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8

类型2022版高考语文(课标版)一轮总复习学案:专题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 分点突破四 科普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

  • 上传人:a****
  • 文档编号:69137
  • 上传时间:2025-10-30
  • 格式:DOC
  • 页数:8
  • 大小:215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2版高考语文课标版一轮总复习学案:专题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分点突破四科普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 2
    资源描述:

    1、分点突破四科普类文本阅读逐点突破建知识之架构导图指引考向分析一、科普文的概念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人类文明的主要标志,而优秀的科普作品不但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还能激发人们探求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兴趣。科普文章就是把已有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精神,通过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使之成为读者所能理解的文章。二、科普文的分类科普文章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科学说明文,二是科学小品。高考大多选用科学小品。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科学为题材,带有文学色彩的科技说明文,形式简短,内容通俗,语言既准确简明又形象生动,融知识性与

    2、趣味性于一体。其特点如下:(1)内容的科学性科学小品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写科学小品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人们普及科学知识,如果介绍的知识不合乎科学,不仅达不到写作目的,还会造成很坏的影响。(2)文笔的生动性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区别于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生动性需要:一是要善于记叙和描写,二是要善于穿插趣闻,三是要善于运用修辞。(3)内容的通俗性科学小品不是为专业科研服务的,它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己任,所以它必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介绍、表现科学内容。三、科普文的考查考向(一)归纳文本信息归纳文本信息的方法与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归纳时应关注以下

    3、语句:(1)从科普文中的名词概念出发,提取由名词概念生发的信息或包含概念的关键语句。(2)抓住科普文中的重要的知识概念或重要语句,提取对其阐释的信息。(3)从文章主旨、作者写作意图出发,寻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或者是按提供的例句去寻找同类的语句。(3)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或在结构层次中起重要作用的语句,从上下文提取有关信息并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和明朗化。典例 1 (2019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题目。去故宫参观时,会看到许多监控探头,这属于现代高科技警报系统。从前有没有安全警报系统呢?在古代,进入紫禁城须凭腰牌与合符,上面刻有允许入内人员的身份信息,守卫会当场检查。一旦发现危险,附近白塔山

    4、上的信炮手接到放炮令牌,立即朝天开炮,卫士们就会迅速集合。如果有人越过了外围防御系统,还有一种特殊的警报装置石别拉。这种石别拉,材料比较简单,利用故宫大量使用的栏板的望柱头改造而成。望柱也称为栏杆柱,是中国古代桥梁栏板和栏板之间的短柱,分柱身和柱头两部分。有的柱头是莲花瓣形状,上面有二十四道纹路,象征二十四节气。普通的莲瓣望柱头,本是一块瓷实的石头,加工成石别拉时,把望柱头里面挖空了,就像一个空心葫芦。这种石别拉几乎覆盖了整个紫禁城。需要报警时,侍卫将三寸长的“小铜角”(一种牛角状的喇叭)插入石孔内,使劲吹响,通过石别拉的放大,声音飞快传遍四周。如果有外敌从午门入侵,午门守卫会敲响阙亭里面的警

    5、钟,钟声会传至太和门广场,其后各处石别拉会先后吹响,一分钟内,紫禁城所有位置的守卫都能听到警报声。这些望柱头形状和纹饰未受到改变,在紫禁城内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而通过对望柱头开孔,制成报警器,又发挥了实用功能。历经数百年沧桑,有的石别拉洞口已被杂物堵上,有的在修缮过程中被新的石材替换了,尽管现在能够通过文献考证了解它的工作原理,但已没人能够把它吹响了。古代紫禁城的安全警报系统由哪些部分构成?石别拉这种警报装置有什么特殊之处?【规范解题】第一步,审明要求,明确方向。第二步,找准区间,分析文本。对古代紫禁城的安全警报系统构成的介绍主要集中在第一段。由“进入紫禁城须凭腰牌与合符,上面刻有允许入内人

    6、员的身份信息,守卫会当场检查”可概括出“_”(腰牌与合符)。由“一旦发现危险,附近白塔山上的信炮手接到放炮令牌”可概括出“_”(白塔信炮)。由“如果有人越过了外围防御系统,还有一种特殊的警报装置石别拉”可概括出“_”(石别拉)。由第二段“如果有外敌从午门入侵,午门守卫会敲响阙亭里面的警钟”可概括出“_”(阙亭警钟)。对石别拉的介绍主要集中在第二段。由“这种石别拉,材料比较简单,利用故宫大量使用的栏板的望柱头改造而成”可得出第一点:“_”(就地用料,简单改造)。由“这种石别拉几乎覆盖了整个紫禁城”可得出第二点:“_”(覆盖面广)。由“这些望柱头形状和纹饰未受到改变,在紫禁城内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

    7、,而通过对望柱头开孔,制成报警器,又发挥了实用功能”可概括第三点:“_”(既实用,又有装饰功能)。由“需要报警时,侍卫将三寸长的“小铜角”插入石孔内,使劲吹响一分钟内,紫禁城所有位置的守卫都能听到警报声” 可得出第四点:“_”(操作简易,传播迅速)。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自主试笔】_【答案】示例:(1)腰牌与合符,白塔信炮,石别拉,阙亭警钟。(2)就地用料,简单改造;覆盖面广,兼具装饰性和实用性;操作简易,传播迅速。考向(二)分析表达技巧分析表达技巧包括分析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技巧。(1)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按照事物在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诸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

    8、多用这种顺序。时间顺序。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常用这种顺序。逻辑顺序。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具体表现在: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2)说明方法下定义。用简洁、准确、周密的语言揭示出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本质属性。分类别。把被说明事物按一定标准分成若干类进行说明。列数字(数据)。援引有关数据以解说一定事物性状。举例子。列举事实材料来说明事物。作比较。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或异类事物作比较,通过同点和异点的分

    9、析,达到说明事物本质的目的。打比方。运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用图表。用图画、表格对被说明事物作较直观明晰的说明。典例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监测数据显示,雨燕的迁飞路线几乎和“一带一路”重叠。每年8月它们以北京为起点,经内蒙古方向往西北迁飞,从天山北部到达中亚地区,然后向南穿过阿拉伯半岛,于11月上旬到达非洲南部越冬。北京雨燕迁徙路线的单程距离超过1.6万公里,全年迁徙距离在3.2万公里以上。20世纪前期,北京雨燕数量曾达到鼎盛,有5万只之多。从1950年开始,随着旧城改造和地铁修建,城门、城墙等先后被拆,北京雨燕栖息地迅速减少。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建设飞速发展

    10、,北京新建起许多以玻璃和钢筋水泥为材料的高楼大厦。这些现代建筑没有给北京雨燕留下居住空间,而玻璃幕墙镜面反射天空,又会让雨燕迁飞时误认为前方开阔,撞向玻璃,每年都有不少雨燕因此伤亡。同时北京湿地迅速减少,海淀多处稻田逐渐消失,南郊三海子等处的池塘面积大大缩小,雨燕的食物来源受到极大影响。2014年7月,据中国观鸟会统计,北京雨燕数量锐减,仅剩2 700多只。(摘编自高武、石河等的相关文章)举例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手法,并指明其作用。【规范解题】第一步,审明要求,明确方向。第二步,找准区间,分析文本。前面介绍了七种说明方法。就本文来看,最明显的就是_(列数据),如:“北京雨燕迁徙路线的单程距离

    11、超过1.6万公里,全年迁徙距离在3.2万公里以上。”其作用是_(准确、具体、富有说服力)。其次,文章运用了_(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20世纪前期北京雨燕鼎盛期的数量与2014年7月北京雨燕数量进行_(比较),其作用是_(让读者了解北京雨燕数量变化,认识到拯救雨燕、修复生态的必要性)。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自主试笔】_【答案】示例:文章采用了列数据、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如:“北京雨燕迁徙路线的单程距离超过1.6万公里,全年迁徙距离在3.2万公里以上。”运用列数据,作用是准确、具体、富有说服力。再如:文章将20世纪前期北京雨燕鼎盛期的数量与2014年7月北京雨燕数量进行比较,其作用是让读者了

    12、解北京雨燕数量变化,认识到拯救雨燕、修复生态的必要性。考向(三)评价与探究科普文章的人文性等“人文性及有关问题”是科普文章探究的关键点。探究其“人文性”,就是探究科学发现、创造带给人们的启示,带给科学、经济、社会的价值和影响,探究科学技术是怎样改善人们生活、促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1)带着问题,细读原文。探究性题目的创设,实际上就是考查考生对文本理解的程度或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对某一问题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只有把所阅读的文本涉及的一些重要概念、语句,某一科学事物形成的过程或科学原理都了然于胸,才能对题目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探究。(2)明确观点,态度鲜明。探究性题目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带有强烈

    13、的主观色彩,即个人的看法和认识。在回答问题时,一定要摆明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决不能模棱两可。(3)引述事例,言之有据。采用分条的形式,引用文本事例,或按照题干要求联系现实生活,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论证自己的观点。典例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在海底装上“眼睛”地球系统的第三个观测平台新世纪伊始,一个新的科学热点正在出现:这就是海底观测系统。其功能是把深海大洋置于人类的监测视域之内,以从根本上改变人类认识海洋的途径,开创海洋科学的新阶段。迄今为止,人类“入地”的能力仍然远逊于“上天”。海底是最贴近地球深部的去处,从海底“第三个平台”观测地球,将揭示地球系统“运作”之谜。建设中的海底观测系统,

    14、是通向新突破的捷径,作为新开的领域,各国都处在起步阶段。中国,正经历着数百年不遇的良机。假如把地面与海面看作地球科学的第一个观测平台,把空中的遥测遥感看作第二个观测平台,那么新世纪在海底建立的,将是第三个观测平台。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一部不断扩展视野的历史。古人没有想到海洋有这么大,15世纪重新发现的“托勒密地图”上并没有太平洋,以为欧洲航海西行到亚洲并不遥远,否则哥伦布也许不敢冒这个险。当然更不会知道海底的地形起伏,会比陆地的高山深谷还大,这要等到20世纪中期,有了声波测深技术才能发现。现在我们知道,海水比河水多百万倍,海洋的平均水深3 800米。隔了厚层的水,人类对深海海底的了解,还不如

    15、对月亮和火星表面的了解。而地球深处“地幔”里的水,又比地球表面的海水多许多倍。人类视域的突变发生在17世纪:用新发明的显微镜,看到了细胞,看到了微生物;用新发明的望远镜观察行星,提出了“日心说”,导致“哥白尼革命”。又一次突变发生在20世纪:航天技术使人类克服地球引力进入太空,第一次看到地球的全貌,开始将地球看作一个整体,将地球上种种现象连结为“牵一发动全身”的系统,导致地球系统科学的产生,被喻为“第二次哥白尼革命”。这次“革命”对地球科学的影响最大,尤其是浩瀚的大洋。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大都是19世纪晚期以来通过航海从船上取得,这种星星点点、断断续续的观测,带来了许多错觉和误会。直到二十世纪早

    16、期,测量海底地形的办法还是用绳子系上重锤抛到海底,用绳子的长度测算水深,如此得来的测点寥若晨星,绘在图上当然只能说明海底平坦,地形单调。再如船上用温度计测量海水表层,只能测了上一点再测下一点,永远也画不出一张同时的海洋温度图来。20世纪出现的遥测遥感技术从卫星获取地球信息,开辟了全新的对地观测系统,能够获取全球性的和动态性的图景。同时得到的不仅有海水表面的温度、风场、海流和波浪,而且有生产力、污染以至浅海地形等各方面的信息。但是遥感技术的主要观测对象在于地面与海面,缺乏深入穿透的能力。隔了千百米厚的水层,遥感技术难以达到大洋海底。现在要问:能不能换一个视角,不要老是从海面看海底?可不可以从海底

    17、看海面,把观测平台放到海底去?新世纪伊始,一个新的热点正在出现:这就是海底观测系统。海底的观测平台的功能是把深海大洋置于人类的监测视域之内,结果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认识海洋的途径,开创海洋科学的新阶段。根据文意,你认为建设地球系统的第三个观测平台,能否导致地球系统新科学的产生,从而带来“第三次哥白尼革命”?【规范解题】第一步,审明要求,明确方向。第二步,找准区间,分析文本。解答这类题,要注意三点。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_(能导致地球系统新科学的产生,从而带来“第三次哥白尼革命”)。其次,联系文本,结合社会发展实际,进行辩证分析:_(如人们已经对海洋有了较深的认识,特别是20世纪出现遥测遥感技术从

    18、卫星获取地球信息后,人们不仅能探测到海水表面的温度、风场、海流和波浪,而且能了解海洋的生产力、污染以至浅海地形等各方面的信息。再如,人类有“上天”探求月球的本领,就应该有“入地”观测地球的能力)。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自主试笔】_【答案】示例:能导致地球系统新科学的产生,从而带来“第三次哥白尼革命”。因为长期以来,人们不断探求海洋的秘密,已经对海洋有了较深的认识,特别是20世纪出现遥测遥感技术从卫星获取地球信息后,人们不仅能探测到海水表面的温度、风场、海流和波浪,而且能了解海洋的生产力、污染以至浅海地形等各方面的信息。另外,人类有“上天”探求月球的本领,就应该有“入地”观测地球的能力,

    19、因为,相对而言,“入地”不比“上天”难。【微知点】评价与探究科普文章的人文性等问题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明观点,即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第二步:引论据,即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第三步:作分析,即就所引论据作必要的阐述,以证明自己的观点。技法指导如何分析科普文章的文体特征类题目?科普文章具有科学性、生动性、通俗性等特征,分析科普文章的文体特征也多从这几个方面入手。1分析科普文章科学性的角度是:(1)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准确无误,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2)引用的资料可靠,数据准确,实例说明典型,无误。(3)语言平实,用词、造句力求精确,合乎语法习惯

    20、。如较多运用“如果”“假如”“可能”“将会”等预测性词语,有时也会运用“基本”“根本”“重要”“十分”“非常”等表程度的词语。(4)运用专业术语、科学解释准确无误,毫无歧义。2.分析科普文章生动性的角度是:(1)标题新颖、吸引读者,让人们眼前一亮。(2)善于记叙和描写,通过多种表现手法加强文章的生动性。(3)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活泼有趣。如运用形象化的比喻来表达知识内容,使文章写得生动形象,引人入胜;运用拟人的手法使科学小品富有情趣。(4)穿插趣闻、讲故事或虚构故事情节,让读者通过想象,在阅读故事中认识和掌握科学知识。3分析科普文章通俗性的角度是:(1)用明白晓畅的文字介绍深奥的科学

    21、道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2)少用或不用科学术语。【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种子萌芽从汲取水分开始,种子首先膨胀,胚部接着生长。发芽就像分娩,一旦启动就是个不可逆的过程,因此发芽的时机攸关生死,种子早已演化出各式各样的手段找对时机。杨树和柳树的种子寿命极短,若没有在散播后几个小时内找到湿泥地,就会死亡。热带雨林中,许多树木结的大型种子如果没有在几周内发芽,就会腐败。对这些物种来说,要掌握正确的发芽时机,得先掌握正确的结子时机,因为种子一旦成熟,保存期限是很短的。很多种子的招数更了不起。植物可借由远古演化而来的光感受体(即光敏素分子)感知光线。光敏素分子有两种形式,可彼此转换。一种

    22、称为Pr,吸收红光后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称为Pfr,Pfr吸收远红光后再转回Pr型分子。Pr对Pfr的比率是由接收多少这两种不同波长的光而定。这种Pr对Pfr的比率提供了地方环境的讯息,对植物来说极为重要。未被遮蔽的日光,红光/远红光的比率为1,然而,阳光穿过树叶后,大部分红光为树叶吸收,这时比率远小于1。植物透过Pr对Pfr比率能预测到光的改变。由此,植物利用光敏素察觉邻近植物的位置,调整自己的生长以避开邻近植物。同样,种子如果暴露在透过叶子照射的阳光中,就不发芽。与其在其他植物的遮蔽下发芽、长出难以存活的幼苗,还不如维持休眠状态。(摘编自英乔纳森西尔弗顿著、徐嘉妍译种子的故事,有删改)简要分

    23、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的能力。科普类文章的语言除具有一般说明文具有的科学严谨的特点之外,还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多使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格。【答案】示例:(1)第句体现了科普类文章语言形象生动的特点。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发芽”比喻成“分娩”,“攸关生死”“找对时机”则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发芽的重要性,给人以亲近之感。(2)第句体现了本文语言科学严谨的特色。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红光/远红光比率的变化准确而具体地说明光的改变。“大部分”“远小于”则体现了科学严谨的特点。【微知点】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一般包括三个步骤:步骤一:指出画线部分(或全文)的语言特点。步骤二: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该特色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步骤三:立足文本特征,分析该特色对表情达意起到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2版高考语文(课标版)一轮总复习学案:专题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 分点突破四 科普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9137.html
    相关资源 更多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0 曹刿论战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0 曹刿论战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9 枣儿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9 枣儿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 屈原(节选)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 屈原(节选)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词四首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词四首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广西普通高中2013-2014学年高二学业水平考试试题语文 扫描版缺答案.doc广西普通高中2013-2014学年高二学业水平考试试题语文 扫描版缺答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 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 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0 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0 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广西昭平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广西昭平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 梅岭三章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 梅岭三章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广西昭平县2018年中考模拟考试(一)语文试题(扫描版).doc广西昭平县2018年中考模拟考试(一)语文试题(扫描版).doc
  • 广西昭平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广西昭平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
  • 广西昭平县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广西昭平县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2017_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新人教版20180524122.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2017_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新人教版20180524122.doc
  • 广西平果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广西平果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一中大学科技园校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一中大学科技园校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锦泽技工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山东省济南市锦泽技工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4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 WORD版含答案.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4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 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4部分 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4部分 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2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三节 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2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三节 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doc
  • 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20182018学年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20182018学年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
  • 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三语文科技文阅读综合练习(三) WORD版含答案.doc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三语文科技文阅读综合练习(三) WORD版含答案.doc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常用工具与软件 - 公益活动

    copyright@ 2020-2024 www.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