造成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视力和肥胖问题上,学校和家长“唯分
12、数至上”的错误观念是最主要原因。D目前中国儿童青少年的近视率居世界首位,且呈低龄化趋势发展,小学生近视比例接近一半,大学生近视比例接近九成。6提高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需要青少年、学校、家长共同努力,请结合材料为三方各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头脑中的旅行 彭程对当代人来讲,旅行是一件平淡无奇的事情,但在古代,技术落后,交通不便,旅行经常和冒险联系在一起,另外还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因此,旅行对于很多人来说并非易事。那时候的一些人尤其是文人,愿望难以满足,只好经常借助于幻想,在头脑中旅行。文人许多是贫穷而兼病弱,却拥
13、有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现实生活中的阻碍反而进一步激发起他们的热情。一幅图画,书里一段并不起眼的描绘,都能够成为点燃他们灵感的火种。借助无限的想象,他们能够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地方的景色氛围,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就突出地体现了这样一种才华。他的不少篇章,都表达了对于远方的向往。远方,始终是一个充满魅力和诱惑的巨大泉眼,汩汩涌流出诗意和美。波德莱尔的女友有着一半非洲血统,据说正是她的秀发,她的一颦一笑,周身所散发出的异域气息,让他恍惚感受到了遥远的、另外一个大陆的奇异魅力。他有一首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其中有这样的描绘:你的头发蕴藏着一个完整的梦,充满了船帆和桅杆的梦;它也包藏着
14、大海,海上的季风把我带到那些迷人的地方,那里的太阳显得更蓝更深,那里的大气充满果实、树叶和人类肌肤的香味。从这些文字中,你能强烈地感觉到诗人感受力的灵敏和丰盈,视觉、嗅觉等都在全方位地、酣畅地敞开着,借助于一些要素,他生动地描绘出遥远地方的风光气氛,栩栩如生。而这一幅幅巨大的、声色流溢的画面,最终是靠着强大的想象力来加以拼接、连缀和粘合的。终其一生,波德莱尔都被港口、轮船、铁路、火车所吸引,因为这些都连接着远方,通向另外的生活。因为很难真正具备出行的条件,波德莱尔更多的是从想象中获得满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蒲宁,也是一位善于运用想象力的大师。在自传体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他回
15、忆了自己在俄罗斯腹地的一个庄园里度过的童年时代。在漫长寒冷的冬夜,鲁滨逊漂流记等书里的插图,让他想象遥远的热带。狭窄的独木船、拿着弓箭和长矛的光身子的人、椰子树林,都让他感到甜蜜和陶醉,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幻觉:“我不但看到,而且感觉到了那么多干燥的炎热,那么多阳光!”以至于多年后,他有机会来到那些地方时,心中浮现的第一感觉就是:对,对,所有这一切正如我三十年前首次“看到”的那样!拥有这样一种强大的想象能力,堪称是生命中获得的宝贵奖赏。它打通了一条连接诗和美的道路。以上种种都表明,一个善感的灵魂,可以创造出怎样的奇迹。这是一些具有异禀的人,能够通过一棵树想象一片森林,借助一片贝壳想象一片大海。
16、一些零散寒伧的线头布片,到了他们手中,竟被拼接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织锦。读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观赏作者借助于想象而描绘出的风景,不如说是欣赏灵魂的奇观。这样的灵魂正是艺术的摇篮和土壤。当然,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不具备那样卓越的才华。不过,从他们的这种嗜好中,还是可以悟出一些有益的东西。虽然如今旅行成本大大降低,但一个人的时间、精力、财力等,永远是处于一种短缺的状态。相对去过的地方而言,更多的地方是去不成的。这样,就不妨退而求其次,借助想象的力量来作为一种弥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必要向那些杰出作家学习,培养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努力使自己变得细腻善感:欣赏一泓碧蓝的山涧溪水的图片,仿佛感觉到浸入脚底的
17、丝丝寒凉;目光流连于画面上一间江南小城临水的茶楼,似乎嗅到一缕明前龙井的清香。对于气氛、情调的细腻感知和把握,才堪称旅行最重要的收获。如今技术的快速进步,为这种想象的旅行提供了极好的帮助,鼠标轻轻一点,你可以从白雪皑皑的北极冰原,到花木葳蕤的热带海岛。瞩目于图片,充分调动想象力,把感受的旋钮调到最高档,庶几可以获得几分真切的、身临其境般的体验。当然,对于这种替代的旅行,你尽可以不以为然,但我只需要用一句话来辩护:人生奄忽,步履真正踏及的地方,能有几处? (本文有删改)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文人多与贫穷相伴,这使得他们对生活有着更加深刻的体验,从而拥有了
18、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蒲宁就是明证。B.文章运用古今对照的手法,从文学写作延伸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说明以丰富的心灵展开对未知的想象是普通人培养审美化的生活态度的必要手段。C.“头脑中的旅行”不是才华横溢的作家的专利,普通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变得细腻善感,同样可以在这种替代性的旅行里获得身临其境般的体验。D.第段中“目光流连于画面上一间江南小城临水的茶楼,似乎嗅到一缕明前龙井的清香”一句,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从视觉与嗅觉的角度展开联想。8.文章第段引用波德莱尔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的片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9.作者为什么说“读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观赏作者借助于想象而描绘出的风景,不
19、如说是欣赏灵魂的奇观”?请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遂奏疏曰:“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弥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复奏疏乞创飞虎军。诏委以规画,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寨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傔人在外,战马铁甲皆备。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