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 文本阅读总复习学案01 文言文阅读.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4年高考语文 文本阅读总复习学案01 文言文阅读 2024 年高 语文 文本 阅读 复习 01 文言文
- 资源描述:
-
1、学案1:文言文阅读近年来,全国高考卷文言文阅读选文大都为纪传体史书中的人物传记;2021年,全国四套试卷则均考查了纪事本末体的文本。2022年的全国四套试卷中,有两套选文出自战国策,一套出自东汉观记,一套出自说苑。其中战国策为国别体史书,东汉观记为纪传体史书。说苑体裁很特别,它以历史故事为主体,兼及少量格言议论。虽然这些选文出处各异,但它们的共同点就是传人与记事。不论是传人文还是记事文,阅读都要有整体意识。整体看,就是先抓住文本本身;其次,看标题、选文出处、文后注释及试题,看这些项目为整体把握文本提供了哪些或明或暗的辅助信息。总之,就是要看标题、正文、出处、注释、试题。全都看完了,才能整体把握
2、文意。阅读时,可运用以下方法:(1)勾画圈点法:边阅读边圈画出人名、地名、时间词、事件起讫词语及文中评议性词句,圈画出较难理解的词句等,同时思考总结“何人何时何事”等内容。(2)主线阅读法:阅读时牢牢抓住“什么人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做过什么事,事情的结果怎样”这条主线来筛选信息,划分层次,把握内容提要。(3)借题解文法:要借的这个题就是几乎每套试卷必有的文意概括题。所给的四个选项均是命题人对文意的概括,其中只有一项不正确,即使这个不正确选项,也不是完全不正确,错误只在个别词语上。这样,该题绝大部分的正确文意便是我们读懂文本最好的“提示”和“拐杖”,一定要借“此题”来解文。(4)以文解文法:就是借
3、用文章中的话来理解。文章中的诸多因素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互相阐释的关系,这是考生解文的一种依据,阅读时仔细发掘前后文会有所帮助。(5)出处解文法:读人物传记,一定要关注传记出处。关注出处,有利于把握传主的生活背景、当时的社会环境、朝代的官职称谓、风土人情等相关内容。阅读任务一:整体阅读(2022新高考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
4、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
5、,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文本挖掘1通过文段出处可知,本文内容涉及的历史时期为时期。阅读文段可知,其中的主要人物是,涉及的四个国家分别为、。答案战国孟尝君秦魏赵燕2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答:答案选文讲述了秦国准备攻打魏国,魏王派遣孟尝君出使赵、燕两国求救,从而迫使秦国割地求和的故
6、事。3赵国国君不愿借兵助魏,孟尝君便陈述了自己的观点:“。”然后孟尝君进一步陈述,赵、魏两国实力相当,可是魏国每年都面临着各种危机,赵国却不需要面对这些危机,这是因为魏国“”,起到了缓冲作用。一旦魏国为秦所并,则赵国就直接面对强秦。一番游说,让赵王答应借兵救魏。燕王同样不愿借兵,理由是:“?”孟尝君则指出跋涉几千里去拯救别人,“”。燕王仍未答应出兵。孟尝君进一步指出,燕不助魏则“”,这所谓的“大变”就是魏国会在以地事秦之后,合韩、魏、秦、赵四国的力量去攻打燕国。燕王于是也答应借兵救魏了。答案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为赵蔽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此国之利也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真题试
7、做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魏歃盟于秦”是状语后置句,“于秦”是“歃盟”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两项;“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是判断句,“此也”是判断句的标
8、志,中间不可断开,“之所以”是固定结构,不能断开,排除B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实词含义,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与王之蔽的蔽相同”错误,“王之蔽”的“蔽”是“蒙蔽”,指所受的蒙蔽,与“为赵蔽”的“蔽”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
9、是()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孟尝君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错
10、误,由文中“寡人愿子之行也”可知,是魏王希望孟尝君出使诸侯。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译文:(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译文:答案(1)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2)燕国不去援救魏国,魏王降低身份,屈己下人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关键词:(1)“岁”,年成;“熟”,有收成、丰收;“行”,跋涉;“助”,援助;“奈何”,怎么办。(2)“折节”,降低身份,屈己下人;“以”,把;“与”,送给;“去”,离开,即撤
11、兵。5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答:答案(1)对赵国,孟尝君表以忠心,以存魏的好处打动对方。(2)对燕国,孟尝君则是晓之以害,以亡魏的弊端引起燕王的重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孟尝君游说赵王时先说“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首先向赵王表示忠心,意思是说“我向您借兵是出于对您的忠心”,之后分析魏国存在对于赵国的价值,魏、赵两国的军队实力没有太大差别,而现在魏国的处境却不如赵国,是因为魏国是赵国西边的屏障,挡住了来自秦国的威胁,一旦魏国灭亡,赵国就“与强秦为界”,由此可见魏国存在的价值,这是用存魏的好处来打动对方。孟尝君游说燕王的时候说“燕不
12、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孟尝君用魏国灭亡之后给燕国带来的威胁引起燕王的重视,一旦魏国“折节割地”,之后会集合四国之力来攻打燕国,这是用亡魏的坏处“恫吓”燕王。参考译文秦国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这件事,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您替寡人谋划一下,怎么办?”孟尝君说:“有诸侯援救,国家就可以保存下来。”魏王说:“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百辆战车。孟尝君来到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从赵国借些军队
13、去救魏国!”赵王说:“寡人不能借。”孟尝君说:“我冒昧地借兵,是为了以此效忠大王啊。”赵王说:“可以说给我听听吗?”孟尝君说:“赵国的军队并非比魏国的军队战斗力强,魏国的军队也并非比赵国的军队战斗力弱。然而赵国的土地没有一年一年地受到威胁,百姓也没有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但魏国的土地一年一年受到威胁,百姓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为什么?因为魏国在西面做了赵国的屏障。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同秦国歃血结盟,这样就如同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一年一年地死去。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原因。”赵王答应了,为魏国发兵十万,派出战车三百辆。孟尝君又北上拜见燕王,说:“现在秦国将要进攻
14、魏国了,希望大王救魏国!”燕王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孟尝君说:“跋涉几千里去拯救别人,这将给国家带来好处。现在魏王出城门就看见秦军,即使想跋涉几千里去援助他人,可以做到吗?”燕王还是没有答应。孟尝君说:“我献上好的计策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我忠诚的计策,我请求离开了,恐怕天下将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您说的大的变化,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尝君说:“(秦国攻打魏国,然而)燕国不去援救魏国,魏王降低身份,屈己下人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秦兵撤离魏国后,魏王倾韩国、魏国的全部军队,又西借秦国的军队,再依靠赵国的军队,用四个国家
15、的力量攻打燕国,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您是跋涉几千里去帮助他人好呢,还是出燕国的南门而望见他国的军队好呢?那么对于四国军队来说路程很近,补给给养又很容易,这对大王有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走吧,寡人听您的了。”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派出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魏王大喜,说:“您借燕国、赵国的军队很多而且快。”秦王很害怕,割让土地请求同魏国讲和。魏国于是归还了燕国、赵国的军队,并且封赏了孟尝君。阅读任务二:带题回读(2021新高考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
16、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逖既入谯城,石勒遣石虎围谯,桓宣救之,虎解去。晋王传檄天下,称:“石虎敢帅犬羊,渡河纵毒,今遣九军,锐卒三万,水陆四道,径造贼场,受祖逖节度。”大兴三年,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土渐蹙。秋七
17、月,诏加逖镇西将军。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抚纳新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四年秋七月,以尚书仆射戴渊为征西将军,镇合肥。逖以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渊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又闻王敦与刘、刁构隙,将有内难。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九月,卒于雍丘。豫州士女若丧父母,谯、梁间皆为立祠。祖逖既卒,后赵屡寇河南,拔襄城、城父,围谯。豫州刺史祖约不能御,退屯寿春,后赵遂取陈留,梁、郑之间复骚然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
18、北伐)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B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C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D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回读文本画波浪线的句子在选文开头,断句难度稍大。但考生借助选文出处及句中的“闻鸡鸣”“起舞”等词语可知,句中所述为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再看各选项断句的不同之处,第一处为“少
19、有大志”的“少”后是否应该断开。若断开,“少”译为“年轻,有大志向”;若不断开,则译为“年轻时就有大志向”。两相比较,不断开表达更合语境。第二、三处为“同寝中夜”几个字前后断句不同。“中夜”是“闻鸡鸣”的时间状语,中间不能断开;而“同寝”前显然应断开。第四处是“蹴琨觉曰”中间是否断开。“蹴”的意思是“踢”,“蹴琨”即“用脚踢刘琨”,“琨”是“蹴”的宾语,“觉”补充“蹴”的状态,“蹴琨觉”意思就是“踢醒刘琨”,三字意思紧密相连,中间不能断开。答案C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是古代长江下游军事重镇,为兵家所重。B遗民,指改朝换代后仍然
20、忠于前朝的人,也泛指沦陷区的人民,文中指后者。C部曲,原指古代豪门大族和将领招募的私人军队,文中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D传檄,指檄文,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传檄即传布檄文。回读文本A、D两项可根据积累判断,而B、C两项则要结合文中语境判断。“遗民”一词在文中祖逖对左丞相司马睿说的话中:“今遗民既遭残贼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结合句中的“复中原”等语可知,此处的“遗民”指沦陷区的人民。“部曲”一词在“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句中,由句意可知,此处的“部曲”指祖逖的私家军队。答案C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祖逖力请北伐,时任左丞相的司马睿虽无北伐之志,但仍然尽力支
21、持,这坚定了祖逖的斗志,祖逖指江发誓:若不能收复中原就不再渡江返回江南。B祖逖北伐,先在谯城遭石虎围攻,幸得桓宣救;后镇雍丘,屡次派兵邀击后赵军队,使后赵疆土日益缩小;又为攻取河北练兵积谷,与后赵相持。C大兴三年秋,朝廷任命祖逖为镇西将军。祖逖与将士同甘共苦,严于律己,广施恩惠,勉励督促农桑,安抚接纳新来归附的人,不论贵贱都加以礼遇。D祖逖死后,后赵频频侵犯河南地区,攻陷襄城、城父,包围谯城,豫州刺史祖约抵挡不住,退驻寿春,后赵攻取陈留,梁、郑之间又重新陷入了骚乱。回读文本解答本题,需要将每一个选项与原文进行对比分析。由原文“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
22、仗,使自召募”可知,司马睿只给了一千人的粮食,三千匹布,连军队都没给,让祖逖自己招募,可见算不上“尽力支持”,A项错误。答案A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译文:(2)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译文:回读文本第一个句子,由前文中的“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可知,此处的“书”指“书信”,“报书”则指“回信”。“听其互市”的“听”字意为“听任、听凭”。第二个句子,“感激”为古今异义词,结合“大功不遂”及“发病”可以推断,“感激”指“情绪激动”。答案(1)祖逖没有答复这封信,而听凭双方民间互相贸易,收取十倍的利润。(2)祖逖知道大业难以成功,情绪激动引发重病。
23、5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答:回读文本阅读原文可知,两国边境暂时得到安宁的原因有:“大兴三年,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土渐蹙”“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祖逖多次拦击后赵军队取胜,使得后赵疆土日益缩小,后赵王石勒不得不向祖逖示好,要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祖逖没有阻止民间互相贸易,并约束士兵不要侵犯后赵百姓,使得两国边境稍微得到了休养生息。答案祖逖多次拦击后赵军队取胜,使得后赵疆土日益缩
24、小,后赵王石勒不得不向祖逖示好,要求通使及互市;祖逖没有阻止民间互相贸易,并约束士兵不要侵犯后赵百姓,使得两国边境稍微得到了休养生息。参考译文从前,范阳有一个叫祖逖的人,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谘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和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由于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外族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祖
25、逖这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向来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护甲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招募士兵。这年秋天八月,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祖逖已经进入谯城,石勒派遣石虎包围了谯城,桓宣来解救祖逖,石虎解围而去。晋王传檄文昭告天下,称:“石虎胆敢率领犬羊乌合之众,渡过黄河荼毒民众,现派遣琅邪王司马裒等九军
26、、精锐士卒三万,由水、陆四路直赴贼寇所在地,受祖逖指挥调度。”大兴三年,祖逖镇守雍丘,多次派遣兵士拦击后赵军队,后赵镇守的将士归附祖逖的很多,后赵疆土日益缩小。这一年秋天七月,皇帝下诏加封祖逖为镇西将军。祖逖在军中,与将士同甘共苦,严于律己,广施恩惠,勉励督促农业生产,安抚接纳新来归附的人,即使关系疏远、地位低贱的人都加以礼遇。祖逖训练士兵屯积粮食,为夺取黄河以北做打算。后赵王石勒很担心这件事,于是到幽州为祖逖修了祖父、父亲的坟墓,安排了两户人家替他看守祖坟,于是给祖逖写了一封信,请求通使及互相贸易。祖逖没有答复这封信,而听凭双方民间互相贸易,收取十倍的利润。约束将领们不让他们侵凌后赵的百姓,
27、两国边境之间,稍微得到了休养生息。大兴四年秋七月,朝廷任命尚书仆射戴渊为征西将军,镇守合肥。祖逖以为自己已经扫除了障碍,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土地,而戴渊突然有一天来统领这里,自己内心怏怏不乐,又听说王敦与刘隗、刁协互相结怨,将要有内乱。祖逖知道大业难以成功,情绪激动引发重病。九月,死在雍丘。豫州的男女百姓都像失去了自己的亲生父母,谯国、梁国之间都为祖逖建立祠堂。祖逖去世后,后赵多次侵犯河南,攻取了襄城、城父,包围谯城。豫州刺史祖约不能抵抗,退守寿春,后赵于是攻取陈留,梁、郑之间又骚乱不安了。1选文范围逐步扩大多年来,高考文言文选文均以纪传体史书中的人物传记为主,2021年全国四套卷的文言文选文均为
28、“纪事本末体”,2022年的选文更为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选文均来自史书,且均围绕人或事行文。2题型稳中有变前两年全国高考题一般都是针对所选文段设5个题目:第1题为断句题,第2题为文化常识题,第3题为分析综合题,第4题为翻译题,第5题为简答题。常见的实词、虚词、句式放在翻译题中一并考查。2022年的题目,新高考的两套试卷,第2题既考查了文化常识,也考查了实词含义;全国甲、乙卷则是四个选项全部考查了实词含义。3内容“内”“外”兼顾,以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为主选文是课外的,但答题切入点却与课内所学相关。断句题、翻译题,甚至分析综合题,都体现出这一特点。4命题坚持“浅易”原则“浅易”体现在四个方面:第
29、一,选文均为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第二,文章用词大多为常用词;第三,文章大多采用常见句式;第四,文章可在脱离写作背景的情况下读懂。1注重结合语境断句全国新课标卷断句题,一般是抽取文言文阅读文本中的局部语句作为命题材料。有人误认为断句只需要理解局部语句即可,不需要着眼全篇,实则大谬。断句不能仅仅依据首尾虚词、对话标志、句式特点等外在标志,还要依据对断句处的上下文的意思乃至文段整体意思的理解。我们必须弄清楚这句话涉及的事件的前因后果、人物关系及各自的立场观点等,这样才更利于我们正确断句。2集腋成裘积累文化知识与重点实词高考试卷文言文选文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主要包括称谓字号、官职制度、科举教育、礼仪文
30、化、纪时纪年、天文地理、民风民俗等。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积累,并学会迁移运用。我们不仅要弄懂课文中出现过、试题考查过的古代文化知识,而且还应该触类旁通,联想扩展到与之相关的古代文化知识。对实词的积累,重点是积累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能够做到准确判断其在选文中的义项,准确判断其与课内文言文中出现过的义项是否相同,准确判断其古今义是否相同。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学习文言文时,注意积累重点实词含义,并尝试用课内的知识储备去阅读课外文言文。3分析综合题立足“比照”(1)比照“事件”及其细节本身的真实性。命题者有时将子虚乌有的事实混杂在正确的叙述之中,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准确性的把握,这种设误方法一般
31、称为“无中生有”。(2)比照“事件”的参与者。命题者对“事实”的叙述有时故意把具体事件的参与者弄错,这种设误方法一般称为“张冠李戴”或“移花接木”。(3)比照“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命题者有时故意弄错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4)比照“事件”实施的方式和方法。命题者有时会对事件实施的方式和方法作曲解,这种设误方法一般称为“曲解文意”。(5)比照“事件”各个环节的因果关系。命题者有时在事件各环节的因果关系上设误,这种设误方法一般称为“错置因果”或“强加因果”。4熟练掌握常用的翻译方法(1)留。保留古今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人名、地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帝号、器物名、度量衡单位等。保
32、留原句与现代汉语一致的语法结构,不随意变换词序。(2)换。将文言文中的某些特殊句式换成现代汉语的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等。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还有古代汉语中一些古今异义、通假、活用的词也要换成现代汉语词汇。将原文中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最合适的双音节词。(3)补。文言文中省略句多,翻译时须补充省略内容,以求句子完整,语意明了。(4)调。指句式的调整,特别是倒装句(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翻译时一定要依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予以调整。(5)删。对无法译出和不必译出的一些虚词,翻译时应删除。这些词包括发语词、补
33、足音节的助词、倒装结构的标志词、表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的衬字等。5熟练掌握简答题的考查题型和答题方法题型:主要为原因、特点类。答题方法:首先要据果求因,注意原因往往不是一方面的,精细筛选、精细阅读,把一切有可能的文字都勾画、筛选出来,再仔细阅读,认真甄别,去掉无关信息,保留核心信息。其次要注意题干所暗示的答题角度和表述答案应采用的表述方式。第一步:切分层次,理清情节理清小说情节的主要途径: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段意,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合并为一个层次,然后切分全文层次,按照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梳理,进而理清小说的情节。第二步:关注描写,认识人物对人物形象的欣赏除通过在情节中把握外,还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