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浙江省高三语文阅读能力提升:议论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浙江省 语文 阅读 能力 提升 议论 文本 专项 训练
- 资源描述:
-
1、论述类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在数字经济时代,算力如同农业时代的水利、工业时代的电力,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全球竞争的新焦点。近年来,随着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进度加快,全社会数据总量爆发式增长,数据存储、计算、传输、应用的需求大幅提升。加快推动算力建设,将有效激发数据要素创新活力,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前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张家口数据中心集群等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至此,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
2、体布局设计,“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东数西算”就是通过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将东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促进东西部协同联动。“东数西算”中的“数”指的是数据,“算”指的是算力,即对数据的处理能力。有测算显示,算力指数平均每提高1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和GDP将分别增长0.33%和0.18%。“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部署的八方面重点任务中,首个便是“优化升级数字基础设施”,要求“加快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推进云网协同发展,提升数据中心跨网络、跨地域数据交互能力,加强面向特定场景的边缘计算能力,强化算力统筹和智能调度”。因此,加快实施“东数
3、西算”工程,夯实这对数字经济发展影响深远的基础设施底座,战略意义十分重大。当前,数据中心已成为支撑各行业“上云用数赋智”的重要新型基础设施。通过全国一体化的数据中心布局建设,扩大算力设施规模,促进由东向西梯次布局、统筹发展,将提高算力使用效率,实现全国算力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升国家整体算力水平,更好赋能数字化发展。我国数据中心年用电量已占全社会用电的2%左右,且数据量仍在快速增长。我国数据中心大多分布在东部地区,由于土地、能源等资源日趋紧张,在东部大规模发展数据中心难以为继。而我国西部地区资源充裕,特别是可再生能源丰富,具备支撑东部算力需求的潜力。加大数据中心在西部布局,将大幅提升绿色能源使用
4、比例,就近消纳西部绿色能源,通过技术创新、以大换小、低碳发展等措施,促进绿色发展。从信息通信、IT设备制造、基础软件,到土建工程、绿色能源供给,数据中心的产业链条长、覆盖门类广、投资规模大。通过算力枢纽和数据中心集群建设,有力带动相关产业的上下游投资,有效形成更多内需增长点,从而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此外,目前我国数据中心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域供需失衡、失序发展等问题。通过算力设施由东向西布局,将带动相关产业有效转移,促进东西部数据流通、价值传递,发挥东西区域各自在市场、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延展东部发展空间,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数字中国春潮涌动,推进“东数西算
5、”正当其时。我们应面向未来,充分发挥我国体制机制优势,下好全国一盘棋,确保“东数西算”这一重大工程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摘编自网络)1下列对“东数西算”工程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东数西算”工程建设的背景是全社会数据总量爆发式增长带来的大幅提升的算力需求。B“东数西算”工程是让西部的算力资源接管东部数据的运算,更好地为数字化发展赋能。C“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的标志是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和国家数据中心集群的建成。D“东数西算”工程依托构建新型的算力网络体系来总体布局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算力即对数据的处理能力,作为数字经济时代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6、其重要性堪比农业时代的水利、工业时代的电力。B算力指数的每一点提高都将促进数字经济和GDP的增长,可见加强算力设施建设对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作用巨大。C数据中心在东部无法再发展,充分利用西部的充裕资源,加大数据中心在西部布局,是实施“东数西算”工程的关键。D数字经济时代,在中国推进“东数西算”工程,将为构建数字中国提供有力的支撑,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3根据材料,概述实施“东数西算”工程的战略意义。参考答案:1A2C3有利于提升国家整体算力水平;有利于促进绿色发展;有利于扩大有效投资;有利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答到“解决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等亦可得分)。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
7、的含义的能力。B“是让西部的算力资源接管东部数据的运算”中的“接管”理解错误,原文第2段“将东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促进东西部协同联动”,第5段“而我国西部地区资源充裕,特别是可再生能源丰富,具备支撑东部算力需求的潜力”,从“支撑”一词,可知东部也还有数据。C“标志是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和国家数据中心集群的建成”分析错误,根据原文第2段“前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张家口数据中心集群等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至此,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
8、”,可知国家数据中心集群是“规划”而不是“建成”。D关系倒置,根据原文第2段“前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张家口数据中心集群等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至此,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可知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总体布局设计完成才标志“东数西算”工程的开始,不是“东数西算”工程来总体布局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C“数据中心在东部无法再发展”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第5段“我国数据中心大多分布在东部地区,由于土地
9、、能源等资源日趋紧张,在东部大规模发展数据中心难以为继。而我国西部地区资源充裕,特别是可再生能源丰富,具备支撑东部算力需求的潜力”,可知是“在东部大规模发展数据中心难以为继”,而不是“数据中心在东部无法再发展”。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根据原文第4段“通过全国一体化的数据中心布局建设,扩大算力设施规模,促进由东向西梯次布局、统筹发展,将提高算力使用效率,实现全国算力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升国家整体算力水平,更好赋能数字化发展”,可得出第一点有利于提升国家整体算力水平;根据原文第5段“加大数据中心在西部布局,将大幅提升绿色能源使用比例,就近消纳西部绿色能源,通过技术
10、创新、以大换小、低碳发展等措施,促进绿色发展”,可得出第二点有利于促进绿色发展;根据原文第6段“通过算力枢纽和数据中心集群建设,有力带动相关产业的上下游投资,有效形成更多内需增长点,从而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可得出第三点有利于扩大有效投资;根据原文第7段“通过算力设施由东向西布局,将带动相关产业有效转移,促进东西部数据流通、价值传递,发挥东西区域各自在市场、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延展东部发展空间,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可得出第四点有利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为何需要想象呢?答案就在人生本体两重性中。当你入场后,你看见场内景象
11、,却看不见自己占据着的那个观看点;当你离场后,你看见场内全景,却失去了在场的亲身体验氛围,于是你只能通过想象去填补那被你失落了的现场亲身体验氛围,尽管这种填补又只能最大限度地去逼近现场,而永远无法重合于现场。这样,想象便贯通场内与场外。而场内外合起来不就是完整的世界吗?所以,想象使人融合于世界。这就是人需要想象的根本原因。由于想象具有使人融合于世界而不再对立于世界的重要意义,古今中外无数作家都热情施展它。就拿中国四大名著来说,四部小说中都存在着十分醒目的想象成分。除直接采用神魔题材的西游记外,三国演义与水浒传表面着力于社会政治题材,似乎缺少想象的用武之地,但前者中诸葛亮借东风与后者中九天玄女梦
12、授宋江天书,分明是奇崛的浪漫想象。红楼梦里赵姨娘对王熙风与贾宝玉暗中施加的魇魔法,同样是想象的产物。与作家的这种创作实践相应,古今中外的理论家们也都对想象作出了精辟的论述。如刘勰在我国首部成体系的文艺理论著作文心雕龙中专辟“神思”一章,集中探讨想象问题。他提出想象的基本特征是“神与物游”,即主体与客体在超时空的想象活动中达成自由契合,其前提条件是“贵在虚静”,即保持心境的超脱、涤除功利性的杂念,才能自由驰骋于想象的境界。想象既随顺着时间流逝这一场内感受,又在更大的世界面前及时意识到自身视点的有限,从而兼容场外反思。较之入场的一维或离场的一维,想象贯通场内外两维,显现出完整世界进而成为揭示真理的
13、契机。雨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强调“想象就是深度”的。我们不应低估想象的深远意义。不仅文学活动充分展开于想象,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也都因积极反思自身与世界的合理关系,而需要一定程度想象的参与。在自然科学活动中,想象作为进一步逻辑推论的引线而起作用,并不居主导地位。与之相比,想象在文学中则起着鲜明的主导作用,如李白欲上青天搅月、苏轼欲乘风归去等。这就是自然科学“实事求是”与文学“失事求似”的区别。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是抽象分析,这种思维方式也是一切学术研究都具备的。因而深入一层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作为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一样,其佳境也离不开想象。例如郭沫若、闻一多与陈梦家,本都是创作成就卓著的诗
14、人,却也都成为了考古学家与文字学家,这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领域,其实有着某种才禀上的内在联系,那就是,写诗作为文学创作活动植根于想象的丰富性,而考古学与文字学在某种程度上也正是要靠猜测,从而呼唤着某种想象力的。人文学科中相对偏重于科学实证的文字训诂学,需完成从无规则的经验复制到知性引导的理性活动的转型。诚如一位著名古汉语学家所说,“近人的楚辞研究,我最佩服的是闻一多先生。姜亮夫师、刘永济教授等,是正统考据派,他们读书比闻氏多,也比闻氏扎实,但缺乏闻氏那种科学素养和横溢的才华”,于此足见想象即使在今天仍始终是人的必然需要。(刘阳人为何需要想象,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想象”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
15、是()A想象贯通场内与场外,使人融合于世界,但只能实现最大限度地逼近而无法完全还原现场亲身体验的氛围。B只要保持心境的超脱、涤除功利性的杂念,主体与客体在超时空的想象活动中就能达成自由契合。C古今中外无数作家的所有作品都存在十分醒目的想象成分,是因为想象具有使人不再对立于世界的意义。D文学创作充分展开于想象,其与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是一样的,都是抽象分析,这种思维方式也是一切学术研究都具备的。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三国演义与水浒传表面着力于社会政治题材,似乎缺少想象的用武之地,实则情节存有奇崛的浪漫想象。B古今中外的理论家们基于作家创作实践,相应地对想象作出了精辟的论述,如刘勰便
16、专辟“神思”一章。C卓越的诗人也能成为考古学家与文字学家,是因为两个领域有着某种才禀上的内在联系,即均需想象力。D文字训诂学偏重于科学实证,因此,才华横溢的闻一多在楚辞研究方面的造诣比姜亮夫等正统考据派更高。3上文所说的“想象的深远意义”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参考答案:1A2D3文学创作方面,想象既随顺场内感受,又兼容场外反思,贯通场内外两维,显现出完整世界进而成为揭示真理的契机。学术研究方面,因积极反思自身与世界的合理关系而需要一定程度的想象的参与,作为逻辑推论的引线或是推动从无规则的经验复制到知性引导的理性活动。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B“只要就”过于绝对。原文表述
17、为“主体与客体在超时空的想象活动中达成自由契合,其前提条件是贵在虚静,即保持心境的超脱、涤除功利性的杂念干扰”,“贵在虚静”是实现自由契合的必要条件,并非选项中的充分条件。C“古今中外无数作家的所有作品都存在十分醒目的想象成分”错误,原文表述为“就拿中国四大文学名著来说,四部小说中都存在着十分醒目的想象成分”,并无提及所有作家作品都存在这一特性,属于无中生有。D“文学创作充分展开于想象,其与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是一样的,都是抽象分析”错误。原文表述为“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是抽象分析,这种思维方式也是一切学术研究都具备的”,选项将主语偷换成“文学创作”“与自然科学”,扩大范围,曲解文意。故选A。2本
18、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因此,才华横溢的闻一多在楚辞研究方面的造诣比姜亮夫等正统考据派更高”错误。原文表述为某位古汉语学家言“近人的楚辞研究,我最佩服的是闻一多先生”,并无断言闻一多在楚辞研究方面的造诣要高于姜亮夫等人,且他之所以佩服闻一多是因为闻一多具备科学素养和横溢的才华,选项中的因果关系属于强加。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结合“想象既随顺着时间流逝这一场内感受,又在更大的世界面前及时意识到自身视点的有限,从而兼容场外反思。较之入场的一维或离场的一维,想象贯通场内外两维,显现出完整世界进而成为揭示真理的契机”分析,主要从文学创作方面分
19、析,创作兼顾场内感受和场外反思。即想象既随顺着时间流逝这一场内感受,又兼容场外反思。较之入场的一维或离场的一维,想象贯通场内外两维,显现出完整世界进而成为揭示真理的契机。结合“不仅文学活动充分展开于想象,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也都因积极反思自身与世界的合理关系,而需要一定程度想象的参与。在自然科学活动中,想象作为进一步逻辑推论的引线而起作用,并不居主导地位”“人文学科中相对偏重于科学实证的文字训诂学,需完成从无规则的经验复制到知性引导的理性活动的转型”等分析,主要从学术研究方面分析,因积极反思自身与世界的合理关系而需要一定程度想象的参与。想象作为进一步逻辑推论的引线而起作用,需推动从无规则
20、的经验复制到知性引导的理性活动的转型。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也要逊色一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他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
21、场,以及其他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正统迂腐气(例如责备李白参加永王出兵事)。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才是苏之为苏的关键所在。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惑,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也不只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
22、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这种对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苏轼却是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无论是他的文章,如著名的赤壁赋,还是他的许多诗词,尤其是苏词,含蓄而深沉地表现了这种情绪。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质朴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
23、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只有“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并从此之后,地位便巩固下来了。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常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同时传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一种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