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崇真中学、乐余高级中学两校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中学 高级中学 2020 2021 学年 语文 学期 期中 联考 试题
- 资源描述:
-
1、江苏省崇真中学、乐余高级中学两校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为150分钟。2.考试号和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填涂,其它答案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作答,所有答案统一填写在答题试卷上。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人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具有学习的能力。人的行为方式并不固执地受着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所支配。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因之,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
2、昔之隔。这是靠了我们人类的一种特别发达的能力。时间中的桥梁记忆。在动物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说它们有记忆,但是它们的“记忆”是在简单的生理水准上。一个小白老鼠在迷宫里学得了捷径,它所学得的是一套新的生理反应。和人的学习不相同的是,它们并不靠一套象征体系的。人固然有很多习惯,在本质上是和小白老鼠走迷宫一般的,但是他却时常多一个象征体系帮他的忙。所谓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词”。我们不断地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是用词来表现的,于是我们靠着词,使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遍,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又使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从这方面看去,一个动物
3、和时间的接触,可以说是一条直线的,而人和时间的接触,却比一条直线来得复杂。他有能力闭了眼睛置身于“昔日”的情境中,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即时间的选择累积。一个依本能而活动的动物不会发生时间上阻隔的问题,它的寿命是一联串的“当前”。但是人却不然,人的“当前”是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累积。如果记忆消失了,我们的“时间”就可以说是阻隔了。人有此能力是事实,人利用此能力,发展此能力,还是因为他“当前”的生活必须有着“过去所传下来的办法。人的学习是向一套已有方式的学习,唯有学会了这套方式才能在人群中生活下去。这套方式并不是每个人个别的创制,而是社会的遗业。小白老鼠并不向
4、别的老鼠学习,每只老鼠都得自己在具体情境里,从“试验错误”的过程中,得到个别的经验,它们并不能互相传递经验,互相学习。人靠了他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不但累积了自己的经验,而且可以累积别人的经验。上边所谓那套传下来的办法,就是社会共同经验的累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过去”的投影。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所以人在记忆力上不能不力求发展。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构筑桥梁
5、,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构筑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人类的学习是依靠记忆能力,经过反复磨练,改造自身那些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适应新方法的过程,就是要打破个人的今昔之隔。 B.人类的学习过程和小白鼠走迷宫本质上是一样的,凭借记忆打破今昔之隔,从而学得一套新的生理反应,找到新捷径,养成新习惯。 C.人类的学习有别于动物,依靠“词”的帮助,通过时间的选择累积,可以在个别的、片刻的情境中获得普遍的、对于未来的认知。 D.人类的学习就是累积自己的、别人的乃至社会共同的“过去”,
6、沟通个人和社会的今昔,是“当前”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 ) A.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普遍的概念,从而从过去走到当前,从当前走到今后,在和时间的接触中,克服阻隔,延续历史。 B.人类依靠独特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发展了学习的能力,保留且互相传递了过去的累积,形成共同经验,构成人类文化赖以维持的基础。 C.动物的学习简单地依靠本能,在具体情境里不断“试错”,得到的仅是片刻的、个别的经验,不能实现累积,不能相互传递。 D.我们必须不断发展记忆力,累积个人和群体的经验,形成文化,才能维持人类的生存,促进社会的发展,享受当前的生活
7、。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所谓时间上的阻隔包含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人靠记忆留住过去,打破时间阻隔;而其他动物因为不存在时间阻隔问题,所以只存在简单记忆。 B.每个人的“当前”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也是民族“过去”的投影;认识这一点,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更好地认识我们的时代。 C.传统经典源于我们民族的共同经验,我们学习传统经典,可以在社会的世代之间构筑桥梁,实现文化的传承。 D.社会共同经验的累积就是文化,人类当前的文化是靠记忆保留下来的历史累积。“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说的也是历史的文化价值。(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
8、文字,完成4-6题。(12分) 材料一:党的十九大对脱贫攻坚进行了新的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扶贫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创新,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必须以此为根本遵循。自2013年年底作出“精准扶贫”重要指示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不断丰富与完善,系统回答了扶贫中“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核心问题。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在实践中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我国实现到2020年让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既定目标,时间紧,任务重。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精准扶贫的核心是扶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实现农村地区脱贫奔富
9、的核心是要充分利用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找准路子,因地制宜开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项目。这需要紧紧抓实“三个覆盖”:产业发展覆盖到村,强化致富门路,加大回引创业力度,把产业发展作为打好扶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道路硬化覆盖到社,夯实基础设施,“要想富,先修路”“人心齐,泰山移”;技能培训覆盖到户,提升造血功能,细化技能培训规划,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和劳动转移的培训力度。(选自“搜狐网”,有删改) 材料三: 在短短数十年里,中国已经使得近7亿人口脱离绝对贫困,是世界反贫困史上的奇迹。不过,新的反贫困运动仍有必要,因为全球化已经使全球范围内出现了收入分化和社会不公平现象,社会矛盾激化,出现不稳定的局面。从这
10、个角度来看,精准扶贫是中国政府保护社会的最基本手段。也就是说,扶贫的基本目标是实现社会基本公平和正义。但是,现实中的精准扶贫往往伴随着新的问题,影响社会公平的实现。因为精准扶贫基本上是一种财富再分配,这就存在着一个分配给谁的问题。精准扶贫中的再分配,经常会导致村民“阶级”的再分化,产生新一类型的社会“不公平”问题,一般表现在不同宗族之间、家族之间、村民群体之间。一旦涉及利益分配,这些传统的因素和新产生的因素都会卷入进来。这样很容易产生新的“认同”政治。在很多地方,社会对基层官员的信任度本来就不高,“精准扶贫”是一种新的“政治”,搞不好容易造成新的隔离和对立。(选自“和讯网”,有删改) 材料四:
11、 精准扶贫是一项惠民工程,目的之一是让农村地区改变贫困面貌,促进其经济发展,实现小康。一个地区的文化程度往往决定着这个地区的经济状况,村民的文化程度不高,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贫困由此而生。农村人口数量庞大,诸多访问对象的文化程度只停留在小学低年级水平。六十岁以上的村民中接受过教育的人极少,中年人中大多数女性没有接受过教育。文化水平过低使得村民对大多事物的理解存在偏差,不愿接受新鲜的东西。他们难以理解国家政策,一般不太关注国家的政策导向,所以出现了对精准扶贫参与度不高的现象。发展教育,提高村民认知水平和文化程度对解决贫困问题尤为重要。(选自科学与财富,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
12、一项是 (3分) ( ) A我国如果要在2020年实现农村人口“脱贫”的既定目标,就必须在“扶贫”的实践中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 B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技术指导,可见“扶技”是精准扶贫最为核心的内容。 C精准扶贫基本上是一种财富再分配,一旦涉及利益分配,就容易产生新一类型的社会“不公平”问题。 D作为一项惠民工程的“精准扶贫”,却常被一些文化水平低的农民误解,出现参与度不高的现象。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四则材料都详细说到了精准扶贫所遇到的困惑与难题,但对实现扶贫目标并未抱有消极悲观的态度。 B打好脱贫攻坚战,技能培训、发展
13、教育、促进公平是重中之重,任何一方面存在短板,都可能导致精准扶贫无法落到实处。 C四则材料虽然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网站,有期刊,但都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 D对于“精准扶贫”的报道,材料一侧重理论支撑,材料二侧重“扶技”问题,材料三、材料四侧重扶贫过程中产生的难题。 6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精准扶贫”?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5分)公鸡岑燮钧杨瑞凤曾是剡剧界的头牌老生。在舞台上,她气场极大,任是怎样的名角,都得喊她一声“爹爹”或者“老爷”,看她行事。她一开腔,声若洪钟,丹田震动,喷口激越,气势磅礴。可是,到了台下
14、,卸了妆,人们发现她只是一个小老太。晚年的杨瑞凤已很少登台,因为她身体不好,眼睛也不好。剡剧是小生小旦戏,清一色的女演员。女孩子自然不大喜欢演老生,所以,来杨瑞凤处拜师的不多。目下倒是有个学生,是自己剧团的,叫李敏。可惜李敏先天不足,长得太秀气,声音也不够洪亮,表演时有雌声,是为大忌,这让她很是操心。每次来上课,她都逼着学生喝人参汤,希望她能长壮些。偏是李敏对气味过敏,捏着鼻子,喝参汤如喝毒药。渐渐地,她来得不如以前勤了。杨瑞凤一个人过活,住在底楼,因为眼睛不好,很少出门。日,天蒙蒙亮,忽听得公鸡的叫声,她立马来了精神,想起多年前自己模仿公鸡的叫声,对着“狮子短缸”(一种盛物的瓷器)练嗓,冬练
15、三九,夏练三伏,终于练成剡剧界最苍劲的老生腔。看来,李敏也得试试这一绝招。她沿着小区细细探听,原来是不远处的邻居家传来的。她一连敲了几次门,都没反应,直到晚饭时分,才等到主人。她在院中果然看见了一只金黄威武的大公鸡,原来是邻居家乡下的客人送来的。杨瑞风说明来意,邻居似乎脸有难色。杨瑞凤出了高价,邻居才舍得,她抱到家里,很是高兴,因为市场上很难买到大公鸡。没有鸡笼,只得散养。结果,院中到处都是鸡屎。每天早上,她听到公鸡的鸣叫,就如公鸡看到母鸡而颈毛奓起一样,也是热血上涌,以至于一度还产生了眩晕。公鸡一声长鸣,她也一声长鸣,公鸡听到应和,更加叫得欢。于是,院中叫声此起彼伏,仿佛有一群公鸡在打鸣,引
16、得四邻“侧耳”。可惜,李敏一直不来上课。她等得心急,就打电话过去,那边李敏说,身体不爽,杨瑞凤只能徒呼奈何。这天晚上,她实在等不住了,看月色如昼,街灯如市,觉得自己固然目力有限,似乎仍可一试。于是,缚了公鸡,放到藤篮里,一手提着,一手搭着人行道内墙,摸索前往。一则看看李敏身体怎样,二来也与她深入探讨一下女子老生的唱腔问题。这些年,偶有她出席的会议,她必振臂高呼剡剧须重视老生行当,可惜应者寥寥。倒不是她难耐寂寞,她是寂寞惯的,只是艺不传人,心有不甘,就仿佛做婆婆的总不见媳妇肚子大起来心里着急一样。她高一脚低一脚地走在城市平坦的大道上,不敢走路中央,就是人行道也是靠边站。有几个小孩子看看她古董般的
17、藤篮和一只雄鸡,感觉遇到了魔法世界的巫婆。好不容易总算摸到了李敏家。这一路足足有好几公里吧。“李敏在家吗?李敏在家吗?” 她的喊声在夜空中显得特别铿锵有力,带着舞台腔,完全像一个老头。过了半晌,李敏下来了,脸蛋又是苍白又是红扑扑。“先生,你怎么走来了?”剡剧界管老师叫先生,无论男女。“我来看看你,你看我给你买了什么。”“一只鸡?先生你又破费了。”“哈哈,这不是一只普通的鸡,这是一只大公鸡,它是先生的先生,是你的太先生!”杨端凤说话时带着职业性的舞台夸张。过了会儿,李敏的老公下来了,让她们落座,看着杨瑞凤忘情地给李敏讲老生唱腔,他只能讪讪地退下。杨瑞凤带着李敏发声,只可惜公鸡还不到报晓时分。她一
18、边自己亲自示范,一边叮嘱李敏明晨早点起来,观察公鸡怎样发声。“你看小小一只公鸡,它的声音这么饱满,可为什么你的声音在舞台上推送力不强?我们戏曲界有一句行话,叫字字送听,你要好好练习。”这一教就是三个小时,李敏的老公几次下来又上去。终于,他耐不住了,说今晚就到这里吧,否则要累着杨老师了。“不妨,不妨!”杨瑞凤依然沉浸在舞台上。“你送送先生吧。”李敏对老公说。送到半路,杨瑞凤不再让李敏老公送,说自己来得就去得,并教育不是剡剧中人的李敏老公多担待,让李敏多吃些,养胖些,才有力气唱戏。“杨老师,李敏她怀孕了,吃不下!”“什么,李敏怀孕了?太早了吧”杨瑞凤想说说什么,终于咽下,“啊哟,那我应该送一只老母
19、鸡!”这一晚,杨瑞凤半夜进的门。小区里有人听到,凌晨两三点,有公鸡报晓。(选自2015中国年度小小说)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通过剡剧界头牌老生杨瑞凤用公鸡教徒弟李敏练嗓的事情,写出了剡剧老生这一优秀传统戏剧行当逐渐衰落,即将失传的严峻现实。 B当杨瑞凤跟邻居说明想买公鸡的意图后,邻居“脸有难色”,等到杨出了高价,邻居才肯卖,说明杨的邻居很会借机挣钱。 C买回公鸡后,“院中到处都是鸡屎”“引得四邻侧耳”说明杨瑞凤尽管老生唱腔造诣很高,但生活不讲卫生,不会处理邻里关系。 D小说结尾“小区里有人听到,凌晨两三点,有公鸡报晓”写出小区里无人关心
20、杨瑞凤的生活,侧面写出剡剧老生行当的衰落。 8结合全文,分析概括杨瑞凤的形象特点。(6分) 9小说以“公鸡”为题目,请分析“公鸡”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9分)陶渊明传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赢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
21、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
22、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选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72475.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