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1(Word版附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4 高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课时 跟踪 Word 解析
- 资源描述:
-
1、课时跟踪练1(40分钟3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材料一接受美学诞生之前,人们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作品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之一、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
2、“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指语言结构形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段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是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
3、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
4、解古人。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材料二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完成之后,在没有和读者产生关联之前,还不能算真正的作品,而只能被称为“第一文本”。经由阅读之后,文学作品才能摆脱孤立的“自在”存在状态,成为“自为”的存在,即作为审美对象“第二文本”而存在。由此可见,“第二文本”是在“第一文本”的基础上,经由读者再创造的结果。(一)对话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指出,文学文本只是一个具有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
5、也早已指出,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作品的意义与作者个人的体验之间没什么关联,而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的。文本是一种吁请、呼唤,它渴求被理解,而读者则积极地应答,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这就构成了“对话”。因为文本属于无限绵延着的历史,历史不断,“对话”便永在绵延之中,所以文学作品的意义往往是多重的、不确定的、变动不居的。一个文本或一件艺术作品的真正意义的发现永远没有止境,是一个与历史本身相同的无限过程。所以,伽达默尔强调艺术作品是开放的、流动的,随着不同读者参与“对话”,同一文本必会生出无数不同的“第二文本”。(二)兴味中国古代文论强调“兴味”。孔子“诗可以兴”的见解,按宋人
6、朱熹的解释,即“感发志意”,也就是说,读诗可以激发人们通过想象和联想,感悟体味诗中的意蕴。南北朝时钟嵘的诗品序中提出了“滋味说”,所谓“滋味”,主要是指当时的五言诗“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特征。唐人司空图亦从阅读欣赏的角度指出,诗的高妙境界在于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也就是说,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读者借助自己的想象和体味,可以在有限的文字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中国古代文论中诸如此类的“兴味”之说,与西方现代文论中的“召唤结构”“对话”等见解,显然有着相通之处。不论是伊瑟尔的“召唤结构”说,还是伽达默尔的“对话”说,或是中国古代的“兴味”观,所揭示的都是文
7、学作品阅读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特征,它所指明的正是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摘编自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将未被阅读的作品可能存在的价值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B理解不受文本意义的影响,而受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前理解”的影响,因而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C艺术作品的成功就是所有的接受者对这一艺术作品都持不同的理解,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创作本旨不一致。D文学作品完成之后,在没有和读者产生关联之前,是孤立的“自为”存在状态,还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作品。解析:筛选整合信息B项,“理解
8、不受文本意义的影响”曲解文意,材料一第3段说的是“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C项,“就是所有的接受者所有的理解不一致”错误,材料一第3段只是说“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D项,“是孤立的自为存在状态”错误,材料二中说的是“经由阅读之后,文学作品才能摆脱孤立的自在存在状态,成为自为的存在”。答案:A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读者或观众、听众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理解作品,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B艺术文本对于接受者的意义无关其个
9、人的生活经验,而是其在作品的召唤下,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C中国古典诗词讲究含蓄蕴藉,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想象,这体现了艺术文本的“召唤结构”。D与文本“对话”的不同读者使同一文本生出无数不同的“第二文本”,这也造就了文学作品意义的多重性。解析:根据文中信息进行推断“对于接受者的意义无关其个人的生活经验”错误,材料一第2段中明确指出“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而材料二中只是说“作品的意义与作者个人的体验之间没什么关联”,并不是“接受者”。答案:B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学作品再创造的一项是(3分)()A想象红楼梦中黛玉的一颦一笑B对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把握
10、C对“红杏枝头春意闹”画面的想象D大话西游对西游记的改写解析:分析评价观点和材料的关系通读两则材料可知,文学作品的再创造是接受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联想和想象等,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D项,根据原著进行的改写,是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一个新的艺术文本的创作,不是材料所说的文学作品再创造。A、C两项体现的是读者对文本的想象,B项体现的是读者对文本主题的理解,这三项都属于文学作品再创造。答案:D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第二文本”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答:_解析:给文中重要概念下定义关于“第二文本”,材料二第1段明确指出“第二文本是在第一文本的基础上,经由读者再创造的结果”,而材料一第1段提到创
11、作完成后,“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由此可见,“第二文本”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的结果,能够体现艺术作品的价值。用自己的语言将以上信息按照下定义的格式整合即可。答案:“第二文本”是在“第一文本”的基础上,由读者或观众、听众按照自己的方式,对“第一文本”进行再创造的结果,是艺术作品价值的体现。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答:_解析:理清脉络,分析论证思路材料一第1段结尾句中的“因此”一词提示考生,“因此”后的结论性语句是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它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提出“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这一观点;第2段以问句开头,引出有
12、关“艺术文本对于接受者的意义”的论述,指出“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第3段指出“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论述了文本与接受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最后一段指出“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总结了接受者的理解对于艺术品的意义。由此可见,第1段提出观点,第2、3段从不同角度进行具体论述,最后一段总结意义。将以上分析进行梳理整合即可。答案:首先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提出“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这一观点;然后从“艺术文本对于接受者的意义”和“接受者对艺术文本的理解”两个方面论述了接受者和文本的关系;最后总结接受者的理解对于艺术品的意义。二、阅读下面的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