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四校2012-2013学年高二零班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西省 2012 2013 学年 高二零班 第一次 月考 语文试题
- 资源描述:
-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2012年秋季四校高二零班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选择题(18分,每题3分)1、选出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A踯躅(ch)潺湲(yun)劲健(jng)迤逦(y)B南浦(p)澹然(dn)栖息(q)雨霁(j)C星宿(s)窥视(ku)燎原(lio)罗褥(r) D肯綮(qng)垓下(gi)麾下(hu)横槛(kn)2、选出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 )A.慷概悲歌 垓下之围 钩心斗角 踌躇满志B.沧海桑田 钟鼓撰玉 通宵达旦 沉湎酒色 C.罄竹难书 黄粱美梦 知人论事 同舟共济D.望风披靡 锥心泣血 鼎铛玉石 锱铢必较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老校
2、长在校会上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是明日黄花,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请大家一定要把握住机会,努力进取,千万不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啊!”B、评论一篇作品总是着眼于思想性、社会效果、情节结构等方面,本来无可厚非,但好像其中的语言运用全然无足轻重,不值一提,这就不对了。C、新产品的试验已到了极其关键的时刻,希望大家尽心尽力做好准备,因为功败垂成就在此一举了。D、登上黄山光明顶,你会看到:起伏的群山一座挨着一座,鳞次栉比,延伸到远方,并消失在迷茫的天际。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请柬的封套上古色古香地印着青铜器,上面整齐地排列着身披铠甲、手持盾牌的秦军战士。B.生活是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
3、如果得不到你的欣赏,那不是它缺少美,而是你缺少发现。C.厚道有如参天大树,替你遮挡暑热炎凉;厚道有如母亲的怀抱,替你抚慰喜怒哀乐。D.当地造纸厂偷排未经处理的废水,严重污染环境,导致鱼虾绝迹,各种水生物大量减产和绝产。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一件事发生时立即让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他们,并且自鸣得意,-。-。-;-。-。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师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版反应”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
4、套版反应”,在运思布局方面,甚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A B C D 6下列有关作品堂吉诃德的说明,不正确的是( )A堂吉诃德沉迷于其骑士小说,并信以为真,成天想着小说中那些荒诞的故事。B.堂吉诃德选中了家中一匹瘦得皮包骨的马作为自己的坐骑,并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驽骏难得”。C.堂吉诃德选中了邻村的一位富农家姑娘作为自己意中人,并给他起名“杜尔西内娅”。D.堂吉诃德缠着客栈老板,要求其为他举行授封骑士的仪式,客栈老板就当真演起“长官”的角色,为堂吉诃德举行了授封仪式。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极光是天空中一种特殊的光,是人们能用肉眼看得见的唯一的高空大气现象,被视为自
5、然界中最漂亮的奇观之一。长期以来,极光的成因机理未能得到满意的解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一直认为极光可能是由以下三种原因形成的。一种看法认为极光是地球外面燃起的大火,因为北极区临近地球的边缘,所以能看到这种大火。另一种看法认为,极光是红日西沉以后,透射反照出来的辉光。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极地冰雪丰富,它们在白天吸收阳光,贮存起来,到夜晚释放出来,便成了极光。众说纷纭,直到20世纪60年代,将地面观测结果与卫星和火箭测到的资料结合起来研究,才逐步形成了极光的物理性描述。现在人们认识到,极光一方面与地球高空大气和地磁场的大规模相互作用有关,另一方面又与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有关,这种粒子
6、流通常称为太阳风。由此可见,形成极光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大气、磁场和太阳风。具备这三个条件的太阳系其他行星,如木星和水星,它们的周围,也会产生极光,这已被实际观察的事实所证明。地磁场分布在地球周围,被太阳风包裹着,形成一个棒槌状的腔体,它的科学名称叫做磁层。磁层好似一个巨大无比的电视机显像管,它将进入高空大气的太阳风粒子流汇聚成束,聚焦到地磁的极区,极区大气就是显像管的荧光屏,极光则是电视屏幕上移动的图象。在电视显像管中,电子束击中电视屏幕,因为屏上涂有发光物质,会发射出光,显示成图像。同样,来自空间的电子束,打入极区高空大气层时,会激发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导致发光,人们便见到了极光的图像显示。在
7、电视显像管中,是一对电极和一个电磁铁作用于电子束,产生并形成一个活动的图像。在极光发生时,极光的显示和运动则是由于粒子束受到磁层中电场和磁场变化的调制造成的。极光不仅是个光学现象,还是个无线电现象,可以用雷达进行探测研究,它还会辐射出某些无线电波。有人还说,极光能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极光不仅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它还直接影响到无线电通信,长电缆通信,以及长的管道和电力传送线等许多实用工程项目。极光还可以影响到气候,影响到生物学过程。当然,极光也还有许许多多没有解开的谜。7有关“极光”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极光这种特殊的光是一种高空大气现象,人们逐步能够解说此现象的成因机理。B地球高空大
8、气和地磁场的大规模相互作用便产生了极光。C极光的形成需要大气、磁场和太阳风三个缺一不可的条件。D极光的形成与电视屏幕图像显示有着相似的过程和结果。8对极光形成的原理,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被进入地磁极区高空大气层的电子束激发而发光。B太阳喷发的高速带电粒子流被磁场汇集成束而从大气层显现出来。C粒子束受到磁层中电场和磁场变化的调制从而形成极光。D由太阳风粒子流形成的电子束受到电磁铁的作用而显示极光图象。9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用雷达进行探测研究可以在较短时期内解释极光的辐射现象。B人们已经认识到,极光对许多实用工程项目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利
9、与弊。C极光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与极光对气候、生物学过程等方面都有影响相关。D揭开极光发出声音的谜底已经得到科学界人士的重视,不远的将来就会真相大白。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小题。周访字士达,本汝南安城人也。汉末避地江南,至访四世。吴平,因家庐江寻阳焉。访少沉毅,谦而能让,果于断割,周穷振乏,家无余财。为县功曹,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访察孝廉,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及元帝渡江,命参镇东军事。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寻以为扬烈将军,讨华轶。所统厉武将军丁乾与轶所统武昌太守冯逸交通,访收斩之。
10、逸来攻访,访率众击破之。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轶众溃,遂平江州。帝以访为振武将军,命访与诸军共征杜弢。弢作桔槔打官军船舰,访作长岐枨以距之,桔槔不得为害。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军达富口,而弢遣杜弘出海昏。访步上柴桑,偷渡,与贼战,斩首数百。贼退保庐陵,复围弘于庐陵。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军人竞拾之,弘因阵乱突围而出。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弘入南康,太守率兵逆击,又破之,奔于临贺。帝又进访龙骧将军。访既在襄阳,务农训卒,勤于采纳。王敦患之,而惮其强,不敢有异。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智勇过人,为中兴名将。性谦虚,未尝论功伐。或问访曰:“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访曰:“将士
11、用伞,访何功之有!”士以此重之。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选自晋书周访传,有删改)注散吏:闲散的官员。海昏:地名。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周穷振乏,家无余财振作B、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收留C、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前往D、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愉快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A、因家庐江寻阳焉弘因阵乱突围而出B、时有与访同姓名者与贼战,斩首数百C、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访作长岐枨以距之D、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又破之,奔于临贺12、用“”给文言文阅读材
12、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3分)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四、(28分)13、翻译下面的句子。(12分)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访察孝廉,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秋夜怀吴中(宋)陆游秋夜挑灯读楚辞,昔人句句不吾欺。更堪临水登山处,正是浮家泛宅时。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报归期。灞桥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注这首诗写于淳熙元年(1174)陆游离蜀州通判任后“吴中”,今江苏吴县一带,亦泛指吴地。灞桥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