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试卷(Word版含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海安 实验 中学 2022 2023 学年 语文 上学 第一次 检测 试卷 Word 解析
- 资源描述:
-
1、实验中学高二年级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一、现代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至今仍充满蓬勃生机与旺盛生命力,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了不起的奇迹。本固根深、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是铸就这一奇迹的重要基础。先秦时期是中华文化的创生期,奠定了此后几千年中华文化发展的基础。考古发现证实,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经历了从“满天星斗”到“月明星稀”再到“多元一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文化交流交融,中华民族最早的大家庭逐渐成形,国家由此诞生,“大同”社会理想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价值追求逐渐深入人心。在早期国家形成过程
2、中,我们的先人积累了初步的国家治理经验,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最终以典章、思想的形式进行总结和传承。流传至今的夏商西周国家治理经验、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思想,是先秦时期历史文化的集中反映。秦汉至宋元时期是中华文化的发展期,中华传统文化在这个时期走向成熟并迈向新的高峰。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度的推广、官僚制度的健全,推动中国传统社会形成国家治理的基本形态,为中国传统社会的长期延续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和文化支撑,贯穿其中的价值主线是对“大一统”的坚定追求。与此同时,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以文化人的文治主张、协和万邦的天下观等,也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完善。在追求“大一统”的历史中
3、,民族精神世代相传,民族英雄史不绝书。明清以降是中华文化的转型期,形成了具有深远影响的丰厚遗产。这个时期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愈益深厚,“大一统”趋势愈益强化,新生社会因素愈益彰显。其中,最值得重视的是全新历史变局的出现和中国人民的抉择。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深渊。面对新的时代变革,中华民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新力,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甘沉沦、前赴后继、浴血奋斗,最终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积聚的爱国情怀、创造活力被激发出来并发扬光大,古老的中华文化从此获得历史性新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在长期历史
4、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经历了风风雨雨,特别是近代以后遭遇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了,而且不断浴火重生。今天,我们正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中华民族为何能生生不息、长盛不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具有独具特色、博大精深、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的有力支撑。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就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力量,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摘编自高翔中国历史文化具有一脉相承的优秀传统)材料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是当前加强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包含着传播内容和表现形式的
5、双重创新,是对文化发展规律的历史性总结,也明确了推动传统文化传播发展的方向。传播创新是中国文化发展史的常态,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又一个文化发展高峰,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的创新。这既是传统文化内在价值和意义被重新发现、重新认识的过程,也是传播渠道、形式、方法不断创新的结果。每当文化创新被广大民众广泛接受之时,就是文化繁荣兴盛之日,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充分拓展之际。每个文化发展高潮的来临,常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为理念引导,凭借传播形式、方法和渠道创新而彰显。以元杂剧创作为例,它们既传承了儒、释、道的历史精髓,又融入多元文化,最终形成了集念唱作打以及故事、舞蹈、美术、服装于一体的全新的文艺样
6、式。当时大都(今北京)聚集着最优秀的编剧、表演艺术家、演出经营者以及懂得欣赏艺术的广大市民观众,创作、演出、戏曲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给这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带来空前声誉,将这个历史上的军事重镇兼贸易之城提升为全国文化中心,实现了城市特质的历史性转变和跨越。元朝之后经过明、清,北京文化中心地位能够保持,与这个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具备传播能力的不断创新密不可分。其他堪称世界文化瑰宝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也是如此,它们既是文化繁荣的表现,更是传播方式创新的硕果。诗词曲皆应新音乐而起,戏剧小说曲艺,则迎合了市民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新变化。新时代文化的发展也必然遵循这一规律。在新
7、技术、新媒体、新的生活方式共同推动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创新将成为历史必然。在网络时代,方便快捷、影响广泛的各种信息平台,给文化传播创新提供了更多机会。担负起传播创新是历史责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文化艺术创作者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过程中应肩负起更多的历史使命,而相应的制度建设也应适应新形势,为文化传播者利用网络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此外,还要建立科学的考评认证机制,建立培育、激励创新人才辈出的机制,调动学术力量利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更多既有深厚传统文化功底又掌握现代传播手段的文化领军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尊重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品牌的品质,使之发挥更大作用。优秀传
8、统文化的传播,可以使民众得到文化滋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的基石更加稳固。这是衡量创新是否成功的金标准,也是最终目的。(摘编自傅秋爽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中传承)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是因为本固根深、一脉相承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础。B. 先秦时期流传至今的国家治理经验及诸子百家思想,是那一时期历史文化的集中反映。C. 传播创新是中国文化发展史的常态,文化繁荣兴盛之时一定是文化创新被广大民众接受之日。D. 唐诗与明清小说既是文化繁荣的表现,更是传播方式创新的结果,它们堪称世界文化瑰宝。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9、( )A. 如果我们想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走向成熟并迈向新的高峰的情况,可以查阅秦至宋元时期的史料。B. 明清以后是中华文化的转型期,中国共产党使古老的中华文化获得新生,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基础。C. 由元杂剧的繁荣可以看出,艺术的创新离不开优秀艺术家、经营者以及懂得欣赏艺术的广大市民观众的支持。D. 汉族的服饰图案由商周以前的抽象图案到明清时期的栩栩如生的花草虫鱼图案,充分显示了汉族人民的继承与创新。3. 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二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 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民歌大会等电视节目,以当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电视媒介有机结合,影响了大量观众。B. 内蒙古自治区深入开展“我
10、们的节日”主题活动,鼓励开展敖包节、那达慕等民族传统节日活动,丰富其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C. 贵州省举办能工巧匠选拔大赛、民族民间工艺品设计大赛等活动,利用文化产业助推脱贫攻坚。D. 18世纪下半叶,英国国王乔治三世致信清朝乾隆皇帝,提出改善贸易、增进交流的建议,乾隆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予以拒绝。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 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中传承”?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 D 2. D 3. D 4. 采用总分总式结构,条理清晰。首先指明“本固根深、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是铸就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重要基础”,然后按照历史发展的进程阐发“各个
11、历史阶段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状况”,最后指出中华民族能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具有独具特色、博大精深、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的有力支撑。 5.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当作当前加强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符合广大群众的审美需求;在网络时代,利用好各种信息平台,把握机会,担负起传播创新的历史责任;建立培育、激励创新人才辈出的机制,调动学术力量利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更多既有深厚传统文化功底又掌握现代传播手段的文化领军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建立科学的考评认证机制,尊重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品牌的品质,使之发挥更大作用。【解析】分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
12、的能力。A偷换概念,“本固根深、一脉相承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础”错误,原文应是“本固根深、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是铸就这一奇迹的重要基础”;B概念表述错误,“先秦时期流传至今的国家治理经验及诸子百家思想”应为“流传至今的夏商西周国家治理经验、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思想”;C“文化繁荣兴盛之时一定是文化创新被广大民众接受之日”错,原文为“每当文化创新被广大民众广泛接受之时,就是文化繁荣兴盛之日”。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D原文中没有关于汉族服饰图案的论述,于文无据。并且仅仅从服饰图案的变化也得不出“显示了汉族人民的继承与创新”的结论。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
13、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是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和传承的。AB体现的是创新;C.是传承和创新。D.乾隆的做法是拒绝接受创新,与材料二观点不一致。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文章开头在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文化奇迹之后,亮出观点,“本固根深、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是铸就这一奇迹的重要基础”;接着按照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先秦时期是中华文化的创生期”“秦汉至宋元时期是中华文化的发展期”“明清以降是中华文化的转型期”,并分别介绍了“各个历史阶段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状况”;最后指出“中华民族为何能生生不息、长盛不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具有独具特色、博大精深、一脉相承
14、的历史文化的有力支撑”。可见材料一采用的是总分总式结构,条理清晰。【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二首先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是当前加强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九大上习主席更是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因此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当作当前加强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材料二第二段指出,传播创新是中国文化发展史的常态,“每当文化创新被广大民众广泛接受之时,就是文化繁荣兴盛之日,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充分拓展之际”,可见要想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中传承,就要符合广大群众的审美需求;在传播形式方面,材料二第
15、四段指出,“在网络时代,方便快捷、影响广泛的各种信息平台,给文化传播创新提供了更多机会”,那么要想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中传承,就需要借助网络平台,利用好各种信息平台,把握机会,担负起传播创新的历史责任;传承离不开新人,材料二第五段指出,“要建立科学的考评认证机制,建立培育、激励创新人才辈出的机制,调动学术力量利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更多既有深厚传统文化功底又掌握现代传播手段的文化领军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最后材料二第五段指出,“尊重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品牌的品质,使之发挥更大作用”,即建立科学的考评认证机制,尊重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品牌的品质,使之发挥更大作用。二、
16、课内文言文(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
17、之名。”(阳货)6. 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A.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B.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C.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D.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7.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可以兴,可以观 兴:激发人的感情B. 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C. 文胜质则史 史:
18、虚饰,浮夸D.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喻:知晓,明白8. 下列对“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一句的意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这句话可译为“从近处来说可以侍奉父母,从长远来说可以辅佐君王”。B. 这句话强调了“诗”的教化作用和文化地位。C. 这句话充分说明孔子对“诗”的重视。D. “事君”就是做官,是古代教育的最高理想。9. 下列对课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曾子认为,“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而且责任重大,应为此奋斗终生。B.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见孔子的义利观,从个人道德着眼,主张个人在面临选择之时,应舍利取义。这里的“利”,主要是私利。C. “克己复礼”就
19、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从这个层面来说,“礼”是“仁”的内化和自觉。D. 孔子认为学诗经好处很多,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10.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答案】6. C 7. B 8. D 9. C 10. 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兼备、匹配适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
20、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子”为“曰”的主语,即“孔子说”的意思,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克己”与“复礼”为并列结构,二者是“天下归仁焉”的前提,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D。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敏:敏捷”错误。句意:办事勤勉,说话谨慎。“敏”,勤勉。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意思是:近可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D对“事君”的理解有误。这里的“事君”与“事父”强调的是在家则孝,在外则忠,忠孝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其他一切品德的基础,而学习诗经就是培养人们这种品德的最佳
21、方法,而非阐述“古代教育的最高理想”。故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礼是仁的内化和自觉”理解错误。从这个层面来说,应该“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质”,质朴;“文”,文采;“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彬”,文质兼备的样子。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学而)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里仁)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
22、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雍也)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泰伯)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颜渊)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
23、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阳货)三、课内文言文(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令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
24、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选自孟子公孙丑上11. 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恐惧。B.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同“纳”,结交。C.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通“微”,求取。D.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然:样子。12.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 孟子,名轲,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B. 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C. 孟子说过“
25、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里相近的人性就是发端仁义礼智信的“不忍人之心”。D. 孟子告子记录了孟子和告子之间有关人性、道德的讨论,是孟子“性善论”思想较为完整的体现。13.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B. 知皆扩而充之矣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C.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人而不仁,如礼何D. 足以保四海 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纩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恻隐之心是人本身固有的,所以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B. 孟子
26、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对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C. 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D. 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没有完全否定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15. 翻译句子。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答案】11. D 12. C 13. A 14. C 15. 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我伤害(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伤害君主的人
27、。【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D.句意: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一样。“然”,通“燃”,燃烧。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C.“孟子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错,“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是孔子说的,不是孟子说的。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一个“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一样。第二个“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人们从事事业,经常在即将成功的时候却失败了。B.第一个“知”,知道;句意:就懂得扩大充实它们。第二个“知”,通“智”;句意:有智慧的
28、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C.第一个“而”,表转折,却;句意:有这四种开端却说自己不行。第二个“而”,表假设,如果;句意: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D.第一个“以”,用来;句意:就足以安定天下。第二个“以”,凭借;句意:有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故选A。【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是理解文本内容、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要点的能力。C.“唯物主义思想”错,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心主义”思想。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是”,这;“端”,发端;“贼”,伤害;“者也”,判断句。参考译文:孟子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先王有不忍伤害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75960.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