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家乡文化生活 学习活动三 参与家乡文化建设课时作业 部编版必修上册.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版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家乡文化生活 学习活动三 参与家乡文化建设课时作业 部编版必修上册 2023
- 资源描述:
-
1、学习活动三 参与家乡文化建设基础积累练进阶训练第一层下面是某班同学在本市报纸上搜集的资料,根据要求完成题目。江山市现有19个乡镇(街道),295个行政村,已建成乡镇一级的文化广场4个(新塘边镇、坛石镇、贺村镇、峡口镇),村一级的广场66个,功能较全的并有一定文化内涵的广场5个(凤林镇白沙村、凤林镇政棠村、大陈乡早田畈村、四都镇傅筑园村、贺村镇永兴坞村),目前投资最大的文化广场约120万元(凤林镇白沙村),投资最小的不足10万元。计划扩建提升的文化广场66个,近期计划建设镇、村两级文化广场178个。1下列各项是该班同学对材料中有关文化广场建设现象的讨论,你认为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种广场建设给村
2、民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文化舞台,凸显了乡村文化建设的新景观。B这种广场建设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村民的精神状态,提升村民文化生活的质量。C这种广场建设强调了地方特色文化,能增强村民的认同感,提升乡村凝聚力。D这种广场建设虽然数量不少,但内涵不足,应规定镇、村两级文化广场最低投资标准。2下列各项是该班同学对文化广场建设提供的建议,其中意见不合理的一项是()A将本地历史名人、民间故事等乡土元素融合到文化广场建设中。B提升广场的服务功能,让广场不仅是村民锻炼的场所,还是求知的地方。C进一步扩大面积,提高亮化、美化水平,向城市广场看齐,突出视觉空间效果。D修建文化墙、宣传橱窗,聚集文化资源,定期开展文化活动,
3、鼓励村民参与。3与下列诗句描写的中国传统节日对应正确的一项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欧阳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王安石)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维)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唐孟云卿)A.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寒食节重阳节B中秋节元宵节春节寒食节端午节C元宵节中秋节春节重阳节寒食节D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寒食节4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面结构思维导图的空缺部分。答:5当前,乡村文化还存在不少令人担忧的问题,例如:赌博风气严重,农村30%的农民在打扑克,搓麻将赌钱;迷信活动,“信鬼神可以不用治病,有神保佑就好”。针对这种情
4、况,请你就乡村文化建设方面给出三条建议。答:素养提升练进阶训练第二层一、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坚持全面动员与有序推进相结合。良好家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是一个、不断养成的过程,对待乡村文化振兴,我们既要保持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也不可,一味追求快,搞成新的“大跃进”。工作中,要坚持规划先行,时间服从质量,久久为功。坚持党政主导与农民主体相结合。(),让农民“热起来”,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积极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浓厚氛围。要切忌简单代替农民选择,调动亿万农民最大限度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不断提升农民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
5、恰当的成语。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乡村文化振兴靠的是发挥党委、政府主导作用和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两方面B乡村文化振兴不仅要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更要尊重农民主体地位C乡村文化振兴既要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农民主体地位D不仅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更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对乡村文化振兴很重要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二)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前不久,已定居海外的张先生回到家乡绍兴,想去看看他们祖辈在这里生活的场景。可是很遗憾,村庄已拆迁,村庄原址矗立着即将完工的高楼。张先生想
6、拍照留念都不行,因为高楼挂的是新名称,原来村庄的名称已经不再保留。4假如你是绍兴某校的学生,向绍兴地名委员会了解事实情况。下面三种提问方式,你觉得哪一种最好?说说你的理由。有些人认为,拆迁后村庄都没有了,就没必要保留村庄名称,保留也没有任何价值,你怎么看?您好,拆迁后村庄名称的保留是一个很值得关心的话题,您能不能谈谈自己的看法?您好,我之前跟您联系过,跟您说了张先生回故乡绍兴遇到的事,估计您对张先生的遗憾也有所了解。关于部分村庄拆迁后村庄名称是否保留,我很想知道,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答:5请你以“最是村名是乡愁”为主题,给绍兴地名委员会写一封建议书,力求保留村庄名称。答:二、课外拓展深练阅读下
7、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材料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寻找失去的家园”成为一种旅游时尚。古村古镇旅游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淳朴的民风和古香古色的建筑遗迹等受到游客喜爱。但是旅游开发中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传承与商业化的博弈等,也给景区发展带来了诸多限制。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实现古村古镇的可持续发展?乌镇对此做了有效的探索,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称为“乌镇模式”。乌镇的具体做法可归纳为“迁、拆、修、补、饰”五个字。“迁”,搬迁历史街区内必须迁移的工厂、大型商场、部分现代民居;“拆”,拆除不协调建筑;“修”,用旧材料和传统工艺修缮破损的老街、旧屋、河岸、桥梁等;“补”,恢复或补建部分旧建筑,填补
8、空白,连缀成整体;“饰”,各类电线、管道全部地埋铺设,空调等现代设施全部遮掩。这“五字法”较好地恢复和保持了古镇的原真风貌,是乌镇的创意之举。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乌镇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景区专门开设30余个展馆、工场和作坊,如高公生糟坊、叙昌酱园、乌香堂等,游客置身于延续百年传统的老作坊,亲自参与古老的工艺品制作流程,仿佛自己已回到那遥远而古老的年代。水上社戏、高杆船、花鼓戏、皮影戏等传统艺术展演众多,书场戏台等分布于景区的不同节点,游客可以驻足观看,也可以参与体验。拳船表演、堂会表演、打更体验等,通过演艺、互动等多种形式展示民间传统生活方式,让茅盾笔下的家乡风情鲜活地展现出来。传统的生活方式和
9、民间寿俗、婚俗等,既是传统文化的凝练,也为人们开启了体验古镇生活的路径。历史文化的传承不是简单的保留复制,古村古镇文化旅游区一方面要传承经典,另一方面还要融合现代元素,对文化资源进行提升。如张艺谋导演的印象系列文化实景演出,以真山真水为演出舞台,以当地文化、民俗为主要内容,以演艺界、商业界大师为创作团队,创造了全新的演出形式,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为中国旅游业向人文旅游、文化旅游转型提供了一种新模式。材料二浙江省是中国民宿业发展的先行者,截至2017年年底,该省民宿达16 233家,参与就业创业农民近10万人。“国家级生态县”丽水市云和县民宿业日渐崛起,散发着“磁吸魅力”。从2013年政府主
10、推,到近两年村民主动要求,云和县以闲置农房、乡土文化、绿水青山为“本”,兴起民宿产业。以闲置农房为底色,2013年,云和县开始鼓励乡村发展民宿业;至2016年,云和县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使闲置农房有了“换颜”的条件。人们善用空闲农房,将山水之间充满田园野趣的“沉睡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还原为天然憩息之所。在云和,带有当地特色的民宿大量出现,如雨后春笋。据调查,中国农村约有四分之一的住房处于闲置状态,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使老房子有依托,湖光山色更有活力。伴随民宿热浪,民宿粗放式管理、同质化等问题也不断出现。在“千店一面”的背景下,2018年7月,云和正式发布云和云居六头民宿要求与评价团体标准,
11、这是全国首例民宿团体标准。该标准对民宿的基本要求、等级划分、品牌使用等进行了统一规范。“六头”指门头、灶头、床头、木头、石头、田头。“六头民宿”与其他民宿最大的不同在于植入了地方文化,形成了系统、规范的民宿体系。在海拔300米的赤石村,18幢风格迥异的独栋木屋“云栖木屋”依山而建,与之浑然一体。其建设灵感源于云和本地的木玩文化。此外,抗战文化、船帮文化等诸多本土文化也与木玩文化交相辉映。坐拥山光水色、“九山半水半分田”是云和县的生态画卷,而这画卷只是“浙江绿谷”丽水市的缩影:莲都区复活古村落兴起民宿业;青田县以华侨特色推动民宿业;景宁县以畲族风情带动民宿业多年来,丽水市立足生态禀赋,以本土特色
12、为根基,“争奇斗艳”地发展民宿产业。据统计,目前该市已有农家乐民宿4 000余家,从业人员4.7万人。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30.2亿元,同比增长31%。(取材于项菁的文章,有删改)材料三尽管地处长三角城市群中心腹地,拥有760多年历史的南浔古镇历史风貌仍得以完整保护。其保护特别重视“以人为本”,目前仍有约7 300户、20 000名原住民枕水而居,实现了传统文化生态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共生,其积淀的传统文化也历久弥新,滋养后人。千年古桥、百年民居,以一镇之规模,坐拥超过20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这是南浔古镇的一大特色和优势。懿德堂、尊德堂、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众多大气宅第和典雅园林有序分布,当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8700.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