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鹿邑县第一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南省鹿邑县第一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河南省 鹿邑县 第一 高
- 资源描述:
-
1、天全中学20152016学年下期高二第4周周考语 文 试 题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田园乐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2)在诗中,作者写景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学。(5分)科。网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客中初夏司马光四月晴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分析这首诗的景物表现手法。(5分)() 谈谈对最后一句诗的思想感情的理解。(5分)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蜀先主庙刘禹锡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
2、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注:五铢钱:汉武帝元狩五年铸行的一种钱币。后来王莽将它罢废,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又恢复。典出汉晋春秋:“司马文王(昭)与禅宴,为之作故蜀伎。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1、联系注释思考,作者在尾联使用的典故有什么含义?(5分)答:2、全诗先写蜀之盛,后写蜀之衰,在鲜明的对比中总结了什么历史教训?(5分)答: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子规吴融举国繁花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1、诗歌咏物托意,反复渲染子规鸣啼的衰声,写出作者怎么一种思想感情?(5分)
3、答:2、颔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说明之。(5分)答:五、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注: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答:六、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塞下曲唐?王昌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共黄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
4、骝好。【注释】萧关:古关名,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黄芦草:枯黄的芦苇。幽并:幽,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市;并,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隋书?地理志云:“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矜夸:骄矜夸耀。紫骝:骏马名。1、首联写景的作用是什么?(5分)答:2、颈联和尾联作者运用什么手法?其目的是什么?(5分)答: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送人归东温庭筠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见日,尊酒慰离颜。注首联“戍”字,名词,堡楼。颔联“汉阳渡”系长江渡口(旧址属今武汉市),由此向西北千里,南岸有“郢门山”。清朝有位文学批评家称这首诗的首联“起调最高”;其
5、意思是,起笔便显露了不凡的格调。请参考这一评价,写出你对首联(“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的理解和评价。(5分)答:八、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5分)答: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5分)答:九、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中的。“青山”和“绿水”分别指什么?(5分)答:2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72835.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