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A卷)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南省洛阳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A卷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河南省 洛阳市 2016 届高三上 学期 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WORD 解析
- 资源描述:
-
1、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第I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练习。明万历年间,利玛窦在澳门登陆后惊讶地发现,这个古老而遥远的东方之国原来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他告诉西方人一件重大的事实:“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也就是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他还煞有介事地告诉欧洲老乡,“在中国最终实现这一原则的制度叫做科举制。” 但这样一种被利玛窦赞美的科举制,却在1905年废止,从而使这一年成为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其划时代的重要性甚至超过辛亥
2、革命;就其现实的和象征性的意义而言,科举革废代表着中国已与过去一刀两断,这种转折大致相当于1861年沙俄废奴和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不久的废藩。 废科举后才四个月,深谙社会进化和世事变迁的严复,便在论教育与国家之关系的演说中说:“结果如何,非吾辈浅学微识者所敢妄道。”科举制才废除五年,曾以废除它而自豪的梁启超就后悔了,转而称赞“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一大发明”,说废除科举是因噎废食、大错特错的一件事。他甚至主张恢复科举:“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国学大师钱穆也认为废科举是件昏头大错事。1955年,他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直到晚清,西方人还知采用此制度弥缝他们政党选举之偏陷,而我们却对以往
3、考试制度在历史上有过一千年以上根柢的,一口气吐弃了,不再重视,抑且不再留丝毫顾惜之余地。那直是一件可诧怪的事。” 自隋朝开始,经过整个唐朝的补充和完善,中国建立了一个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并以此影响着教育和整个社会。科举制度的创建是中华文明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平民社会向豪门社会争取平等权利的成功实践。隋唐科举的创新意义和价值,是可以与西方的汉穆拉比法典、英国的大宪章、欧洲文艺复兴比肩的伟大创造。 “科举政治”造就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独特的人格特点。他们把参与国家政治活动看作个人的使命和责任,并以“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崇高目标。从而逐渐形成了士阶层心忧天下、以天下
4、己任的历史使命感。中华民族得以延续的“秘密武器”之一正是遴选人才的国家考试制度。“士大夫与君王共治天下”的时代与科举制度一起消亡了。有论者认为,只有把旧制度的魂招回来,我们才知道我们的祖上并不是那么的落后,才知道我们的历史并不是那么一文不值,才知道我们也可以为人类新时代的制度建设做出相当贡献。其实,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几乎占据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五分之三和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据考证,在漫长的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隋唐以后,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与科举考试有着不解之缘,都有过科举生涯,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的是极少数。科举产生出
5、了一大批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和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众多有杰出贡献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诗人、学者、教育家、科学家、外交家等等,通过科举而施展才华,都是中华民族的英才。 现在关键是,1905年废除了科举以后,我们举了什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举革废代表着中国已经与过去一刀两断,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B1905年以前中国的科举制大致相当于1861年前沙俄的农奴制和1868年前日本的藩国制 C在形成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心优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使命感的过程中。科举制功不可没。 D作为遴选人才的国家考试制度,中国的科举制为人类新时代的制度建设做出过相当
6、贡献。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废除科举引起了很多学者不满,后来严复、梁启超、钱穆等都对废除科举的一事进行了批评。 B被利玛窦赞美的科举制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 C科举制是一项伟大的创新,其意义和价值可比肩汉穆拉比法典、英国的大宪章和欧洲文艺复兴。 D科举制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它成功地使平民社会有了向豪门社会争取平等权利的机会和实践。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身贫寒的欧阳修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走上仕途并成为文坛领袖,说明科举在人才选拔上确实是公平、有效的。 B中国古代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与科举考试有着不解之缘,从未参加过科举
7、考试的是极少数。 C大批中华民族的英才们通过科举考试被选拔了出来,从而有了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 D科举制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和价值不应被否定,在现代仍值得借鉴。【答案】1B 2A 3B【解析】1试题分析:B“1905年以前中国的科举制大致相当于1861年前沙俄的农奴制和1868年前日本的藩国制”表述错误。原文是从废除科举制的角度和沙俄废除农奴制、日本废藩进行类比的。但不能从正面类比。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试题分析:A“后来严复、梁启超、钱穆等都对废除科举的一事进行了批评”理解错误。原文说:深谙社会进化和世事变迁的严复,便在论教育与国家之关系的演说中
8、说:“结果如何,非吾辈浅学微识者所敢妄道。”可见严复并没有对废除科举进行批评。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试题分析: B“中国古代”概念扩大。这里应该是隋唐建立科举制度之后,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与科举考试有着不解之缘,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的是极少数。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练习。(19分)薛世雄,字世英,本河东汾阴人也,其先寓居关中。父回,仕周,以年老致事。世雄为儿童时,与群辈游戏,辄画地为城郭,令诸儿为攻守之势。其父见而奇之,谓人曰:“此儿当兴吾家矣。”年十七,从周武帝
9、平齐,以功拜帅都督。开皇时,数有战功,累迁右亲卫车骑将军。炀帝嗣位,夷、獠相聚为乱,诏世雄讨平之。从帝征吐谷。世雄性廉谨,凡所行军破敌之处,秋毫无犯。帝尝从容谓群臣曰:“我欲举好人,未知诸君识不?”群臣咸曰:“臣等何能测圣心。”帝曰:“我欲举者薛世雄。”群臣皆称善。帝复曰:“世雄廉正节概,有古人之风。”于是超拜右翊卫将军。岁余,以世雄为玉门道行军大将,与突厥启民可汗连兵击伊吾。师次玉门,启民可汗背约,兵不至,世雄孤军度碛。伊吾初谓隋军不能至,皆不设备,及闻世雄兵已度碛,大惧,请降,诣军门上牛酒。辽东之役,以世雄为沃沮道军将,败绩于平壤。还次白石山,为贼所围百馀重。世雄以羸师为方阵,选劲骑二百先
10、犯之,贼稍却,因而纵击,遂破之而还。所亡失多,竟坐免。明年,帝复征辽东,拜右候卫将军。军至乌骨城,会杨玄感作乱,班师。十年,复从帝至辽东。未几李密逼东都中原骚动诏世雄率幽蓟精兵将击之军次河间营于郡城南河间诸县并集兵依世雄大军为营欲讨窦建德建德将家口遁自选精锐数百夜来袭之先犯河间兵,溃奔世雄营。时遇雰雾晦冥,莫相辨识,军不得成列,皆腾栅而走,于是大败。世雄与左右数十骑遁入河间城,惭恚发病,归于涿郡,未几而卒,时年六十三。(节选自隋书。薛世雄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未几/李密逼东都/中原骚动/诏世雄率幽蓟精兵将击之/军次河间/营于郡城南/河间诸县并集兵/依世雄大
11、军为营/欲讨窦建德/ B未几/李密逼东都/中原骚动/诏世雄率幽蓟精兵将击之/军次河间营/于郡城南/河间诸县并集兵/依世雄大军为营/欲讨窦建德/C未几/李密通东都/中原骚动/诏世雄率幽蓟精兵将击之/军次河间营/于郡城南/河间诸县并集/兵依世雄大军为营/欲讨窦建德/ D未几/李密逼东都/中原骚动/诏世雄率幽蓟精兵将击之/军次河间/营于郡城南/河间诸县并集/兵依世雄大军为营/欲讨窦建德/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致事就是“致仕”的意思,指古代官员交还官职,正常退休。B可汗,最初是部落首领的尊称,后来游牧民族建立的汗国的最高统治者皆称可汗C坐免,在古代的意思是说,
12、一个人虽然犯了罪,但由于种种原因而免于贵罚。D班师指调回在外打仗的军队,也指出征的军队胜利归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主确的一项是(3分) A薛世雄廉洁正直,获得皇帝赏识。他在行军打仗时,能做到不侵害百姓的利益,被皇帝当着众大臣之面称赞具有前代贤良风范,得以破格提升。 B薛世雄胆量过人,敢于孤军深入。他在缺少友军配合的状况下,仅带领自己的部队穿过沙漠,直捣敌营,一战便迫使敌人献上酒肉,主动投降。 C薛世雄临危不惧,能于绝处逢生。军队回撤驻扎时,突遭贼兵包围,他能迅速组织兵力,主动出击,扭转被动局面,寻找时机,最终成功突围。 D薛世雄一代名将,从军屡立战功。他很小就被父亲看好能振兴
13、家业,年仅十七岁就在北周担任帅都督,后来又为隋朝的江山东征西讨,竭心尽力。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与群辈游戏,辄画地为城郭,令诸儿为攻守之势。(5分) (2)建德将家口遁,自选精锐数百,夜来袭之。先犯河间兵,溃奔世雄营。(5分)【答案】4A5C6B7(1)和同辈孩子们玩耍,常常在地上画出城池,号令其他孩子们演练攻击和防守的阵势。(2)窦建德送家人逃走,亲自挑选数百精锐士卒,夜晚前来偷袭,首先进攻河间的军队,被打败的河间军溃败逃奔到薛世雄的营地。【解析】4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5 试题分析:C坐免,不是免于责罚,而是指因事或因罪被免职。 考点:识
14、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6试题分析:B“直捣敌营,一战便迫使敌人献上酒肉,主动投降”理解错误。 对方听说薛世雄率领的军队已经穿越了沙漠就立即请求投降,双方并未发生战争。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7试题分析:翻译句子要先筛选考点,本题考点有(1)“群辈”同辈;“辄”就;“画地”在地上画;“为”做,演练。(2)“将”率领;“遁”逃跑;“精锐数百”定语后置,数百精兵;“溃奔”溃败逃奔。解决了考点,再翻译其他句子成分,注意补充省略成分,使语意通顺。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练习。醉春风曹亮武江楚奔
15、涛恶,燕赵悲风作。男儿何必以家为?错、错、错。南北东西,染成霜鬓,半生飘泊。渐觉乡园乐,况是妻孥弱。壮心伏枥未全销,莫、莫、莫。且共梅花,更邀明月,满斟深酌。【注】曹亮武(1637?):清初词人,子渭公,号南耕,江苏宜兴人。男儿何必以家为:史记霍去病传载汉武帝时名将霍去病曾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此句即用此典。孥():子女。8词的上下片中“错、错、错”和“莫、莫、莫”分别是对什么内容的否定?请简要表述。(6分)9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梅花”“明月”两个意象对表达这种情感有什么作用?(5分)【答案】8“错、错、错”是对自己为经邦济世而抛家舍业,四方奔走,半世漂泊的人生历程的沉痛反思
16、。“莫、莫、莫”是对自己进取无望而退居田园暂享天伦之乐,但仍不能忘怀国事,壮心不已的痴心不改的否定。9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凉失落之情。词人内心的无限凄楚无从倾诉,只有“梅花”和“明月”对词人不离不弃,陪伴词人“满斟深酌”,分担词人内心的苍凉凄楚。“梅花”和“明月”的陪衬,倍显出词人的孤寂和悲凉之情。【解析】8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试题分析: 通过上下片的“错、错、错” 和“莫、莫、莫”,可以看出词人的情感,他认为自己曾经的选择是错误的,可见半世漂泊没有获得自己想要的功名,有一种壮志难酬的失落感;于是词人转而回归家园,想要享受天伦之乐,却又放不
17、下内心对功业的向往,于是内心很痛苦。词人与“梅花”“明月”共饮,可见内心的痛苦无处诉说,只有“梅花”“明月”的陪伴,更显得词人内心的孤寂。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荀子在劝学中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 。(2)杜甫在登高一诗中用 , ,两句概括了他长年漂泊,老病孤愁得的生活状况。(3)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描写围猎者装束和打猎时盛况的两句是 , 。【答案】(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3)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
18、注意反复记忆,注意字形的正确书写,尤其是散文中的虚词和通假字。本题中涉及的“跬步、至千里、锦帽貂裘” 等字形要特别注意。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第四(12)两题中选定一题作答。注惫:只能作答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费姨徐慧芬费姨是我姑妈家的邻居。她的个性是她这一辈女性中不多见的。她在人生紧要处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特质一直深深地吸引着我。费姨美丽而不漂亮,美丽的是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和一架高高的鼻梁。不漂亮的是鼻子以下
19、的那部分,因为小时候跌了一跤,下颌骨没长好,以致整个下颌连同嘴巴有一点偏。该恋爱的时候,家人、亲戚和熟人都有点为她犯愁。费姨说,我都不愁,你们愁什么?她能画会写,还会弹一手好钢琴,要求自然不低。可是人们明示暗示她,白璧微瑕,而且这瑕还不算微,总该找个也有点疵的才般配。费姨不理睬,依然找她的白马王子。她看中了一个常在报刊上发表诗文的工人作家。费姨写了一封信附了一张照片给作家。言辞热烈又庄重,照片拍得美极了。年轻的姑娘手持一朵玫瑰花放在嘴边,眉目含情,亦娇亦羞。通了几封信后,工人作家满怀憧憬来了,看到费姨大为吃惊,编了个美丽的谎言,告辞了。费姨明白作家的意思,又写了一封信约他来,说,不为别的,只是
20、他丢失了一样东西,请他务必来取。作家疑疑惑惑地来了。费姨开门见山地说,我的照片让你心动,相貌又让你心酸。但是看人不可只看外貌。上次看人你只用了一双眼睛。作为作家,你少了一双观察人内质的眼晴是不行的。现在我要还你丢失的另一双眼睛。于是费姨搬出了她画的画,取出了她绣的花,又拿出了一堆她钊作的工艺品。会响的风铃叮叮当,不会响的泥塑是猪八戒吃西瓜,作家乐了。最后,费姨又坐到钢琴前,对作家说,你要走了,我唱支歌为你送行吧。琴键跳跃,歌声激荡,费姨唱起了深深的海洋,那是五十年代流行的一支南斯拉夫情歌,当最后一个音符消失的时候,作家的一双眼睛已是晶莹剔透。就这样,费姨给了作家另一双眼睛。他们不顾旁人异样的眼
21、光,甜蜜地结合了。作家确实获得了一双好眼睛。一九五七年,作家被打成右派,发配大西北,不忍连累年轻的妻子,主动提出离婚。费姨牵起丈夫的手,将那首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唱成: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右派郎,我愿做一个右婆娘,跟他到远方于是,苦难中的丈夫破涕而笑。一九六六年,早已失业的丈夫又受到了空前的“重视”。第一次批斗回来,费姨瞅着脸色煞白的丈夫,二话没说,借了一把理发推子,把丈夫一头白发推了个精光。又花了一个晚上。精心做了一顶高帽子,帽子两侧生一对“牛角”来,高帽上画了个魔鬼样,上书“打到牛鬼蛇神”几个字。第二天批斗,丈夫就把高帽自觉套上。造反派看到,笑了。高帽子滑稽又好玩,坏分子认罪很自觉。丈夫心里
22、也暗暗乐了,帽子又轻又暖和,档住了风寒,一毛不剩的光头,看你往哪儿揪头发。从五十年代到改革开放。费姨一遍又一遍为丈夫唱起情歌。相伴走了三十多年,丈夫终于先费姨而去。而一双儿女又去了异国他乡,六十六岁的费姨有些孤单了。费姨在公园里锻炼。她能歌善舞,多才多艺,加上与生俱来的幽默,自然成了老年圈子里的中心。或许老年人择偶已不太重外貌了,两位丧偶男士,一个退休工程师,一个退休教师,两个人暗暗较上了劲。可是费姨对谁都是那样的热情,那样的亲热,让他们都认为自己才是费姨看中的人。可是,让两个文化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费姨最终竟看上了一个跛脚的种花匠。一次路上,我碰见了费姨,说出了自己的疑惑。费姨眨着眼睛说,为
23、什么呢?我觉得那两个人缺少一点文化气!工程师与教师竟缺少丈化气?此话怎讲?费姨附在我耳边,轻轻告诉我,通过公因里老年人组织的一次钓鱼活动,她使了一个小小的诡计。看出了那两个高文化的人不及那个低文化的有文化气。我忍不住笑了出来,费姨说,以后跟你仔细讲讲,提供一点小说素材吧。我虽仍是疑惑,但我知道,顺理成章的选择,也九构不成费姨独特的魅力。费姨鱿是费姨。 (选自中国小小说名家档案今生今世)(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叙事,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都是“我”所知道的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拉近了小说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也便于抒发感情。 B
24、家人、亲戚和熟人们考虑到费姨相貌上的不足,所以都有点为她的恋爱犯愁,费姨则看到自己相貌的优点,所以充满自信,不肯降低对对象的要求。 C费姨讲她使了一个小小的诡计,看出了那两个高文化的人不及那个低文化的有文化气,“我”的笑使她不便再讲下去,“以后跟你仔细讲讲”是托词。 D费姨为了把造反派逗笑,同时缓解丈夫的紧张悄绪,精心做了一顶造型滑稽的高帽子,达到了目的,而且造反派认为作家认罪自觉,免于对他的批斗。 E费姨用自己的才能和真情,让作家看到了她的内质,给了他只着人外貌的双眼之外的另一双察人内质的眼睛,最后成就了一桩别人看不可能的婚姻。(2)小说在刻画费姨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证?清简要分
25、析。(6分)(3)小说为什么以“我”对费姨的感受和评价为结尾?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4)小说主要由费姨的第一次婚恋和第二次婚恋两个片段组成。你认为哪个片段更精彩? 请谈谈你的观点,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陈述理由。(8分)【答案】(1)AE(2)有主见。不理睬别人的暗示或明示,选定了意中人就主动示爱;第二次婚姻放弃退休工程师和退休教师,选择了跛脚的花匠。执着。当意中人看不上她的相貌时,她不气馁。约他来看自己的优点。对被打成右派的丈夫不离不弃。睿智。丈夫被批斗,她给他剃了光头,做画有牛鬼蛇神的帽子主动认罪,让丈夫免受了很多痛苦。在选择第二次婚姻时,使了一个小小的“诡计”,判断出两个高文化人
26、不如低文化的有文化气。(3)结构上,照应开头“我”对费姨的感受和评价。首尾圆合,结构严谨。情感上,借“我”对费姨的感受和评价,表达了对费姨的热情称赞。给小说增添抒情的情调。形象上,画龙点睛,点出来费姨不同于众的形象特点。(4) 观点一:第一次婚恋的片段更精彩。思想内容上,描写了给作家另一双眼睛、牵手唱歌、帮丈夫应对批斗等场面,内容丰富,构成了理解费姨的性情的基础,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主人公费姨的形象特点在这部分基本上都显现出来。艺术表现上,描写费姨的方法多样化,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侧面描写等方法,把人物形象塑造的鲜明丰满。把主人公放到特定环境和矛盾冲突中去塑造,突出了人物性格,对
27、作家只看外貌、丈夫不忍连累费姨主动提出离婚、造反派批斗丈夫等情境中费姨表现的描写,突出了她的形象。观点二:第二次婚恋的片段更精彩。理由是思想内容上:主要叙写费姨选择老伴的背景、结果和理由,文笔简洁明快。费姨没有讲出“诡计”的细节,留下了悬念,令人遐想。艺术表现上:写“我”和两个文化人对费姨选择跛脚花匠的疑惑不解,从侧面表现了费姨的有个性、有主见的形象特点。运用对比手法,在对两个高文化的人和一个低文化人的对比中,费姨看出后者比前者更有文化气,突出了费姨有眼力的特点。观点三:两个片段同样精彩。思想内容上:前一个片段主要表现主人公费姨执着、有才的特点。后一个片段主要表现她睿智的特点。两个片段共同完成
28、了对主人公费姨形象的塑造。从这两个片段中可以看出费姨从年轻到老都非常阳光,在她身上寄托了作者对完美女性的期盼。艺术表现上:前一个片段详写具体过程,后一个片段略写具体过程。详略结合,相辅相成。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侧面衬托、对比等多种手法,细腻传神,突出了人物形象。【解析】(1)试题分析:B“费姨则看到自己相貌的优点,所以充满自信”内容表述不准,费姨充满自信是因为她内秀,她多才多艺,能写会画,还弹得一手好钢琴。 C“ 我的笑使她不便再讲下去,以后跟你仔细讲讲是托词”理解错误。这里也体现了费姨的幽默感,故意卖关子。 D“免于对他的批斗”的说法在文中没有依据。只是对他自觉认罪的态度表示认可,没有批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