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高新区九年级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模拟考试语文试卷.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成都市 高新区 九年级 下学 第二次 诊断 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 资源描述:
-
1、下期九年级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 文 试 题注意事项:1.全卷分为A卷和B卷,A卷满分100分,B卷满分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地方。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3.选择题部分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均无效。5.保持答题卡清洁,不得折叠、污染、破损等。A卷(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
2、项是:( )A.收敛(lin) 萧瑟(s) 罅隙(xi) 咄咄逼人(du ) B.骈进(pin) 濒临(bn) 撺掇(cun) 味同嚼蜡(jio) C. 炽热(ch) 廿年(nin) 矜持(jng) 不屑置辩(xi) D. 修葺(q) 寒噤(jn) 豢养(hun) 吹毛求疵(c) 2.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 光明啊,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B. 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胀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C. 我只是矗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D. 否则,鸠占雀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3、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面对老师要好好学习的忠告,小宇同学总是不以为然,终于使自己的成绩滑落到无可挽回的程度。B.响水“3.21”事故发生以后,一辆又一辆消防车接踵而至,广大消防官兵立刻不顾生死地投入到抢险灭火的工作中。C.华灯初上,人们纷纷聚集到社区小广场,有的呼朋引伴地跳起广场舞,有的三五成群地下起象棋,有的两两相对地打起乒乓球,大家各得其所,其乐融融。D.贾岛有诗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他的诗作都是千锤百炼而成,绝非信手拈来。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电影厉害了!我的国生动地展示了我国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发现,这些都是科学家们为了人民的利
4、益,不计个人得失,勇于尝试和不断探索。B.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广泛理解、认同和支持,也使中国和这些国家的交流领域不断扩大。C.能否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取决于广大驻村干部通过艰苦奋斗、务实创新,结合自身优势,切实增强贫困村的自主造血功能。D.小宁告诉小豪,无论是睡觉前看太久电视还是玩太久手机,都会导致他因为太兴奋而难以入睡。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鱼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
5、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
6、释错误的一项是:( )A蹴尔而与之 俟:等待 B所识穷乏者得我 得:得到C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益处 D乞人不屑也 屑:重视,这里指“认为值得”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向为身死而不受 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B万钟于我何加焉 吏呼一何怒C由是则生而有不用 而山不加增D得之则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7.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译文: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害怕有的灾祸我不能躲避.。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德的人能
7、够不丧失它罢了。C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译文: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D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心(本性)。8.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孟子的一段“独白”,表现出逻辑严密,说理精当的特点。作者在本文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即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舍生而取义”。B孟子以说理见长,以善辩闻名。他善于运用精妙的比喻、精当的对比,精彩的排比,对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论述,语言纵横驰骋,气势恢弘如如大江大河。C作者以类比手法开篇引出论点,然
8、后从“所欲”和“所恶”两方面正反论述,从人的自然属性谈到人的社会属性。作者反复强调的“有甚于生者”,即指“义”;“有甚于死者”,即指“不义”。D本文两段文字的结尾,都以归纳总结的方式说到了“本心”。“本心”是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在本文中侧重指的是“是非之心”。第II卷(其他类型题,76分)三、默写(共6分)9.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6分)(1)补写下列名句。(任选其中两句)(2分) 挥手自兹去, 。 (李白送友人) ,切问而近思。(论语十二章)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定风波)(2)请默写谭嗣同的潼关或者韩愈的晚春。(4分) 答:四、现代文
9、阅读(共1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2题。话说网络剧近几年,我国网络剧创作发展十分迅速,作品数量持续增加,制作水准明显提升,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网络剧一方面聚焦电视剧较少关注的青少年题材,以清新细腻的风格再现校园生活,引发大量90、00后观众共鸣;另一方面借鉴网络文学、游戏、动漫中常见的人物设定、故事类型和叙事手法,新颖独特,新意迭出;同时,网络剧“网络”特色鲜明,插入许多天马行空、充满“网感”的元素和风格。网络剧之所以呈现出这些不同于传统剧集的新特点,与其鲜明的娱乐属性是分不开。以“用户思维”生产的网络剧,十分注意加强与网络观众的互动,但有时未免会“急功近利”那些经过精密设计的桥段不断
10、地在回应着观众即时、浅层次需要。再加上近几年网络剧的制作播出一直处于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创作者往往更愿意抓住所谓“题材红利”“爆款法则”,很难静下心来倾尽心血创作。如此一来,网络剧给人让人感动、共鸣的少,给人以心灵抚慰、精神指引的更少。虽然年轻观众有着自己的欣赏习惯,比如他们更偏爱紧凑剧情,期待作品中出乎意料的惊喜,对家长里短等有天然排斥等,但这不代表“网生代”观众只沉溺于一己悲欢,不关注现实;相反,从小就被信息化包围的他们接受的作品题材更多样,风格更多元,更关注社会变迁。丰富的观看体验,已经让年轻观众拥有很高的选剧标准。事实也证明,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对年轻观众同样具有强大吸引力,近期热
11、播的大江大河等便是例证。此外,从网络剧创作经验角度看,当前网络剧中的品质高地青春校园题材剧,之所以能够取得口碑和流量双赢,引发观众情感共鸣,依靠的同样是对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的继承。(选自2019年03月12日 人民日报 ,有删改)10.请概括当前网络剧的新特点和不足。(4分)11. 根据选文内容,补全下列结构图。(3分) 1段:网络剧迅速发展,有三大新特点。2段:网络剧的不足。说明对象:网络剧的 顺序3段:网络剧发展应该 4段:现实证明网络剧题材选择的重要性。12.请结合全文,给我国网络剧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三条建议。(3分)五、作文(共60分)13.在我们的人生中,总有一些经历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12、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结尾写道:“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鲁迅在社戏一文结尾中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请任意选择下列两句话中的一句作为作文的结尾句,写一篇作文。(若选择“甲”句,请先把句子补充完整再作文。)甲: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 。乙: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要求:写真事、说真事、抒真情或谈真悟;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不得照抄前面的提示语选择“甲”须补全句子再作文。B卷(50分)一、诗歌鉴赏(共4分)对比阅读下面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